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微偏腺癌2例分析

王兴旺;张莹

关键词:宫颈微偏腺癌, 诊断, 治疗, 病理细胞学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性肺损伤早期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常见并发症.早期、及时诊断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时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放射性肺损伤在早期预测指标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静;吴国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 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 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 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江继发;金凤祥;肖明敏;程文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与QTC离散度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梗死部位、与心室纤颤的关系.方法:将2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室颤组与非室颤组,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值,并与之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室颤组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非室颤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值愈大,则愈容易发生心室纤颤.尤其≥40 ms者,几乎均会发生室颤.而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无明显的关系.

    作者:韩肇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宫颈微偏腺癌2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兴旺;张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及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2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浓度,并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的心脏结构.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高血压患者心功能Ⅰ,Ⅱ,Ⅲ级间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心功能恶化,血浆神经肽Y水平升高,而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降低;(3)左室肥厚组血浆神经肽Y水平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而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低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与患者心脏损害程度相关,观察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陈天适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特异性抗原免疫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经过敏原点刺试验、血清尘螨特异性IgE测定、血清ECP检测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给予粉尘螨注射液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评定疗效;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经粉尘螨注射液免疫治疗,总有效率90.80%;显效率67.81%(其中症状消失者达55.17%);无效率9.19%.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粉尘螨抗原制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方法,疗效良好、安全.

    作者:周佳青;赵纪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160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观察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冠心痛组110例,对照组50例.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

    作者:于鹏;于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两种酸蚀剂清除法对托槽粘结效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讨正畸托槽粘结过程中一种简便易行的牙面酸蚀剂清除方法.方法:将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托槽粘贴过程中分别用传统的气水枪冲洗法(对照组)和漱口法实验组清除牙面酸蚀剂,统计两组患者4周后的托槽脱落情况.结果:两组托槽的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酸蚀后用漱口法去除酸蚀剂的牙面同样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托槽粘结效果,而漱口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简化了临床操作.

    作者:彭朝晖;马小红;李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体外受精或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胚胎移植的5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50例均使用短方案超促排卵治疗,根据是否同时加用生长激素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探讨生长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注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可显著提高种植率、临床妊娠率.

    作者:黄晓卉;王华;胡玥玥;张颖;张昌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荧光素钠联合压迫法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泪小管吻合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方法.方法:对于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的16例(16眼)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鼻侧泪小管断口.结果:16例(16眼)患者全部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泪小管吻合成功.结论:对于部分下泪小管断裂,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鼻侧泪小管断端的患者,术中采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联合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是一种较为简易、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云良;刘红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嚣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结肠-直肠(肛管)超低位吻合术.结果: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术后1例(3.1%)发生吻合口瘘,经加强局部冲洗引流后自行愈合,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都;张逖;王泰岳;陈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罗格列酮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IL-6、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出现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亦显著下降(P<0.01;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其糖代谢,还可降低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陆晓骅;鲍思蔚;翟晓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人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人骨肉瘤及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15例骨软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survivin阳性表达,43例骨肉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44%(29/43).其中Enneking Ⅱ组阳性率为51.85%(14/27),Ⅲ组阳性率为93.75%(15/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织学类型之间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survivin蛋白表达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可作为判断骨肉瘤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并为以survivin基因为靶点进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嵩;罗建平;郑稼;赵炬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并脾切断流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以及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实施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并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的价值.方法:2000年6月-2007年2月2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肝叶切除术(Ⅰ组),其中112例同时行脾切断流术(Ⅱ组).2001年11月-2007年2月,62例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施行术中射频消融治疗(Ⅲ组)其中37例同时行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Ⅳ组).结果:Ⅰ,Ⅱ组间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 3.45%(P>0.05).Ⅰ,Ⅲ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获得明显改善.Ⅰ组术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88.5%,82.0%,高于Ⅱ组的91.7%,81.8%,74.6%(P<0.05),而5年累积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3.6%,5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1年的累积生存率亦明显高于Ⅳ组,87.7%vs 62.0%(P<0.05),而2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2%vs 44.7%(P>0.05).Ⅰ、Ⅲ组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比率分别显著低于Ⅱ、Ⅳ组,5.4%vs 35.5%(P0.01),6.7%vs 46.2%(P<0.05).结论:肝叶切除同时行脾切断流并不增加手术病死率.联合脾切断流或脾切胃冠状静脉结扎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有助于提高近期生存率,但无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申权;薛涣洲;姜青峰;王亚东;张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结肠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用保肾康、尿毒清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结肠透析进行全结肠清洗及结肠透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20例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无明显变化,应用结肠透析的治疗组20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结肠透析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保护肾功能、延缓尿毒症进展的作用.

    作者:张宇梅;王亚平;霍延红;王会接;刘洪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生素应用分析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研究药物联用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K-B法对本院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49株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与喹偌酮类的加替沙星联用后的FIC指数.结果:加替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联用均有协同和累加作用,抗菌活性明显增强.结论: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联合用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方颖;王亚男;范琳;余占明;马国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大面积脑梗死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血脂症.多见于男性,活动中发病,意识障碍多;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为主.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均有智能障碍、偏瘫、失语.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发生50岁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冠心痛等.迅速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贺娟;孙丽君;齐晓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18F-FDG PET/CT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肾上腺病变共25例32个病灶,9个病灶行18F-FDG PET/CT,CT及MRI检查,余均行CT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病灶靠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结果:18F-FDG PET/CT的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9%,100%,疾病诊断准确性为90.6%,CT分别为85.7%,94.4%,78.1%.MRI疾病诊断准确性为77.8%.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后平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相关系数为0.351.以3.1作为标准摄取值临界值,其对应的良恶性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4.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CT和MRI,还可显像全身情况,但髓样脂肪瘤行CT检查是佳选择.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无相关性,佳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临界值为3.1.

    作者:潘锋;胡卫列;尹吉林;韩立新;王欣璐;乔国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甲状腺素动态改变及意义

    目的:现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治疗后稳定期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甲状腺素(TT4)游离T4(FT4)、三碘甲状腺原氧酸(TT3)、游离T3(FT3)及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血清中TT3,FT3,TT4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54例病情缓解者,TT4,TT3,FT3均明显上升(P<0.05),死亡的8例TT3,FT3,TT4均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食管癌中C-erbB-2,bc1-2,mdr-1的表达与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食管癌中C-erbB-2,bcl-2,mdr-1表达与其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187例食管鳞癌进行初治前、治疗后复发或转移不同阶段胃镜活检标本中C-erbB-2,bcl-2,mdr-1三种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初治均按拟定的统一放化疗方案进行:DF方案化疗同步超分割放疗.结果:187例食管鳞癌细胞中,C-erbB-2,bcl-2,mdr-1阳性表达分别为48.7%,55.1%和42.2%,治疗后完全缓解68例(36.4%),部分缓解81例(43.3%),稳定31例(16.6%),进展7例(3.7%).C-erbB-2阴性者疾病进展时间在24~36个月者38例(39.6%),<12个月者占19.7%;C-erbB-2阳性者,疾病进展时间<12个月者比例较高;强阳性者所占比例高达18/42(42.9%).C-erbB-2与mdr-1同时阳性表达疾病进展时间<12个月者比例较高(45.7%);二者均阴性疾病进展时间在24~36个月所占比例较高(46.2%).bcl-2强阳性完全缓解占21.3%,阴性完全缓解达50.0%.结论:本实验有希望为食管癌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为观察疗效和预后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

    作者:张维真;张阳;孔天东;范瑞;贺利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