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王春雷;王旺河;余广增;张秋丽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与心脏功能及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测定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观察其与心脏功能及心力衰竭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6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31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心功能Ⅲ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66.7%)比心功能Ⅱ级检出率(8.6%)显著增高(P<0.05),心功能Ⅳ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100%)比心功能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68例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随访,随访时间(14±6)个月,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组远期心脏事件16例次,升高组远期心脏事件33例次(P<0.01).结论:心功能越差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越大,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不仅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而且是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段明勤;王丽霞;马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分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物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型的重要依据,检测此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钱书虹;胡英杰;蒋东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4个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过程,分析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颈动脉体瘤少见,缺乏其型临床症状,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未进行相关检查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CT、CTA也可对其明确诊断;对疑似颈动脉体瘤患者切忌盲目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29例孕5~8周孕妇,分为先兆流产组55例、难免流产组31例和正常旱孕组43例.均抽取静脉血,检查血清孕酮.结果:先兆流产组、难免流产组血清孕酮值与正常旱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孕酮14.15 ng/mL是判断先兆流产治疗成功与否的临界值.结论:血清孕酮对先兆流产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宝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阴囊Paget痛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本组Ray分期A1期13例,A2期8例,B期5例;手术治疗25例(19例行根治性病灶切除术,6例行病灶扩大切除+股部带蒂皮瓣修补术,5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实施放、化疗1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2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年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死于多发骨转移.其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阴囊Paget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等;对可疑阴囊Paget病者应尽早活检确诊;病灶根治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张墨;王晓彬;单立平;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调查卷烟厂职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检测500例卷烟厂职工(实验组),500例健康体检者(时熙组)的肺功能.结果:实验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限制性通气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职业暴露职工健康体检的作用.
作者:蒋连强;凌宙贵;刘卫;汪春梅;谢春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肾上腺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发病率为0.064%~0.180%,以30~60岁常见,男女比1:2.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通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争诊治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该病及准确诊断和正确处理提供依据.
作者:程东峰;沈柏用;彭承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痛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2次/d,口服;B组给予苯那普利片10 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王晓虎;孙良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现察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测定动脉血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满意.
作者:殷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载体有效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导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后者直接诱导分化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冷消化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感染复数的慢病毒和具有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强液,并于感染48 h后观察慢病毒转导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当慢病毒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感染复数为20及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增强液时,感染效率可以达到80%,能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结论:慢病毒较易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多能干细胞细胞技术研究的新载体.
作者:王孟丽;沈晓丽;韩莉莉;林丽芳;浦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区顽固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实施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疼痛均有所改善,16例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以上无反复;2例6个月后再次出现疼痛,证实为会阴区复发伴远处转移,后死于全身衰竭.本组患者获1~5.5年随访.结论:对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区顽固性疼痛伴肿块形成者,肿块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病灶可去除瘁痛病因,对肿瘤复发所致的疼痛,手术为有效治疗方法;结合局部放疗等术后辅助治疗,可达到消除和减轻瘁痛、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作者:田宇剑;陆春雷;吴国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细胞肝癌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肝细胞肝癌32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测量达峰强度、增强斜率和廓清斜率并观察曲线形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肝细胞肝癌和瘤周非癌组织廓清斜率分别为(3.20±1.46)dB/s,(0.41±0.07)dB/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增强斜率和达峰强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峰值曲线形态方面,14例(43.75%)呈单峰,18例(56.25%)呈双峰(M峰).结论: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分析肝细胞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有助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和诊疗.
作者:杨龙;王绮;吴刚;袁建军;张连仲;郭文清;王文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survivin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正常乳腺组织、42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survivin和P53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与乳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相关.p53基因突变出现于癌变早期,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曾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时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2组疗程均为10 d.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大血流速度、舒张早期E峰流速、舒张晚期A峰流速.结果:2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大血流速度、舒张早期E峰流速较治疗前增高(P<0.05).舒张晚期A峰流速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宣流出道大血流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
作者:姚成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造影对有乳头溢液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资料,病例均行钼靶X线平片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乳腺钼靶X线平片有阳性征象者7例,占25.0%,乳腺导管造影明确诊断25例,占89.3%.造影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及分支导管管壁不规则浸润、虫蚀样破坏、僵硬及狭窄,腔内多发小充盈缺损,近端导管扩张,主导管及部分分支中断.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桂景;李桂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提高中央回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16例,术前均行CT、MRI、DSA检查,了解肿瘤的血供、脑膜瘤与中央沟静脉的位置关系及瘤周静脉回流情况.术中尽量不牵拉脑组织,显微镜下囊内分块切除肿瘤,直至全切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原有功能障碍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脑膜瘤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高广伟;刘云贺;王东兵;邢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晕海宁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6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术前口服晕海宁,B组、C组在术中未灌注化疗药物前肝动脉内分别注射格拉司琼,甲氧氯普胺;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B组分别与C组比较,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晕海宁对防治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疗效好,不良反应轻,且价格低廉,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恶心、呕吐的一线方案.
作者:冯卫华;朱晓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及芬太尼用于食管癌患者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F组)20例及芬太尼组(F组)20例,分别给予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全身麻醉,比较2组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插管后5 min、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的血压、心率,及苏醒时的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RF组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舒张压,收缩压均较诱导前下降(P<0.05),而F组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舒张压、收缩压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舒张压、收缩压下降优于F组(P<0.05);2组插管后5 min、切皮后5 min、切皮后30 min、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率均呈减慢趋势,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恢复期,RF组患者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低于F组(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
作者:宋玉芳;田春芳;刘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2型单纯疱疹病毒时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分泌IL-10、IFN-γ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对HSV-2病毒感染初期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48,72 h的IL-10、IFN-γ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0的表达量在24 h内下降,24~48 h上升,48~72 h下降,而IFN-γ则相反,24 h内上升,24~48 h下降,48~72 h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质形成细胞初期,角质形成细胞具有类淋巴细胞的功能,能分泌IL-10、IFN-γ,在不同的时段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并且IL-10、IFN-γ的表达互为抑制.
作者:张杰;钟绮丽;杨虹;万峻;张超;董小林;刘文丽;邵勇;于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胎盘旱剥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急诊床旁B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32例胎盘早剥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26例产前超声诊断.4例漏诊,2例误诊.结论:急诊床旁超声检查是判断胎盘早剥,评定剥离面大小及胎儿情况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胎盘早剥诊断率,为临床处理提供及时准确信息.
作者:陈志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