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孕酮测定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中的应用

刘宝静

关键词:先兆流产, 血清孕酮, 难免流产,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孕酮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29例孕5~8周孕妇,分为先兆流产组55例、难免流产组31例和正常旱孕组43例.均抽取静脉血,检查血清孕酮.结果:先兆流产组、难免流产组血清孕酮值与正常旱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孕酮14.15 ng/mL是判断先兆流产治疗成功与否的临界值.结论:血清孕酮对先兆流产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2型单纯疱疹病毒对HaCaT细胞分泌IL-10、IFN-γ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单纯疱疹病毒时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分泌IL-10、IFN-γ的影响,探讨角质形成细胞对HSV-2病毒感染初期的免疫防御机制.方法: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后24,48,72 h的IL-10、IFN-γ mRNA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0的表达量在24 h内下降,24~48 h上升,48~72 h下降,而IFN-γ则相反,24 h内上升,24~48 h下降,48~72 h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质形成细胞初期,角质形成细胞具有类淋巴细胞的功能,能分泌IL-10、IFN-γ,在不同的时段产生不同的免疫反应,并且IL-10、IFN-γ的表达互为抑制.

    作者:张杰;钟绮丽;杨虹;万峻;张超;董小林;刘文丽;邵勇;于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病毒载体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研究

    目的:建立慢病毒-绿色荧光蛋白载体有效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导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后者直接诱导分化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0.1%Ⅰ型胶原酶冷消化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感染复数的慢病毒和具有促进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强液,并于感染48 h后观察慢病毒转导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当慢病毒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感染复数为20及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增强液时,感染效率可以达到80%,能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结论:慢病毒较易感染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多能干细胞细胞技术研究的新载体.

    作者:王孟丽;沈晓丽;韩莉莉;林丽芳;浦晓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心肌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52例,分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过程以及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2组术后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惠义(P<0.05).随访期间,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程度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2组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肌酸肌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C型病变、术中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及术后分支闭塞有密切关系,其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发心肌缺血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李华珍;王红;梁文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将残胃充分游离后连同脾脏、胰尾一并移入左胸腔,实施食管-残胃吻合术;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8例,主动脉弓下吻合2例,均采用器械吻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0%和10%.结论:对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采取残胃及脾脏、胰尾移入胸腔,实施食管-残胃吻合术,可保留胃的消化功能和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许金生;宋继东;付天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肾上腺囊肿的临床诊治

    肾上腺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发病率为0.064%~0.180%,以30~60岁常见,男女比1:2.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通过对该病的临床表现争诊治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该病及准确诊断和正确处理提供依据.

    作者:程东峰;沈柏用;彭承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卷烟厂工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调查卷烟厂职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检测500例卷烟厂职工(实验组),500例健康体检者(时熙组)的肺功能.结果:实验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限制性通气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职业暴露职工健康体检的作用.

    作者:蒋连强;凌宙贵;刘卫;汪春梅;谢春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奥美沙坦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炎症的关系以及评价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60例,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超教C反应蛋白、sCD40L的水平.高血压组患者给予奥美沙坦20~40 mg/d,服药8周后重复测定以上所有指标.结果: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用药后超敏C反应蛋白、sCD40L明显下降.结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奥美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赵勇;曹国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1例报道及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为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壁非对称性增厚,心室腔相对变小,心室收缩活动较正常者更强,常伴有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

    作者:陈曦;朱媛;石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棘形红细胞的关系.方法:9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使用仪器法检测血小板计敷、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同时用电镜观察静脉血液中的棘形红细胞,并做正常对照.结果:95例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测定结果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P<0.01).结论:棘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缺氧和CO2潴留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血小板过度消耗,骨髓代偿性生成大体积血小板增加,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大,血小板压积增高.功能增强的血小板更易被缺氧和CO2潴留激活,而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高凝状态.

    作者:张明洁;程静;高永友;严蜀华;杨明建;李德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急诊床旁超声诊断胎盘早剥体会

    目的:探讨胎盘旱剥超声声像图特点,以提高急诊床旁B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32例胎盘早剥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26例产前超声诊断.4例漏诊,2例误诊.结论:急诊床旁超声检查是判断胎盘早剥,评定剥离面大小及胎儿情况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可提高胎盘早剥诊断率,为临床处理提供及时准确信息.

    作者:陈志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2例临床观察

    目的:现察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鼻罩正压通气治疗,测定动脉血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100%;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结论: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疗效满意.

    作者:殷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机械通气并行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有创通气的80例呼吸衰蝎患者,共进行吸痰治疗122次,吸痰后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气道峰压、顺应性均明显改善.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贾金广;于洪涛;王红军;臧金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脓毒症患儿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动态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小扳动态变化在脓毒症惠儿的临床意义,为脓毒症病情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测定52例脓毒症患儿在入住儿科ICU后的1,24,48,72 h及18例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血小板计数;分析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计敷度血小板/白细胞介素-6比值的变化和对病情预后的影响.结果:脓毒症好转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于1,12,48 h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P<0.05);72 h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恶化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于1,12,24,48 h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72 h脓毒症恶化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较好转患儿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好转惠儿血小板水平于1,12 h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血小板水平回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脓毒症恶化患儿血小板于1,12,24,48,72 h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测定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司徒超;黄卫东;村秀丽;曹翔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与免疫分型

    目的:探讨通过各项实验室检查快速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并进行免疫分型.结果:IgG+C3型多见.余次为C3、lgG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Commbs试验大多为阳性,骨髓象检查明显异常.结论:通过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快速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云宁;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82例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倒资料.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肉眼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高,CEA和CA19-9增高,肿瘤以溃疡型、腺癌、中分化程度、Dukes B期多见.结论:有结直肠癌相关表现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有望实现早期诊断.

    作者:徐德魁;郑长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阴囊Paget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阴囊Paget痛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本组Ray分期A1期13例,A2期8例,B期5例;手术治疗25例(19例行根治性病灶切除术,6例行病灶扩大切除+股部带蒂皮瓣修补术,5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行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实施放、化疗1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2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5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年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死于多发骨转移.其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阴囊Paget病临床少见,易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等;对可疑阴囊Paget病者应尽早活检确诊;病灶根治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张墨;王晓彬;单立平;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乌司他T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观察鸟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急性肺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乌司他丁20万u+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50 mL/h速率静脉泵注,1次/d,连续使用3 d.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50 mL,/h速率静脉泵注,1次/d,连续使用3 d.比较2组入院时、治疗后72 h呼吸频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教,及入院时,治疗后48,72 h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72 h呼吸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48,72 h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绍谦;胡洋;张文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雷莫司琼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雷莫司琼组(A组),格拉司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组给予雷莫司琼0.3 mg,静脉注射;B组给予格拉司琼3 m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4 mL,静脉注射.比较3组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和程度.结果:术后8 h内和9~24 h 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纽(P<0.05);A组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雷莫司琼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反应、疗效与格拉司琼相似,作用时间较格拉司琼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吐药.

    作者:黄燕虹;张少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肿胀麻醉技术在烧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对减少出血的作用.方法:对35例烧伤手术患者应用肿胀麻醉技术,现察麻醉效果及出血量;选取其中创面分布左右较对称10例患者作自身对照,分为注液组与非注液组,比较手术出血量.结果:肿胀麻醉技术麻醉效果确切;术中每1%总体表面积平均失血量注液组为(16.5±5.7)mL;非注液组为(47.8±9.5)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胀麻醉技术能达到局部麻醉要求,且能减少烧伤术中创面出血.

    作者:贾立平;于冶;肖贵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苯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痛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2次/d,口服;B组给予苯那普利片10 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血压、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可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尿白蛋白排泄率.

    作者:王晓虎;孙良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