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诊断及临床分析

季洪兵;郑春雨

关键词:骶管, 脊膜囊肿,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采用2.0T磁共振扫描仪作T1WI和T2WI矢状位和轴位扫描,其中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骶管内脊膜囊肿14例,根性囊肿6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相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MRI是骶管内脊膜囊肿的好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19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94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过敏史、报告人身份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以医师和护士上报数量多;以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多见;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液为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与用药剂量、滴注速度、多药联用、溶媒有关.结论:应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分析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5例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老年患者,分析其感染菌株、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的人数比例及治疗经过、预后转归.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感染的菌株仍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培养阳性总菌株的36.1%.100%患者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64%患者符合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所有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均存活.结论: 老年人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易感染并且感染易扩散至全身.应做到严格操作和护理,早诊断,早治疗,则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芮铭安;尹小燕;梁燕仪;盛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防治

    目的:探讨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1例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产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除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及髂静脉受压外与产妇年龄、体重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产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凝血四项检测可用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测定,产后早下床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作者:张改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2F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邢新;李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丙泊酚治疗全麻术后烦躁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丙泊酚治疗全麻术后烦躁的方法,探讨引起术后烦躁的原因.方法:在静脉全麻术后出现烦躁的患者中,排除缺氧、尿路刺激后,试用吗啡治疗,选择效果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给予总量为3 mg/kg 的1%丙泊酚,每组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第1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待患者有反应时进行第2次、第3次静脉注射,每次均为1 mg/kg;第2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10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12 min;第3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5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24 min.以注射完首次量为计时起点,观察三组在不同时间的情况.分别记录不同时段患者的状态.结果:丙泊酚能够控制术后患者的烦躁,但三组烦躁复发率不同,间断给药的烦躁复发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烦躁的复发率与无刺激睡眠时间有关,模糊记忆可能是术后烦躁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全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舒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诱导时用舒芬太尼,对照组用芬太尼,分别记录麻醉前、诱导后2 min、插管时、插管后1,3,5和10 min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肌加速度指数.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在插管时和插管后1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期间实验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诱导后、插管时和插管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明显低于诱导前(P<0.05).结论: 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少,能更好地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作者:曾婉华;李颖芬;谢淑兰;余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血流灌注CT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深入,脑血流灌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开始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1]、氙增强CT(XeCT)[2]用于测定CBF和不同的代谢阶段;80年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pct[3]及灌注加权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4]也开始应用于此检查.

    作者:孟艳莉;李天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术比较.方法:选择门诊ASAI-II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P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100例.RP组在30~60 s 内静脉给瑞芬太尼(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 μg/mL)1.0 μg/kg,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注完后同时均速静脉注射异丙酚1~1.5 mg/kg至患者放入扩阴器无反应开始手术,术中依据患者反应酌情每次加瑞芬太尼0.2~0.5 μg/kg或单次追加异丙酚20~30 mg.P组:单纯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持续静脉注射60 s,待患者意识消失开始手术,术中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1 mg/kg.结果:术后RP组患者对镇痛效果表示高度满意,P组患者满意度不高,镇痛效果差.RP组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异丙酚用量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低于P组(P<0.05),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两种药物结合使用能为人流术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此外其恢复时间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可采用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加压送氧.

    作者:孙伟中;赛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27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查出5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5例.所有患儿均常规激素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100 u/(kg·d),1次/d,腹壁皮下注射,疗程4周.观察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复查凝血指标.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及血D-二聚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三项指标的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强的松治疗伴高凝状态的肾病综合征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方便.

    作者:贺卫霞;孟月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癌抗原在胸腹腔积液及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癌抗原125在胸腹腔积液及相关肝胆、肺及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aye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及患者血清标本的癌抗原125、癌胚抗原含量,并用日本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相应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的含量.结果:癌抗原125升高次序为:腹水、胸水、胸腔恶性肿瘤、心力衰竭、腹腔积液-血清、肝硬化、胸腔积液-血清、肺癌、肝癌/胆管癌.癌抗原125在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患者胸水、腹水比血清升高更显著.肺癌、肺炎患者血清癌抗原125联合测定癌胚抗原可鉴别诊断.对肝胆疾病联合测定血清癌胚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可提高阳性率.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心力衰竭癌抗原125升高.结论:血清癌抗原125在良性与恶性疾病中均有升高,在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升高显著.肝硬化癌抗原125升高,肝癌癌胚抗原升高.

    作者:胡盈莹;胡望平;黄兢姚;冯福英;王海林;汪升;章宏斌;周长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1例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位于甲下9例,甲旁2例.11例患指均有疼痛和压痛,Love氏试验阳性.11例均作显微镜下血管瘤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指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可明确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永涛;程国良;刘世峰;郭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34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 mg, 1次/d ,连服90 d为一疗程,应用彩色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变化,测定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34例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血红蛋白上升,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缩小率45.36%.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熊安芳;范敏;方禄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

    目的:探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预防方法,进一步降低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收集ICU病房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92例,总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预防措施.结果:3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得到控制的占83%,6例肺炎短期死于原发病或呼吸循环衰竭;一种或多种致病菌感染,大部分细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哌酮耐药.结论:充分认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措施全程预防,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孙亚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29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中转开腹的时机.方法:分析536例腹腔镜手术,中转手术29例.结果: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早期9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中转率8.82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期13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4例,中转率5.80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期7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0例,中转率3.333%.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若出血困难而转开腹手术,并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失败,而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质量所必须的.中转手术是患者安全的保证.

    作者:马鸿祥;蒋海玄;苏申;陆仁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5例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及取肾术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和取肾方法.方法:采用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切取右肾的方法获得供肾.结果: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肾脏血管数目、分支、显露,分肾功能及尿路情况等决定选取何侧肾脏,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取肾方法.

    作者:张立华;张洪波;李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平片和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CT表现,提高对小肺癌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有系列X线平片及CT片资料的小肺癌17例,胸部摄片及CT平扫,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分叶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短小毛刺3例,病变内见低密度小泡征2例,小空洞1例,壁厚,斑片1例,边缘模糊毛糙,似短小毛刺.病灶有边角造成形态怪异3例,小结节及斑片各1例合并胸水.中间位窗观察病灶远端阻塞性气肿2例.特别是密度观察,病灶密度较淡.结论:综合平片和CT征象,增加了诊断分析依据,可提高对小结节的诊断能力.

    作者:章雪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采用2.0T磁共振扫描仪作T1WI和T2WI矢状位和轴位扫描,其中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骶管内脊膜囊肿14例,根性囊肿6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相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MRI是骶管内脊膜囊肿的好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季洪兵;郑春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刺五加注射液2例过敏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过敏反应的规律.方法:对2例刺五加注射液过敏反应进行加以分析.结果:刺五加注射液过敏反应同刺五加注射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与杂质有关.结论:临床应用刺五加注射液时,要密切观察输液反应,注意个体差异,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作者:邓文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癫(癎)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癫(癎)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对43例癫(癎)病患者(观察组)发作间期和4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例正常,4例双侧增快,8例减慢,19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为72.09%(31/43).对照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33例正常,8例双侧增快,4例双侧减慢,3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异常率31.25%(15/48),两组异常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癎)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存在异常改变,其异常改变的主要形式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

    作者:王文富;梁燕;刘诗翔;汪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漏诊结肠癌5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漏诊结肠癌的经验教训.方法:实施腹腔镜手术以来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000余例,其中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9例,对本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现并漏诊肠癌5例,间隔2周~10个月.术前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4例.结论:提高胆囊疾病与结肠癌并存的认识,重视病史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及术中探查,是预防漏诊的关键.

    作者:杨运芳;卢占兴;聂改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