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备战;王书勤
目的:观察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特征.方法:常规肌肉接种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接种后动态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并解剖观察瘤体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化情况.结果:接种B16细胞后3 d,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瘤体直径达1.5 cm左右,肿瘤外层包膜形成;瘤体达3.0 cm左右,肿瘤出现内层;解剖发现,大瘤体两层包膜下有囊状结构存在,在瘤体内层包膜下有大量小体积个体细胞团存在.结论:小鼠黑色素瘤体增大主要与包膜及包膜下的细胞生长有关.
作者:闫国华;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邢新;李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在男性尿道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18例男性尿道结石合并急性尿潴留的经验及教训.结果:18例尿道结石均一次性碎石成功, 术后未见明显感染、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男性尿道结石是微创、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漏诊结肠癌的经验教训.方法:实施腹腔镜手术以来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000余例,其中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9例,对本组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现并漏诊肠癌5例,间隔2周~10个月.术前发现胆囊结石并存结肠癌4例.结论:提高胆囊疾病与结肠癌并存的认识,重视病史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完善必要的相关检查及术中探查,是预防漏诊的关键.
作者:杨运芳;卢占兴;聂改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低张下正常乏特氏(Vater's)壶腹部的螺旋CT表现,为研究壶腹部病变提供重要参照.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正常壶腹部48例,男性组30例,女性组18例,对其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8例中十二指肠低张效果良好的45例,十二指肠乳头层面十二指肠大内径为(2.39±0.57) cm,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十二指肠乳头显示良好的46例,十二指肠乳头的大横径为(0.42±0.23) cm,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壶腹部低张螺旋CT表现为十二指肠扩张良好,十二指肠乳头显示清楚,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可分为半圆型、乳头型和扁平型.
作者:杨复宾;王藏海;全冠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患者视力及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230例,记录术后近期和远期的视力情况,并使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术前、术后的房水蛋白浓度,记录闪光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 d、1周、1个月眼房水的平均闪光值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和远期视力≥0.5患者的百分率高于术前(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好且稳定、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短期内影响术眼的血-房水屏障功能.
作者:葛鹤立;卞德轩;徐凤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组(联合组)31例,单用奥扎格雷组(单药组)31例,丹参组31例,奥扎格雷80 mg静脉滴注,2次/d,丹参滴注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幅度表明:联合组明显优于丹参组(P<0.01)及单药组(P<0.05).联合组显效率为83.8%,单药组为61.3%,丹参组为32.3%,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单药组与丹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与丹参联用应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杨新荣;王正银;董艳琼;陈虹;别发赢;谭峥嵘;王炜;罗晓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查出5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高凝状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5例.所有患儿均常规激素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100 u/(kg·d),1次/d,腹壁皮下注射,疗程4周.观察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复查凝血指标.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及血D-二聚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三项指标的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仅1例出现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结论:早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强的松治疗伴高凝状态的肾病综合征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方便.
作者:贺卫霞;孟月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330例老年人食管癌手术资料.结果:发生肺部并发症30例,治愈28例,死亡2例.结论:食管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后处理可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成山;金辉;吴留广;毛国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位于甲下9例,甲旁2例.11例患指均有疼痛和压痛,Love氏试验阳性.11例均作显微镜下血管瘤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指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可明确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永涛;程国良;刘世峰;郭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MRI对硬膜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硬膜窦血栓形成,行MRI检查,其中2例用短反转恢复,1例用FLAIR序列,3例作增强检查,5例作流体衰减反转恢复.结果:左横窦2例,右横窦栓塞3例,上矢状窦1例,脑肿胀4例,静脉性脑栓塞2例,脑血肿1例.增强检查,脑皮质及皮质静脉增强2例.结论:MRI对硬膜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独特的价值,既有硬膜窦流空信号消失和硬膜窦狭窄、闭塞等直接征象,又有脑肿胀、静脉性脑梗死、脑血肿等间接征象.
作者:高炬;李向丽;王小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与兔骨松质的复合材料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过程中骨痂内ALP、钙的影响.方法:取12只日本大耳白兔在颅顶双侧制成2个直径15 mm的全层圆形骨缺损,作为颅骨大面积缺损的动物模型;将转化生长因子β与经化学处理过的兔骨松质结合,制成复合材料,分别植入骨缺损中.于术后2,4,8,12周进行生物化学检测.结果:不同时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ALP含量、钙离子测定值这两个水平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化生长因子与兔骨松质复合材料成骨能力强于对照组,可以作为颅骨缺损修复材料的一种选择.
作者:贾军;边富杰;赵宝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3例中到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在床旁行心包穿刺置管.结果:43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平均11 d(6~21 d),均无组织脏器损伤及感染.结论: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心包积液方法.
作者:汪凤兰;王秋芬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CT扫描显示肾上腺区低密度肿块9例,混杂密度肿块7例,实性肿块1例,8例钙化,1例出血,11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MRI检查示右侧肾上腺区肿块T1WI、T2WI均呈高信号,结论:CT及MRI在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琼英;戚跃勇;戴书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GSS系统在脊柱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方法:75例均在C臂X线监视下行切开复位,选择性椎管减压,GSS系统内固定,横突间或关节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8个月~3.5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按frankel分级,除11例无恢复外其余分别提高1~3级.58个压缩椎体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 GSS内固定系统对脊柱进行三柱固定,符合生物力学,损伤小,疗效满意.
作者:马万里;刘贺国;李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8例确诊为鼻源性头痛的患者,采用鼻窦正负压置换疗法的临床资料.结果:头痛和全身及眼部症状立即消失,经过1-7年的随访观察证明,疗效满意.结论:鼻窦正负压置换是诊断、治疗鼻源性头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作者:巨晓泉;李炜长;张志德;刘书博;吴月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消毒的作用.方法:选择门诊病例124颗需作根管治疗的患牙,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碘仿糊剂1周.结果: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封药显效率91.1%,有效率6.4%,无效率2.4%,结论:氢氧化钙碘仿糊剂用于根管封药有较理想的药理作用.
作者:付宜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深入,脑血流灌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开始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1]、氙增强CT(XeCT)[2]用于测定CBF和不同的代谢阶段;80年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pct[3]及灌注加权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4]也开始应用于此检查.
作者:孟艳莉;李天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和取肾方法.方法:采用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切取右肾的方法获得供肾.结果: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肾脏血管数目、分支、显露,分肾功能及尿路情况等决定选取何侧肾脏,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取肾方法.
作者:张立华;张洪波;李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与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术比较.方法:选择门诊ASAI-II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P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100例.RP组在30~60 s 内静脉给瑞芬太尼(用注射用水稀释成10 μg/mL)1.0 μg/kg,在瑞芬太尼负荷剂量注完后同时均速静脉注射异丙酚1~1.5 mg/kg至患者放入扩阴器无反应开始手术,术中依据患者反应酌情每次加瑞芬太尼0.2~0.5 μg/kg或单次追加异丙酚20~30 mg.P组:单纯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持续静脉注射60 s,待患者意识消失开始手术,术中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1 mg/kg.结果:术后RP组患者对镇痛效果表示高度满意,P组患者满意度不高,镇痛效果差.RP组患者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异丙酚用量明显低于P组(P<0.05),RP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低于P组(P<0.05),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两种药物结合使用能为人流术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镇痛效果和操作条件,此外其恢复时间快,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应注意其对呼吸的抑制,可采用鼻导管吸氧及面罩加压送氧.
作者:孙伟中;赛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