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适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无病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用芬太尼40 μg、瑞芬太尼20 μg和40 μg复合丙泊酚行无痛人流术,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清醒程度、丙泊酚用量.结果:瑞芬太尼20μg和40μg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短、清醒质量好,丙泊酚用量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
作者:高艳平;王贵成;管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在腹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行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腹腔积液,对照组62例予传统腹腔穿刺抽液,治疗3 d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体重下降,腹围减小,24 h尿量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增高,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K+,Na+,Cl-等电解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率97%,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较腹腔穿刺抽液治疗腹腔积液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创伤少、不易感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邵丽华;秦向荣;蒋利锋;张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肾上腺病变共25例32个病灶,9个病灶行18F-FDG PET/CT,CT及MRI检查,余均行CT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病灶靠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结果:18F-FDG PET/CT的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9%,100%,疾病诊断准确性为90.6%,CT分别为85.7%,94.4%,78.1%.MRI疾病诊断准确性为77.8%.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后平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相关系数为0.351.以3.1作为标准摄取值临界值,其对应的良恶性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4.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CT和MRI,还可显像全身情况,但髓样脂肪瘤行CT检查是佳选择.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无相关性,佳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临界值为3.1.
作者:潘锋;胡卫列;尹吉林;韩立新;王欣璐;乔国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为防控禽流感在家禽和水禽中的流行,从而控制对人的感染,探讨一种能区别自然感染鸡和疫苗免疫鸡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禽流感病毒H9N2的NS1基因(660 bp);并将该片段克隆至pET-28(a)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NS1,转化E.coli BL 21(DE3)感受态细胞,以终浓度0.7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6 h,并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表达产物的反应原性.结果:pET-NS1载体能高效表达NS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纯化产物能与该亚型的AIV活病毒感染鸡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灭活病毒免疫鸡血清不发生反应.结论:NS1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产物可用来鉴别禽流感免疫鸡群和感染鸡群.
作者:易华山;侯顺利;独军政;胡永浩;常惠芸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人骨肉瘤及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15例骨软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survivin阳性表达,43例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44%(29/43).其中Enneking Ⅱ组阳性率为51.85%(14/27),Ⅲ组阳性率为93.75%(15/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织学类型之间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骨肉瘤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并为以survivin基因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嵩;罗建平;郑稼;赵炬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应用脊柱滑脱复位系统复位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或横突间植骨治疗低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对2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L4滑脱12例,L5滑脱11例,Ⅰ度滑脱9例,Ⅱ度滑脱14例.均伴有神经症状,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采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脊柱滑脱复位系统固定、结合后路椎间植骨17例,横突间植骨5例.结果:16例滑脱得到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平均随访18.5个月,优20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7%.植骨全部融合,没有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采用充分减压、脊柱滑脱复位系统内固定,结合椎间或横突间植骨,治疗低度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好.
作者:刘金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挫裂伤的手术效果.方法:66例重型脑挫裂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额颞瓣开颅30例,于术后3个月对生存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结果:治疗组病死率5%,中残以上康复率86%;对照组病死率20%,中残以上康复率60%,两组病死率和中残以上康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挫裂伤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额颞瓣开颅.
作者:黄本长;薛艳荣;乔俊;孙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提高肾上腺髓质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年龄33~65岁,平均49岁.男9例,女6例.右侧10例,左侧5例.腰痛6例,高血压2例.术前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瘤14例.病程2个月~3年.结果: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十一肋间切口行开放手术11例,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4例.病理均证实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术后随访6个月~7.5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2例高血压者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该病术前诊断的主要依据,开放手术或后腹腔镜下单纯切除肿瘤是主要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秦军;袁建林;秦卫军;秦荣良;刘贺亮;邵晨;王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用血液净化的方法行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用血液透析装置,在腹腔内形成回路,用单超或超滤与透析相结合的简易方法,行腹水浓缩回输.结果:15例患者经治疗后,8例腹水消失,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浮肿减轻、腹围减少、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顽固性腹水近期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简单易行.
作者:施克传;吴秀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术对渗出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4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术,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刷检标本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以及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154例胸膜活检患者均1次取材成功,成功率为100%,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59例,胸膜活检恶性阳性率为38.3%.胸膜刷检脱落细胞阳性率为40.1%,胸水脱落细胞阳性率仅为30.5%,总恶性胸腔积液阳性率44.2%,结核性胸膜炎阳性率为37.0%,总病理确诊率为81.2%.结论: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是一种对渗出性胸腔积液诊断阳性率高,操作简单,相对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礼义;胡章良;刘斌;黄承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50例,一组服用米非司酮,另一组服用二甲双胍,待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比例恢复或接近正常时再使用促排卵药枸盐酸氯米芬.B超监测两组患者排卵情况及随访患者受孕情况,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排卵率和受孕率.结果:服用米非司酮组50例患者45例排卵(90%)、39例受孕(78%);服用二甲双胍组50例患者37例排卵(74%),29例受孕(58%).结论:服用米非司酮组患者的排卵率和受孕率明显高于服用二甲双胍组.服用米非司酮药物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可常规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
作者:徐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用纳洛酮治疗.首次按0.1 mg/kg静脉注射,继之以0.03~0.05 mg/(kg·h)静脉泵入,连用3 d,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率36.8%,总有效率71.0%,两组之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4.18,P<0.05;χ2=6.08,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作者:孙浩淼;朱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PDGF-BB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过程中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炎症介质的分泌变化,并探讨迷迭香酸的干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系膜细胞,以PDGF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及迷迭香酸干预.实验设正常对照组、增殖组、单纯迷迭香酸组和迷迭香酸干预组,利用分光法分别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GF-β1,MCP-1及纤维连结蛋白的蛋白分泌量.结果:经PDGF-BB刺激系膜细胞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而迷迭香酸干预能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而降低丙二醛的产生.PDGF-BB(20 ng/mL)同样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TGF-β1与MCP-1,刺激GMC合成FN蛋白.RA则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TGF-1,MCP-1,FN蛋白分泌.结论: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及炎症介质参与了系膜细胞的增生,而迷迭香酸则能抑制系膜细胞的上述改变,具有抗氧化活性.同在PDGF-BB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中,抑制肾球系膜细胞分泌TGF-β1与MCP-1,并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合成纤维连结蛋白.
作者:李林;黄松明;赵三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早期、及时诊断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时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放射性肺损伤在早期预测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静;吴国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160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观察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冠心痛组110例,对照组50例.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作者:于鹏;于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减少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的几率.方法:术中顺序解剖喉返神经,予以精细操作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神经变异.结果:本组113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均无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病例,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可以避免或降低其损伤的发生.
作者:周家军;董自波;殷章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扩张联合自助式扩张治疗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和前景.方法;对高度吞咽困难的22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首次在胃镜下用沙氏探条扩张器扩张,以后改为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食管扩张子进行自助式扩张治疗,扩张1~2次/d,每次持30min.2周1个疗程.同时加服异烟肼100mg/次,3次/d,连服5周.结果:本组22例患者治疗前吞咽困难程度为Ⅳ级者4例,Ⅲ级8例,Ⅱ级7例,Ⅰ级3例;经2周扩张治疗后,在吞咽困难程度改善为Ⅰ级8例,0级14例.所有患者均未复发,无上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张联合自助式扩张治疗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加服异烟肼,疗效显著,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费用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彭江涛;黄新辉;徐崇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出现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亦显著下降(P<0.01;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其糖代谢,还可降低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陆晓骅;鲍思蔚;翟晓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体外受精或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胚胎移植的5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50例均使用短方案超促排卵治疗,根据是否同时加用生长激素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探讨生长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注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可显著提高种植率、临床妊娠率.
作者:黄晓卉;王华;胡玥玥;张颖;张昌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梗死部位、与心室纤颤的关系.方法:将2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室颤组与非室颤组,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值,并与之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室颤组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非室颤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值愈大,则愈容易发生心室纤颤.尤其≥40 ms者,几乎均会发生室颤.而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无明显的关系.
作者:韩肇木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