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山;侯顺利;独军政;胡永浩;常惠芸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研究药物联用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K-B法对本院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49株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与喹偌酮类的加替沙星联用后的FIC指数.结果:加替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联用均有协同和累加作用,抗菌活性明显增强.结论: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联合用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方颖;王亚男;范琳;余占明;马国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用纳洛酮治疗.首次按0.1 mg/kg静脉注射,继之以0.03~0.05 mg/(kg·h)静脉泵入,连用3 d,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率36.8%,总有效率71.0%,两组之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4.18,P<0.05;χ2=6.08,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作者:孙浩淼;朱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 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 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 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江继发;金凤祥;肖明敏;程文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嚣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结肠-直肠(肛管)超低位吻合术.结果: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术后1例(3.1%)发生吻合口瘘,经加强局部冲洗引流后自行愈合,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都;张逖;王泰岳;陈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PDGF-BB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过程中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改变及炎症介质的分泌变化,并探讨迷迭香酸的干预作用.方法:培养大鼠系膜细胞,以PDGF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及迷迭香酸干预.实验设正常对照组、增殖组、单纯迷迭香酸组和迷迭香酸干预组,利用分光法分别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GF-β1,MCP-1及纤维连结蛋白的蛋白分泌量.结果:经PDGF-BB刺激系膜细胞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而迷迭香酸干预能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而降低丙二醛的产生.PDGF-BB(20 ng/mL)同样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TGF-β1与MCP-1,刺激GMC合成FN蛋白.RA则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TGF-1,MCP-1,FN蛋白分泌.结论: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及炎症介质参与了系膜细胞的增生,而迷迭香酸则能抑制系膜细胞的上述改变,具有抗氧化活性.同在PDGF-BB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中,抑制肾球系膜细胞分泌TGF-β1与MCP-1,并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合成纤维连结蛋白.
作者:李林;黄松明;赵三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兴旺;张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测定80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基础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分为脂蛋白(a)<300 mg/L和脂蛋白(a)≥300 mg/L两组,随访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脂蛋白(a)≥300 mg/L组和脂蛋白(a)<300 mg/L相比有增加趋势;术后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在脂蛋白(a)≥300 mg/L与脂蛋白(a)<300 mg/L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基础血清脂蛋白(a)水平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率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姜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在无病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用芬太尼40 μg、瑞芬太尼20 μg和40 μg复合丙泊酚行无痛人流术,观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清醒程度、丙泊酚用量.结果:瑞芬太尼20μg和40μg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短、清醒质量好,丙泊酚用量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
作者:高艳平;王贵成;管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泪小管吻合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方法.方法:对于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的16例(16眼)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鼻侧泪小管断口.结果:16例(16眼)患者全部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泪小管吻合成功.结论:对于部分下泪小管断裂,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鼻侧泪小管断端的患者,术中采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联合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是一种较为简易、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云良;刘红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现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治疗后稳定期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甲状腺素(TT4)游离T4(FT4)、三碘甲状腺原氧酸(TT3)、游离T3(FT3)及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血清中TT3,FT3,TT4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54例病情缓解者,TT4,TT3,FT3均明显上升(P<0.05),死亡的8例TT3,FT3,TT4均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早期、及时诊断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时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放射性肺损伤在早期预测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静;吴国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人骨肉瘤及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15例骨软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survivin阳性表达,43例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44%(29/43).其中Enneking Ⅱ组阳性率为51.85%(14/27),Ⅲ组阳性率为93.75%(15/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织学类型之间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骨肉瘤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并为以survivin基因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嵩;罗建平;郑稼;赵炬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出现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亦显著下降(P<0.01;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其糖代谢,还可降低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陆晓骅;鲍思蔚;翟晓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经过敏原点刺试验、血清尘螨特异性IgE测定、血清ECP检测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给予粉尘螨注射液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评定疗效;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经粉尘螨注射液免疫治疗,总有效率90.80%;显效率67.81%(其中症状消失者达55.17%);无效率9.19%.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粉尘螨抗原制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方法,疗效良好、安全.
作者:周佳青;赵纪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并脾切断流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以及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实施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并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的价值.方法:2000年6月-2007年2月2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肝叶切除术(Ⅰ组),其中112例同时行脾切断流术(Ⅱ组).2001年11月-2007年2月,62例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施行术中射频消融治疗(Ⅲ组)其中37例同时行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Ⅳ组).结果:Ⅰ,Ⅱ组间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 3.45%(P>0.05).Ⅰ,Ⅲ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获得明显改善.Ⅰ组术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88.5%,82.0%,高于Ⅱ组的91.7%,81.8%,74.6%(P<0.05),而5年累积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3.6%,5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1年的累积生存率亦明显高于Ⅳ组,87.7%vs 62.0%(P<0.05),而2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2%vs 44.7%(P>0.05).Ⅰ、Ⅲ组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比率分别显著低于Ⅱ、Ⅳ组,5.4%vs 35.5%(P0.01),6.7%vs 46.2%(P<0.05).结论:肝叶切除同时行脾切断流并不增加手术病死率.联合脾切断流或脾切胃冠状静脉结扎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有助于提高近期生存率,但无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申权;薛涣洲;姜青峰;王亚东;张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肾上腺病变共25例32个病灶,9个病灶行18F-FDG PET/CT,CT及MRI检查,余均行CT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病灶靠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结果:18F-FDG PET/CT的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9%,100%,疾病诊断准确性为90.6%,CT分别为85.7%,94.4%,78.1%.MRI疾病诊断准确性为77.8%.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后平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相关系数为0.351.以3.1作为标准摄取值临界值,其对应的良恶性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4.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CT和MRI,还可显像全身情况,但髓样脂肪瘤行CT检查是佳选择.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无相关性,佳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临界值为3.1.
作者:潘锋;胡卫列;尹吉林;韩立新;王欣璐;乔国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用血液净化的方法行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用血液透析装置,在腹腔内形成回路,用单超或超滤与透析相结合的简易方法,行腹水浓缩回输.结果:15例患者经治疗后,8例腹水消失,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浮肿减轻、腹围减少、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顽固性腹水近期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简单易行.
作者:施克传;吴秀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血脂症.多见于男性,活动中发病,意识障碍多;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均有智能障碍、偏瘫、失语.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发生50岁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痛等.迅速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贺娟;孙丽君;齐晓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在腹腔积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行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腹腔积液,对照组62例予传统腹腔穿刺抽液,治疗3 d后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体重下降,腹围减小,24 h尿量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增高,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K+,Na+,Cl-等电解质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率97%,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腹腔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引流较腹腔穿刺抽液治疗腹腔积液具有简单、方便、安全、创伤少、不易感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作者:邵丽华;秦向荣;蒋利锋;张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扩张联合自助式扩张治疗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和前景.方法;对高度吞咽困难的22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首次在胃镜下用沙氏探条扩张器扩张,以后改为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食管扩张子进行自助式扩张治疗,扩张1~2次/d,每次持30min.2周1个疗程.同时加服异烟肼100mg/次,3次/d,连服5周.结果:本组22例患者治疗前吞咽困难程度为Ⅳ级者4例,Ⅲ级8例,Ⅱ级7例,Ⅰ级3例;经2周扩张治疗后,在吞咽困难程度改善为Ⅰ级8例,0级14例.所有患者均未复发,无上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扩张联合自助式扩张治疗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加服异烟肼,疗效显著,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费用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彭江涛;黄新辉;徐崇松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