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陈武;魏健体

关键词:纵隔肿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2例出现合并症,主要为霍纳综合征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肿瘤,经X线胸片或CT可明确诊断.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完整切除术后较少复发,恶性神经源性肿瘤预后不良.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99mTc-MDP骨扫描和肿瘤标记物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意义.方法:对165例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患者行99mTc-MDP骨扫描,并收集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标本,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4项指标的水平.结果:在初诊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为42.27%,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35.9O%,鳞癌骨转移发生率为19.44%;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均值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肺腺癌和病理类型不明的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癌胚抗原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在肺鳞癌灵敏度较高,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在肺腺癌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血清癌胚抗原在肺鳞腺癌中的灵敏度较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糖类抗原125在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较高,在组织类型不明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25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鳞癌、肺腺癌、肺鳞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均>75%.结论: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腺癌发病率高,也易发生骨转移,鳞癌次之;4种肿瘤标记物的特异度均较高,但灵敏度各不同.联合检测4种肿瘤标记物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诊断更有价值.

    作者:冯雪凤;许守林;施鸣;郭万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得疗效例.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粉碎性骨折得临床资料38例.结果:疗效按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9%.结论:采用膝前外侧弧形切口辅以内侧髁直切口双钢板加植骨治疗胫骨上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利用双钢板可增加骨折稳定性,有利于恢复胫骨平台高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杨峰;吴利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按Evans-jensen分类.ⅡA型7例.ⅡB型9例,Ⅲ型6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16例.结果:21例随访3~1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负重行走,无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下沉松动,无脱位,未出现髋内翻.1例行走髋关节疼痛.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

    作者:王坤堂;李文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Barrett 食管32例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32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氩离子凝固术,功率为60W,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在治疗后2~6个月复查胃镜,若病理提示仍有柱状上皮存在,再次进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至Barrett食管黏膜完全消除.结果;胃镜下27例(84.4%)病灶消失,4例(12.5%)原病灶处可见岛状Barrett食管样改变,再次行氩离子凝固术,1例(3.1%)发现重度异型增生而行手术治疗.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疼痛症状(56.3%),1例出现吞咽痛(0.3%),未见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高山;陈香;丁祥武;许东强;陈秀记;王合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装置研究

    目的: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后辫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过去二尖瓣置换术170例,其中传统二尖瓣置换术57例为A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13例为B组,观察围术期多巴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3个月时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AD、LVEDD、LVESD、LVEF、LVFS等指标与术前对比改善情况.结果: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结论:二尖瓣置换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助于术后心功能改善和长期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斌;梁巧茹;王立成;李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致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1993年3月-2008年6月10 082例冠脉造影,其中发生心室颤动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器械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10 082例冠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24例,发生率为0.23%,经股动脉途径发生率略低于经桡动脉途径发生率(0.19%vs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的痉挛.阻塞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术者经验相对不足,操作不够规范及对心电、动脉压力曲线观察、注意不够.经有效除颤一般均可恢复正常.结论:冠脉造影时经严格操作VF大多可以避免,发生后经及时心肺复苏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陈岩;高传玉;黄克钧;牛振民;杨宏辉;李牧蔚;陈保利;朱中玉;刘煜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应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对照组应用维脑路通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代永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展

    尽管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往往诊断较晚,预后较差,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由于Duke诊断标准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因此人工瓣膜心内膜踅比自身瓣膜心内膜炎更难诊断.早期葡萄球茵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出现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严重并发症是具影响力的两项预后高危指标,在这一高危亚组中,应尽早手术治疗.我们应重点研究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早期、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从而防治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发生.

    作者:杨新伟;王志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鞘内子宫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方法:随机抽取腹腔镜下次全子官切除术50例,腹腔镜鞘内子宫切除术50例,分析术后发热、残端出血、宫颈残腔脓肿、肠痉挛性腹痛、排气情况.结果: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后残端出血、肠痉挛性腹痛、发热与腹腔镜鞘内子宫切除术相比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无病变、年轻患者可行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避免腹腔镜鞘内子宫切除术术后并发症.

    作者:刘丽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糖尿病足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将糖尿病足患者30例和糖尿病无足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糖尿病患者足病患病率为2.54%,其中56.67%有明显诱因;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血压、胆固醇、血浆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gner分级3级以下的糖尿病足患者疗效好,4级以上疗效差.结论: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足病患者常伴有蛋白质营养不良,且病情在Wagner分级3级以下者疗效好.

    作者:向茜;蔡艳;李万碧;白云霞;张永新;廖红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原因.方法:将64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内科后明确诊断者64例,2例剖腹探查.结论: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较为多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杨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强化治疗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防范.方法:16例(共2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12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4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病例术后1~3 d疼痛全部消失,椎管外椎旁侧软组织少量骨水泥渗漏1例、椎间隙渗漏1例,无临床症状,无特殊处理,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复查X线片示:病椎稳定,椎体压缩及后凸畸形改善,疗效显著.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应及时、正确治疗,明确致痛椎,严格X线动态监测下双侧椎弓根入路,严格控制好进针方向、骨水泥注入时机、速度、注入量是取得佳临床疗效、有效防止并发骨水泥渗漏的关键.

    作者:周章彦;周茂垣;连福明;林智勤;张朝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VEGF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肝组织TGF-β1及VEGF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TGF-β1及VEGF的表达.结果:随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TGF-β1及VEGF表达逐渐增强(P<0.01).结论:肝组织中TGF-β1及VEGF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和治疗早期肝纤维化的重要指征.

    作者:郭艳萍;杨广英;王建君;姜黄;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适合剂量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适合剂量、效果厦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50万U、200万u、250万u进行静脉溶栓,观察冠脉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0万u组与150万u、200万u组相比冠脉再通率明显提高.接近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而急性期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尿激酶250万u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合适的剂量.

    作者:肖玉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联合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前瞻性设置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及不加用反应停,观察疗效.采用卡方检验完成全部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11例,总有效率72.73%.对照组11例.总有效率36.36%(X2>=2.205,P<0.01).以不输血血红蛋白上升30 g/L为判断标准,治疗组8例有效者中.治疗4周内显效4例,4~8周显效3例,8~12周显效1例.对照组4例有效者中,1例治疗4周内显效,3例治疗12周后开始显效.反应停治疗的11例患者中,5例口干,2例皮疹,3例有嗜睡,5例便秘,转氨酶升高2例,水肿1例,均能耐受.无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反应停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桂芳;沙信山;缪韦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隙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作者:祝兴旺;金玮;宋永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口服药物自杀未遂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心理干预

    目的:探讨口服药物自杀未遂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Zang's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评定42例口服药物自杀存活患者心理状态,在常规治疗、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3个月后.应用Zang's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再次进行评测,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口服药物自杀存活患者Zang's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和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因子分值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P<0.01),经过健康教育与综合性心理干预后口服药物自杀存活患者的Zang's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和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因子分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口服药物自杀未遂患者存在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等负性情感;健康教育与综合性心理干预能缓解和改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感.

    作者:杨河欣;黄永兰;万曦;魏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结核性胸膜炎的复合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复合治疗方法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设治疗组(n=58)与对照组(n=50),前者在强化化疗阶段采用西医抗痨加中医中药复合治疗、后者单纯采用西医抗痨治疗,分别观察比较治疗2个月与6个月后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无效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显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率亦显著性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效果显著.

    作者:刘鹤岭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各种病理类型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20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2例出现合并症,主要为霍纳综合征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多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为良性肿瘤,经X线胸片或CT可明确诊断.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完整切除术后较少复发,恶性神经源性肿瘤预后不良.

    作者:陈武;魏健体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甲状腺疾病的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本市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本市8990例医保人员应用彩超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进行甲状腺普查,细胞学诊断恶性或B超检查怀疑恶性者手术切除,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甲状腺肿大1534例,其中弥漫肿大者685例,占7.69%,结节性肿大者849例,占9.44%.结节性肿大者中良性病变771例,恶性病变78例.结论:甲状腺的普查是必要的,通过普查能够及时发现恶性肿瘤,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超引导下甲状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筛查和早期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梁凤泉;陈冰;马广贞;马青松;解建军;周莉;王敏;白彬;曹振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