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长;薛艳荣;乔俊;孙伟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瘤的发病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瘤的临床资料,1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膀胱灌注噻替派化疗预防复发.结果:患者术后生存良好,随访6个月~4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瘤是一种少见的尿路上皮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赖病理检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其标准的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作者: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冠心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的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出现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亦显著下降(P<0.01;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其糖代谢,还可降低患者体内部分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益.
作者:陆晓骅;鲍思蔚;翟晓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20世纪60年代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起始的里程碑,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击除颤是现代CPR的标志.
作者:张文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的影响.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体外受精或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胚胎移植的5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50例均使用短方案超促排卵治疗,根据是否同时加用生长激素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探讨生长激素对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促性腺激素用量、促排卵天数、注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40%)明显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生长激素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超促排卵治疗,可显著提高种植率、临床妊娠率.
作者:黄晓卉;王华;胡玥玥;张颖;张昌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复位率的方法.方法:对42例常规空气整复失败的肠套叠患儿在氯胺酮麻醉后再次空气灌肠复位.结果:成功31例,另有3例空气灌肠发现已自动复位,8例复位失败而手术治疗.结论:氯胺酮麻醉下空气整复可明显提高复位率,安全,有效.
作者:吴正宇;王兴华;严三萍;杜海靖;卢亮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挫裂伤的手术效果.方法:66例重型脑挫裂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额颞瓣开颅30例,于术后3个月对生存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结果:治疗组病死率5%,中残以上康复率86%;对照组病死率20%,中残以上康复率60%,两组病死率和中残以上康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脑挫裂伤的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额颞瓣开颅.
作者:黄本长;薛艳荣;乔俊;孙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特异性抗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7例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经过敏原点刺试验、血清尘螨特异性IgE测定、血清ECP检测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给予粉尘螨注射液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评定疗效;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7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经粉尘螨注射液免疫治疗,总有效率90.80%;显效率67.81%(其中症状消失者达55.17%);无效率9.19%.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粉尘螨抗原制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方法,疗效良好、安全.
作者:周佳青;赵纪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嚣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结肠-直肠(肛管)超低位吻合术.结果:3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术后1例(3.1%)发生吻合口瘘,经加强局部冲洗引流后自行愈合,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具有切割完整、闭合确实、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张建都;张逖;王泰岳;陈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并脾切断流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以及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实施术中射频消融治疗并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的价值.方法:2000年6月-2007年2月22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肝叶切除术(Ⅰ组),其中112例同时行脾切断流术(Ⅱ组).2001年11月-2007年2月,62例术中探查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施行术中射频消融治疗(Ⅲ组)其中37例同时行脾切除和胃冠状静脉结扎(Ⅳ组).结果:Ⅰ,Ⅱ组间手术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 3.45%(P>0.05).Ⅰ,Ⅲ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获得明显改善.Ⅰ组术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88.5%,82.0%,高于Ⅱ组的91.7%,81.8%,74.6%(P<0.05),而5年累积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3.6%,5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1年的累积生存率亦明显高于Ⅳ组,87.7%vs 62.0%(P<0.05),而2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2%vs 44.7%(P>0.05).Ⅰ、Ⅲ组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比率分别显著低于Ⅱ、Ⅳ组,5.4%vs 35.5%(P0.01),6.7%vs 46.2%(P<0.05).结论:肝叶切除同时行脾切断流并不增加手术病死率.联合脾切断流或脾切胃冠状静脉结扎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死于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有助于提高近期生存率,但无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作者:申权;薛涣洲;姜青峰;王亚东;张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个全新的临床病种,其主要特征为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影象检查的结果.本文简要论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特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胃肠道、胰腺外病变,以此使临床医师对该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黄捷平;余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肾上腺病变共25例32个病灶,9个病灶行18F-FDG PET/CT,CT及MRI检查,余均行CT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病灶靠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结果:18F-FDG PET/CT的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9%,100%,疾病诊断准确性为90.6%,CT分别为85.7%,94.4%,78.1%.MRI疾病诊断准确性为77.8%.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后平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相关系数为0.351.以3.1作为标准摄取值临界值,其对应的良恶性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4.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CT和MRI,还可显像全身情况,但髓样脂肪瘤行CT检查是佳选择.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无相关性,佳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临界值为3.1.
作者:潘锋;胡卫列;尹吉林;韩立新;王欣璐;乔国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为防控禽流感在家禽和水禽中的流行,从而控制对人的感染,探讨一种能区别自然感染鸡和疫苗免疫鸡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禽流感病毒H9N2的NS1基因(660 bp);并将该片段克隆至pET-28(a)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NS1,转化E.coli BL 21(DE3)感受态细胞,以终浓度0.7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6 h,并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表达产物的反应原性.结果:pET-NS1载体能高效表达NS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纯化产物能与该亚型的AIV活病毒感染鸡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灭活病毒免疫鸡血清不发生反应.结论:NS1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产物可用来鉴别禽流感免疫鸡群和感染鸡群.
作者:易华山;侯顺利;独军政;胡永浩;常惠芸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测定80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基础的血清脂蛋白(a)水平,分为脂蛋白(a)<300 mg/L和脂蛋白(a)≥300 mg/L两组,随访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脂蛋白(a)≥300 mg/L组和脂蛋白(a)<300 mg/L相比有增加趋势;术后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在脂蛋白(a)≥300 mg/L与脂蛋白(a)<300 mg/L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基础血清脂蛋白(a)水平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率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姜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研究药物联用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K-B法对本院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并筛选出49株铜绿假单胞耐药菌株,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检测其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与喹偌酮类的加替沙星联用后的FIC指数.结果:加替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联用均有协同和累加作用,抗菌活性明显增强.结论:对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联合用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方颖;王亚男;范琳;余占明;马国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同时期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同时期的慢粒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600 mg/d.其中慢性期8例:400 mg/d,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600 mg/d.同时检测慢粒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的动态变化.结果:8例慢性期患者取得血液学缓解,其中3例取得完全细胞学缓解,3例加速期患者2例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进展至急变期死亡,未取得细胞学缓解.1例急淋变患者取得细胞学和完全血液学缓解.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江继发;金凤祥;肖明敏;程文燕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微偏腺癌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宫颈微偏腺癌多表现为下腹隐痛及阴道排液,且两者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查体显示子宫颈质硬、固定;病理细胞学示癌性腺上皮无细胞异型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多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漏诊的宫颈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尤其病理科医生应对本病加强认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王兴旺;张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泪小管吻合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的方法.方法:对于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的16例(16眼)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鼻侧泪小管断口.结果:16例(16眼)患者全部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泪小管吻合成功.结论:对于部分下泪小管断裂,用常规方法寻找不到鼻侧泪小管断端的患者,术中采用荧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联合鼻泪管下口压迫法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是一种较为简易、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云良;刘红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术对渗出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4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术,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刷检标本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以及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154例胸膜活检患者均1次取材成功,成功率为100%,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59例,胸膜活检恶性阳性率为38.3%.胸膜刷检脱落细胞阳性率为40.1%,胸水脱落细胞阳性率仅为30.5%,总恶性胸腔积液阳性率44.2%,结核性胸膜炎阳性率为37.0%,总病理确诊率为81.2%.结论:胸膜活检联合胸膜刷检是一种对渗出性胸腔积液诊断阳性率高,操作简单,相对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礼义;胡章良;刘斌;黄承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无症状性脑梗死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预后的有关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马建军;李学;徐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现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治疗后稳定期的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方法:对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甲状腺素(TT4)游离T4(FT4)、三碘甲状腺原氧酸(TT3)、游离T3(FT3)及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血清中TT3,FT3,TT4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54例病情缓解者,TT4,TT3,FT3均明显上升(P<0.05),死亡的8例TT3,FT3,TT4均低于生存组(P<0.05).结论:动态观察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