学术投稿

颈椎体裂隙征X线诊断

史志勇

关键词:颈椎体, 裂隙征, X线,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167个颈椎体裂隙征的X线表现.结果:颈椎体裂隙征C3椎体2个,C4椎体20个,C5椎体118个,C6椎体27个;除C4和C5椎体全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C5和C6椎体中后裂隙型各1例在椎体下缘上方均可见上下2个裂隙以及1例C4椎体全裂隙型者裂隙位于椎体中部外,其余各型均在椎体下缘上方可见1个裂隙.结论:颈椎体裂隙征发生在颈椎体下缘上方,6型中以全裂隙型多;C5椎体裂隙征发生率高,C4、C6椎体次之,与颈椎退行性变好发部位相一致.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目的:探讨肾孟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缝隙连接蛋白-43在2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例组)和15例正常输尿管组织(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病例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与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盂榆尿管连接部梗阻段神经分布减少、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减弱或消失在先天性肾积水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迟强;周逢海;王养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3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24 h分别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 Hg.采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时调节血流量在250~350 mL/min,维持超滤比率在20%~25%,碳酸氢盐置换液以前置换与后置换按1:1比例同时输入.结果:所有治疗均顺利进行,经过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治疗,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改善,收缩压提高(P<0.05),去甲肾上腺素的需要量有明显减少,并且能维持到治疗结束后24 h(P<0.01),而体温、心脏指数、氧合状况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时血浆内毒素、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预测病死率为71%(基于APACHE Ⅱ评分)和66%(基于SAPSⅡ评分),实际28 d病死率为47%(14/30).结论: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改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是一种可行、有益的辅助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的方法.

    作者:江波杰;方旭晨;涂春莲;赵仲谋;沈励;吴焱;刘新兵;叶旭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特征,提高其术前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占位效应轻,轻或中度水肿(73.6%).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多数病灶为等或稍高信号,少数病灶为高信号、FLAIR上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少部分病灶内可见无强化的坏死区.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特定的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现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杨华强;徐小波;徐燕敏;张萍;刘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肩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计肩关节脱位的x线表现及诊断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肩关节脱位患者的X线表现,对肩关节正位及穿胸位X线片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肩关节半脱位4例,喙突下脱位14例(其中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4例、同时合并肱骨外科颈和大结节骨折2例),孟下脱位4例,锁骨下脱位1例,肩关节后脱住1例.结论:多数肩关节脱住可通过X线平片诊断,但应注意与投照体位不恰当造成的假性脱位相鉴别.

    作者:黄耀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与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对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百草枯中毒49例,其中27例行血液灌流与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组),22例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痊愈率、有效率、病死率,2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死亡病例存活天数.结果:2纽患者痊愈率、有效率、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及死亡病例存活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增加死亡病例存活天数,为临床救治百草枯中毒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卫国;徐维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在小儿哮喘发作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46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为观察组,分别于发作期及恢复期各采血2 mL,取双份血清,2次间隔时间15~20 d.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衣原体抗体.结果:观察组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阳性率为19.57%(9/46),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2例;对照组无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病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中有8例年龄>3岁.结论:肺炎表原体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3岁惠儿中肺炎表原体急性感染易诱发小儿哮喘的急性发作.

    作者:刘爽;赵素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6年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变迁,以反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舞钢市相邻2家医院所有剖宫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每2年为1组.结果:剖官产率逐年上升,且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指征变迁中.社会因素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难产、胎儿窘迫逐年下降,但仍高居第2、3位;围生儿病死率趋于稳定.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社会因素剖宫产术增加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应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剖宫产率升高.一定范围内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并未随之下降.

    作者:凡艳丽;王曦琳;魏巧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在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肝硬化脾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术前ASAⅠ~Ⅱ级肝硬化脾切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30例)和芬太尼组(30例).常规诱导:瑞芬太尼组静脉给予瑞芬太尼1.5~2 μg/kg,芬太尼组给予芬太尼3~5 μg/kg.麻醉维持:瑞芬太尼组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芬太尼组输注芬太尼0.1~0.2 μg/(kg·min).2组均吸入异氟醚,间断静脉推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时段(T0~T3)观察2组患者诱导时血压、心率的变化,术中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术中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切皮和术中探查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纳洛酮拮抗、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组诱导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同时间段芬太尼组(P<0.05);术中维持时瑞芬太尼组切皮不耐受、浅麻醉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阿托品、麻黄素使用率高于芬太尼组(P<0.05),切皮和术中探查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于芬太尼组,纳洛酮拮抗发生率低于芬太尼组(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应用于肝硬化脾切除术安全、有效,不仅可维持全身麻醉诱导和术中血压、心率稳定,还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贾建鑫;曹红;岳志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腋横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

    目的:探讨一种创伤小、赦果确切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术前在腋毛区域旁开0.5~1 cm标记手术范围,沿中央腋横皱襞画长3~4 cm手术切口线.采取局部肿胀麻醉,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翻转皮瓣剪除皮瓣上脂肪组织、毛囊及呈粟粒状密集分布的大汗腺.结果:手术治疗196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30例随访3个月~1年,术区皮肤柔软,无异味残留,切口处瘢痕不明显.结论:腋横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症具有简便、安全、创伤小、效果确切等优点.

    作者:俞海燕;张正文;谢锋;钟爱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倍频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评价倍频Nd : YAG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时47例(79眼)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指导下,早期应用倍频Nd:YAG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3年.结果:视力提高26眼,占32.9%,视力不变47眼,占59.5%,视力下降6眼,占7.6%,总有效率92.4%.结论:白内障术后早期进行倍频Nd:YAG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杨志强;王改霞;李中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应用2种方法检测脊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缺失

    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基于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的2个同源拷贝碱基上的差异,应用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对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与其直系亲属及1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进行脊肌萎缩症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检测.结果:PCR-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均显示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第7号外显子缺失,正常对照组及患者亲属未发现缺失.结论:PCR-酶切结合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可靠的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缺失检测方法,提高了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莉;康冰;王涛;方东;廖世秀;王应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中、重度哮喘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往往伴随有气道平滑肌肥厚,其在哮喘恶化、慢性气流的限制中发挥着作用,一直被视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角色.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支气管热成形术是一种新型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射频探针释放可控制的热能,减少积聚的气道平滑肌,并可降低支气管收缩、狭窄.可减少气道平滑肌数量和改善哮喘控制,在改善哮喘持续状态方面超过目前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骅;徐鹏;张民;苏仁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肥胖对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肥胖在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表达中的影响.方法:102例心力衰竭患者.接成人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组、体质量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3组间B型钠尿肤水平;以65岁为界限将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肥胖者与非肥胖者B型钠尿肽水平.结果:肥胖组B型钠尿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和体质量超重组.结论:肥胖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钛水平的重要独立因子.

    作者:徐卫平;张国英;李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河南省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按照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全国调查法则,在河南地区对抽样人群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逐户运人进行登记,填写统一表格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河南地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13.5%,20.1%,23.8%.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年收入、吸烟、运动、饮食、家族史、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与糖代谢障碍相关.结论:河南地区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高.性别、年龄、年收入、吸烟、家族史、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总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低盐低脂饮食及运动锻炼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田睿;赵志刚;袁慧娟;汪艳芳;秦贵军;闫镛;李清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胃瘫综合征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胃瘫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腹胀、呕吐为主要表现.胃管引流量>800 mL/d,且持续>10 d为主要诊断依据.上消化道碘造影、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经综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6周恢复.结论:综合性保守治疗是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手段,应避免盲目手术治疗.

    作者:陆春雷;吴国忠;李界明;莫晓东;芮小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测定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分析影响血清Prohepcidin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21例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观察分析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和丙氧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浓度为(153.7±29.5)ng/mL,性别及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成人血清Prohepcidin水平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正相关.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血清Prohepcidin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向阳;李江;徐丹;彭伯深;李就鸿;祝胜郎;张军;蒋莹;常巨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种冷冻方法对人早期胚胎冷冻复苏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栽杆玻璃化冷冻法与程序冷冻法对人早期胚胎冷冻复苏的效果.方法: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剩余的Ⅰ~Ⅲ级胚胎进行程序冷冻或栽杆玻璃化冷冻,比较胚胎复苏后的复苏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等指标.结果:载杆玻璃化冷冻复苏66个周期,253个胚胎、存活192个(75.89%),复苏后优胚173个(90.10%),移植66个周期,临床妊娠26个周期(39.39%).种植率19.25%,流产2个周期.程序冷冻复苏105个周期,589个胚胎、存活327个(55.52%),复苏后优胚268个(81.96%),移植105个周期,临床妊娠32个周期(30.47%),种植率15.18%,流产4个周期.载杆玻璃化法冷冻后的胚胎复苏率和优胚率明显高于程序冷冻法(P<0.01,P<0.05),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略高于程序冷冻法(P>0.05).结论:栽杆玻璃化冷冻法是一种有效的胚胎冷冻方法,其复苏率和复苏后优胚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的程序冷冻法,可以提高胚胎的有效使用.

    作者:胡玥玥;王华;黄晓卉;江成龙;罗清炳;张昌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栓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分别序贯进行内镜下套扎、硬化荆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及部分脾栓塞治疗;对照组34例,单纯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治疗;比较术后急诊止血率,曲张静脉消失牵、曲张静脉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急诊止血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2.3%,76.5%,曲张静脉复发率分别为11.5%,4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联合部分脾拴塞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王言飞;刘玉芝;尚明凤;庄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例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20.93±4.47)%,明显高于良性肺病组(15.14±4.79)%和健康对照组(15.42±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但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低者比增高者预后好.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比例对肺癌的预测价值与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断-1相似.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增高,有可能成为肺癌预测及免疫治疗的靶点.

    作者:薛聃;周燕斌;黄茂宏;谭潇琼;王中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6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对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先行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每野300~500 cGy/次,连续3~5次,后改常规剂量照射,同时辅以心理指导、呼吸道管理、输液及皮肤护理等.结果: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症状缓解率达100%.其中肺癌患者15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倒;食管癌4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结论:大剂量冲击放射治疗是晚期胸部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李甸源;代军强;高松涛;师国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