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修补加Bancroft胃大部切除术的体会

孙治环;李秀军;梁建兵

关键词:十二指肠球溃疡, 穿孔, 修补, 胃大部切除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治愈性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单纯穿孔修补术和28例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修补加Bancroft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近期、远期效果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种术式均无死亡病例,近期再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症状及5年再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修补加Bancroft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愈性手术.避免了十二指肠遣瘘.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2例甲状腺腺瘤及7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二维图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相结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在结节数目、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结节边缘晕环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二雏及彩色多普勒对甲状腺结节的鍪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晓云;李师;王晓敏;郭嘉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1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窭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肿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有4例术后复发(12.9%),经再次鼻内镜手术将肿瘤组织全部切除,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效果好、创伤小、面部不留瘢痕等优点.

    作者:贾海顺;李文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核因子-κB激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激活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中的表达与时间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核因子-κB激活.结果:胰腺炎组各时段(<24 h、24~48 h、48~72 h、>72 h核因子-κB激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内核因子-κB明显激活;24~48 h迭高峰,48 h以后逐渐减弱,1周后核因子-κB激活向正常水平接近.对照组各时段核因子-κB激活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外周血中核因子-κB明显激活.可望应用核因子-κB抑制荆抑制核因子-κB激活,控制急性胰腺炎的进展.

    作者:师阳;李彬;常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40例体会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治愈,手术时间平均58 min,无切口感染.术后5~7 d出院,平均住院6 d,随访7~46个月,未复发.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符合腹股沟区生理解剖特点,对高龄患者的术前准备、严格无菌操作度充填物放置到住和充填后修补到住是避免术后复发的关键.

    作者:李如杰;马朝德;皮明毅;关小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食管巨大良性溃疡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农民,汉族.以吞咽不顺4个月并上腹痛1个月为主诉于2002年4月2日人院.人院前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上段溃疡及胃黏膜灶状出血.近1年多来长期腹泻;但无脓血便,体重较病前减轻10 kg.胃镜报告:距门齿24~27 cm底部凹陷,表面糜烂,有污苔,边缘有小结节增生.病理:食管急性炎症,鳞状上皮乳头增生,疑为食管癌,于2002年4月4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左侧开胸行胸段食管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食管胃吻合,切除食管,标本上段见4 cm×2 cm巨大溃疡,基底部平坦,见图1.

    作者:李殿清;杨跃;李华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7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科.结果:梅毒性脑膜炎1例,麻痹性痴呆2例,脊髓痨4例;所有病例血清和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为阳性.首诊均被误诊.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分型密切相关,早期误诊率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综合考虑.早期梅毒未能得到及时、正规和足量的治疗导致实质性神经梅毒越来越多.

    作者:刘南;刘薇;王静;周柏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高危患者前列腺增生的体会

    目的:探讨高危患者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2例拟采用前列腺部分汽化电切高危患者进行术前病情、手术耐受性、危险性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然后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结果:全部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2~48个月,32例排尿功能均恢复良好.IPSS症状评分提高(21.9±1.8)分,大尿流率提高12 mL,残余尿量约16 mL.结论: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只要能够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使用TUVP手术治疗疗效可靠,在基层医院有推广价值.

    作者:郭昭辉;李启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08例宫颈病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

    目的:了解阴道镜及HPV-DNA检测在指导宫颈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308例阴道镜诊断可疑的HPV感染者同时检测宫颈分泌物的HPV-DNA并镜下活检.20例未治疗,267例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环状电热切除术及21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期别做相应范围的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行阴道镜检查及检测HPV-DNA.结果:308例阴道镜下可疑HPV感染者中,HPV-DNA检测阳性64例,阴道镜检出率20.78%;镜下活检病理CIN 44例,原位癌20例,浸润癌7例,尖锐湿疣7例,HPV感染2例,检出率为25.97%.结论:阴道镜配合HPV-DNA检测指导宫颈环状电热切除术治疗CIN或HPV感染患者具有低残留、低复发、高治愈的特点.

    作者:陈琪珍;左万兴;孙廷慰;吴子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黛力新在不稳定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9例和黛力新+常规治疗组(治疗组)24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黛力新10.5 mg,2次/d,共8周;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抑郁量表及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Brawnwald心绞痛分级、动态心电图缺血总负荷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黛力新治疗可明显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抑郁症状.

    作者:杨帆;赖沙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MIBI乳腺亲肿瘤显像与P-gp、TopoⅡ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甲氧基乙丁基异腈亲肿瘤显像与乳腺癌P-糖蛋白和拓扑异构酶Ⅱ的关系.方法:对76例未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甲氧基乙丁基异腈显像,采集早期显像(10 min)及延迟显像(180 min)两时相的平面像.计算放射性清除率;术后标本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糖蛋白、拓扑异构酶Ⅱ检测.结果:P-糖蛋白阳性组清除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po Ⅱ表达率与清除率无明显关系.结论:99mTc-甲氧基乙丁基异腈亲肿瘤显像可作为乳腺癌P-糖蛋白无创伤、非组织学测定方法,预测化疗耐药性,指导个性化化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李文亮;杨辉;李德宇;刘真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肠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56例晚期胃肠癌患者,其中胃癌30例,大肠癌26例,化疗前均经锁骨下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 d;亚叶酸钙200 mg/d,静脉滴注2 h,第1~5 d,5-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第1 d,500 mg/d,微量泵持续静脉滴注120 h,21 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患者获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5例,总有效率为53.6%.其中胃癌有效率56.7%,大肠癌有效率50.0%.不良反应较轻,突出的是奥沙利铂引起的外周感觉神经异常.发生率59.1%(33/56).结论:臭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特续静脉滴注120 h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癌近期疗效较高,耐受性较好.

    作者:张献东;王生力;苗成林;王建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诸多优点,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量的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易获得,能自体移植,安全有效,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志营;步星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痛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21例正常妊娠孕妇(NGT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两组孕妇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以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1)G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1.65±0.69)显著低于NGT组(2.36±1.14)(P<0.01);G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3.58±1.01)显著高于NGT组(2.32±1.27)(P<0.01);(2)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孕前腰围、胰岛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3)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胰岛素抵抗指数、孕前体重指教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的因素.结论:GDM组孕妇空腹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胰岛素抵抗指教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脂联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胰岛素抵抗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妍;张苏河;李慧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18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的可行性,寻找一种腹壁横切口达到佳愈合的方法.方法:对180例腹壁横切口采用脂肪层自然对合、脂肪层下引流、皮肤可吸收线埋缝拆线法,拆线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180例切口全部甲级愈合,平整呈线状,无红肿、硬结及渗出.按压切口较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区别,患者无明显疼痛感.结论:腹壁横切口脂肪层自然对合法简单易学、省时,效果良好,是使腹壁横切口既美观又无不适的一种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艳洁;毕温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尿素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四肢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

    目的:探讨四肢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尿素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四肢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患儿27例,并对其效果进行随访分析.结果:27例中痊愈18例,有效9例,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病情反复,无治疗失败及死亡病例.结论:尿素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婴幼儿四肢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效果确切,治愈率高,且方法简单,便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雷红召;董长宪;马玉春;孙斌;孟小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出医院感染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 511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丰为19.1%(289/1 511),60岁以上患者感染率高,达30.3%.总感染例次为917次,其中肺部感染例次构成比高50.7%(465/917),>28 d置管患者的感染率为100%.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预防,包括护理管理,规范洗手、以及对呼吸,泌尿系统等护理干预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李梅;胡三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8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Standford A型19例、B型9例,分别给予手术、介入及内科保守治疗,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4.3%.结论: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基础,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胸痛为主诉的支气管哮喘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的误诊原因.方法:选择经过支气管激发试验确诊的胸痛患者32例,分析其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治疗过程.结果:2例直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30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以胸痛为主诉的支气管哮喘临床上易被误诊,及时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诊断.

    作者:訾春雷;刘翠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T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目的:探讨经T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经T管胰液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肺部感染6例(其中右胸腔积液3例),消化道出血2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脓肿1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T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作者:白云升;邹云东;许文顺;党登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微交症状态的影响.方法: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分别给予40 mg/d辛伐他汀与20 mg/d辛伐他汀治疗24周,检测治疗前后IL-1β、IL-6和TNF-α的变化及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变化.结果:20 mg和40 mg辛伐他汀组治疗24用后血清IL-1β3、IL-6和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以40 mg辛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单剑萍;季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