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邢新;李蠡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位于甲下9例,甲旁2例.11例患指均有疼痛和压痛,Love氏试验阳性.11例均作显微镜下血管瘤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指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可明确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永涛;程国良;刘世峰;郭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丙泊酚治疗全麻术后烦躁的方法,探讨引起术后烦躁的原因.方法:在静脉全麻术后出现烦躁的患者中,排除缺氧、尿路刺激后,试用吗啡治疗,选择效果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给予总量为3 mg/kg 的1%丙泊酚,每组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第1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待患者有反应时进行第2次、第3次静脉注射,每次均为1 mg/kg;第2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10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12 min;第3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5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24 min.以注射完首次量为计时起点,观察三组在不同时间的情况.分别记录不同时段患者的状态.结果:丙泊酚能够控制术后患者的烦躁,但三组烦躁复发率不同,间断给药的烦躁复发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烦躁的复发率与无刺激睡眠时间有关,模糊记忆可能是术后烦躁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全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CT表现,提高对小肺癌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有系列X线平片及CT片资料的小肺癌17例,胸部摄片及CT平扫,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分叶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短小毛刺3例,病变内见低密度小泡征2例,小空洞1例,壁厚,斑片1例,边缘模糊毛糙,似短小毛刺.病灶有边角造成形态怪异3例,小结节及斑片各1例合并胸水.中间位窗观察病灶远端阻塞性气肿2例.特别是密度观察,病灶密度较淡.结论:综合平片和CT征象,增加了诊断分析依据,可提高对小结节的诊断能力.
作者:章雪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早期ARDS应用无创通气的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将38例早期ARDS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9例应用无创通气,对照组19例应用有创通气,两组均在通气后1,5,10,20 h做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相同时间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等.结果: 早期ARDS使用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在血流动力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早期ARDS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舒适感,保留了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避免了气管插管相关的并发症.
作者:刘文彩;李明贞;周爱玲;刘平;张学红;段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特征.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MRI诊断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2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MRI表现将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分为轻、中和重度.轻度6例,中度9例,重度6例;侧脑室周围白质呈长T1WI长T2WI异常信号者12例,侧脑室扩大18例,侧脑室体后部扩大10例,双侧脑室扩大6例,侧脑室形态不规则3例,脑沟、脑裂加宽、加深.结论:MRI对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建华;陈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黄体囊肿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超声提示黄体囊肿患者的CT或MRI表现.结果:6例黄体囊肿表现为单房囊肿,内容物CT表现为水样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壁厚呈锯齿状,增强后有强化.3例盆腔内有少量积液.结论:育龄期妇女CT和MRI观察到卵巢锯齿状厚壁囊肿,而且增强后壁有强化,应考虑黄体囊肿的可能,并应与卵巢其他囊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刘全良;龚静山;徐坚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在引起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结合4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史、发病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药物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该4例患者的肾脏损害的确与药物有密切关系.结论:目前临床所用的多种药物可损伤肾脏,甚至引起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临床医生应掌握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合理用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有发生及时治疗.
作者:李静;刘立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漏诊结肠癌的经验教训.方法:实施腹腔镜手术以来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000余例,其中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9例,对本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现并漏诊肠癌5例,间隔2周~10个月.术前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4例.结论:提高胆囊疾病与结肠癌并存的认识,重视病史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及术中探查,是预防漏诊的关键.
作者:杨运芳;卢占兴;聂改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组(联合组)31例,单用奥扎格雷组(单药组)31例,丹参组31例,奥扎格雷80 mg静脉滴注,2次/d,丹参滴注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幅度表明:联合组明显优于丹参组(P<0.01)及单药组(P<0.05).联合组显效率为83.8%,单药组为61.3%,丹参组为32.3%,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单药组与丹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与丹参联用应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杨新荣;王正银;董艳琼;陈虹;别发赢;谭峥嵘;王炜;罗晓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1例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产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除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及髂静脉受压外与产妇年龄、体重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产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凝血四项检测可用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测定,产后早下床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作者:张改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深入,脑血流灌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开始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1]、氙增强CT(XeCT)[2]用于测定CBF和不同的代谢阶段;80年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pct[3]及灌注加权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4]也开始应用于此检查.
作者:孟艳莉;李天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治疗前后进行穿刺活检对诊断及疗效的评价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穿刺活检.结果:治疗前5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4例未能确诊;治疗后1个月穿刺活检显示58例肿瘤坏死、液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例为原发性肝癌.穿刺活检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穿刺活检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率高、安全并可用来评价射频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惠;刘兰芬;赵晓峰;苗凤君;权源;张小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MRI对硬膜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硬膜窦血栓形成,行MRI检查,其中2例用短反转恢复,1例用FLAIR序列,3例作增强检查,5例作流体衰减反转恢复.结果:左横窦2例,右横窦栓塞3例,上矢状窦1例,脑肿胀4例,静脉性脑栓塞2例,脑血肿1例.增强检查,脑皮质及皮质静脉增强2例.结论:MRI对硬膜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既有硬膜窦流空信号消失和硬膜窦狭窄、闭塞等直接征象,又有脑肿胀、静脉性脑梗死、脑血肿等间接征象.
作者:高炬;李向丽;王小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采用2.0T磁共振扫描仪作T1WI和T2WI矢状位和轴位扫描,其中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骶管内脊膜囊肿14例,根性囊肿6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相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MRI是骶管内脊膜囊肿的好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季洪兵;郑春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和取肾方法.方法:采用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切取右肾的方法获得供肾.结果: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肾脏血管数目、分支、显露,分肾功能及尿路情况等决定选取何侧肾脏,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取肾方法.
作者:张立华;张洪波;李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中转开腹的时机.方法:分析536例腹腔镜手术,中转手术29例.结果: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早期9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中转率8.82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期13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4例,中转率5.80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期7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0例,中转率3.333%.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若出血困难而转开腹手术,并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失败,而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质量所必须的.中转手术是患者安全的保证.
作者:马鸿祥;蒋海玄;苏申;陆仁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治疗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对95例腹部大手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的51例患者利用空肠造瘘管灌注能全力实施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44例实施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分别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记数、体重,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后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升高4.8 g/L,转铁蛋白平均升高0.82 g/L.淋巴细胞记数平均升高0.7×109/L,体重平均增加4.5 kg.结论: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治疗应激性溃疡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学军;黄涛;贾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5例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老年患者,分析其感染菌株、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的人数比例及治疗经过、预后转归.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感染的菌株仍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培养阳性总菌株的36.1%.100%患者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64%患者符合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所有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均存活.结论: 老年人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易感染并且感染易扩散至全身.应做到严格操作和护理,早诊断,早治疗,则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芮铭安;尹小燕;梁燕仪;盛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邢新;李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特征.方法:常规肌肉接种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接种后动态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并解剖观察瘤体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化情况.结果:接种B16细胞后3 d,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瘤体直径达1.5 cm左右,肿瘤外层包膜形成;瘤体达3.0 cm左右,肿瘤出现内层;解剖发现,大瘤体两层包膜下有囊状结构存在,在瘤体内层包膜下有大量小体积个体细胞团存在.结论:小鼠黑色素瘤体增大主要与包膜及包膜下的细胞生长有关.
作者:闫国华;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