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外科“正宗派”学术源流论

和中浚

关键词: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 正宗派, 《外科正宗》
摘要:从学术源流发展的角度,举例讨论《外科正宗》之前及其后的重要医家和文献,认为龚庆宣可推为正宗派的滥觞,继之元·齐德之以及明·王肯堂和申拱辰当属此派.清·祁坤、祁宏源等与陈实功一脉相承,形成了关系为紧密的金鉴派.主张内外并重是外科治疗的主流,也是正宗派的重要特色,其学术思想不始于陈实功.外科流派医家之间师承关系多数不明显,主要基于相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故强调学派划分的标准应进一步严密、细致和深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白鸿;沈欣;吴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倾向性评分的中医复杂干预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研究的成功与否,与是否有效控制偏倚有关.在非随机化的观察性研究中,倾向性评分能减少对比组间的差异,缩小偏倚.与试验设计阶段进行配比控制偏倚相比,倾向性分析法不受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的限制,无须在试验设计阶段进行随机,其结果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实际干预效果而非临床试验的效果.因此,倾向性分析应用于中医个性化治疗的复杂干预疗效评价是适合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使用价值.

    作者:叶晓勤;杨伟;谢雁鸣;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四妙勇安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利用复合因素制备AS易损斑块模型,8周时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四妙勇安汤组,第24周取材.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厚度(IT)、纤维帽厚度(FCT)、纤维帽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FCT/IMT)、脂核与斑块面积比(LCA/P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38 MAPK水平;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四妙勇安组IT降低,FCT、FCT/IMT增加;CD31、VEGF、P38MAPK水平及VEGF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四妙勇安汤可稳定AS斑块,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斑块内VEGF和P38MAPK表达有关.

    作者:许颖智;张军平;李明;李良军;彭立;张光银;杨萃;周亚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辨证录》中的痛症治疗思想

    从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治疗各种疼痛的篇章中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痛症的病机、治法、方药等,以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所论导致病症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寒、虫、食积、气滞、瘀血、气血阴阳亏虚等,其在治法上常详辩病因、病位、病性,针对性组方用药,并有自己独特的药物认识和运用原则.

    作者:李志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经》肾藏精、主生殖和《难经》“命门”由来的探究

    《内经》中关于肾藏精、主生殖生理功能的认识,是由于作者在尸体解剖时发生了观察错误进而推论发生错误导致的.《难经》提出右肾为“命门”,或是因为作者与《内经》作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或是玩数字游戏所致.

    作者:朱光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规范化治疗)42例,治疗组(痰瘀论治为重点加西药规范化治疗)45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平均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ESR的改善明显,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P<0.05).结论:以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善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探讨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及易感体制.方法:对2007~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50例及健康女性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调查提示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岁~44岁妇女占78%;宫腔操作史、经期长短、避孕措施、妊娠次数、原发性痛经史、职业分布及情志变化等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普遍多见的中医证候;以瘀血质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结论:当前开展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流调工作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实际意义.

    作者:叶青;侯晓;张福霞;蔚方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消渴病古方阐述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消渴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研究,逐渐从针灸降糖的疗效以及机理研究过渡到针灸对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因而,通过概述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则处方历史沿革及挖掘针灸治疗消渴的古方,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总结针灸减轻和消除消渴所致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针灸处方,阐述针灸消渴古方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现代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消渴(糖尿病)的有效性.

    作者:许云祥;张丽;陈贵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证候要素定向文本挖掘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药配伍规律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要素为关键词,定向文本挖掘中药配伍规律.方法:在数据库中收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文献数据,格式化后,以“寒”、“热”、“虚”、“瘀”为挖掘词挖掘,结合人工降噪,分析配伍规律.结果:寒证、热证用药对比鲜明,虚证、瘀证用药相似,各证型均涉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结论:以证候定向文本挖掘方法,可总结中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王敏智;郭洪涛;郑光;姜淼;吕诚;王兴;杨帆;吕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疲劳安口服液对CFS模型大鼠血浆IL-1β、IL-6水平的影响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是以虚弱性疲劳为特征的复杂的症候群.目前国内外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普遍认为单一因素很难解释CFS的发生但均无定论[1].临床治疗上中医药疗法较现代医学疗法显示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2].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索CFS的发病机制以及疲劳安口服液对其治疗的实验依据.

    作者:付小卫;闫平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降脂治疗之我见

    探讨中医对脂质代谢的认识,指出高血脂症应归属于中医的“痰瘀证”论治,认为高血脂症总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阳虚、饮食不节、痰湿瘀滞、气机不畅,提出应从增强体质和节制饮食两方面防治高血脂症并指出5个方面的治则和措施,还介绍了自拟降脂方的应用体会及典型病例.

    作者:杨晓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瘀致小儿哮喘探析

    详细探析了痰阻、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导致血瘀使小儿发生哮喘.认为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血瘀,伏痰和瘀血是哮喘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之夙根.

    作者:罗世杰;付啟萍;贺果平;杜绘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肾性蛋白尿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的中西医研究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形成的原因可有多种,治疗方法也一直被广泛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力求阐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形成原因的认识,并介绍目前中医治疗蛋白尿的特色及现代医学治疗蛋白尿的主要方法.

    作者:赵琛;高俊虹;占永立;韩东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段小素;王育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施眼针对大鼠海马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CIRI的时间-效果关系以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CIRI大鼠模型,于再灌注后3h、24h及72h进行眼针刺激,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大脑海马组织BDNF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同时海马组织BDNF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P<0.01).结论:眼针能够改善CIRI神经功能损伤,并具有时间-效果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对抗损伤脑组织BDNF表达进行性下调有关.

    作者:王德山;王哲;王守岩;马贤德;高原;赵金茹;关洪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颖;王燕;王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壮骨止痛方治疗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目的:探讨壮骨止痛方治疗骨质疏松相关蛋白改变谱.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股骨组织的总蛋白,通过软件分析2-DE图谱,比较各组间蛋白的表达量,然后利用MALDI-TOF-MS制作差异蛋白点的肽谱,确定各差异蛋白的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得蛋白的功能.结果:壮骨止痛方能调节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物质转运,对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症产生调节作用.

    作者:杨军;莫新民;李劲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浅析《内经》营卫运行理论与失眠的关系

    依据《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系统梳理了营卫的生理功能、运行规律及与睡眠的关系,分析了卫气偏盛、卫气不足、运行不畅等引起营卫失和而致失眠的各种原因,阐述了针灸和方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探讨了营卫运行理论与失眠发生机制的内在关系.

    作者:欧阳波;白俊杰;李蔓荻;翟双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经》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马作峰;姜瑞雪;王平;张六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病因复杂不够明晰,发病隐匿,致残率高,早期防治较为困难.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因此,推导疾病的核心病机对于疾病的前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心病机的提炼和推导,可以通过抓住前期主要病因病机和已病阶段出现显证时所表现的证候来推导之间的核心病机.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以后,运用“治未病”的防治思想,能更有效地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复发.

    作者:王兴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