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壮骨止痛方治疗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杨军;莫新民;李劲平

关键词:壮骨止痛方, 蛋白质组学, 骨质疏松症
摘要:目的:探讨壮骨止痛方治疗骨质疏松相关蛋白改变谱.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股骨组织的总蛋白,通过软件分析2-DE图谱,比较各组间蛋白的表达量,然后利用MALDI-TOF-MS制作差异蛋白点的肽谱,确定各差异蛋白的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得蛋白的功能.结果:壮骨止痛方能调节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物质转运,对大鼠去卵巢骨质疏松症产生调节作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性蛋白尿发生机制及治疗现状的中西医研究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形成的原因可有多种,治疗方法也一直被广泛关注.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力求阐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蛋白尿形成原因的认识,并介绍目前中医治疗蛋白尿的特色及现代医学治疗蛋白尿的主要方法.

    作者:赵琛;高俊虹;占永立;韩东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3例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目的:观察中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索中药防治甲减新思路.方法:观察甲减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改变并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减治疗有效,说明部分甲减患者病机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主病机,丰富了中医对甲减的认识.

    作者:王春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马钱子气味结合配伍减毒增效作用之探讨

    通过对马钱子配伍减毒增效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运用中药药性之气味配伍理论,阐释探讨其配伍减毒增效的规律和模式.

    作者:梁晓东;唐迎雪;樊凯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肿痛安胶囊治疗风痰瘀血阻络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8例风痰瘀血阻络型膝骨性关节炎病人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给予肿痛安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万通筋骨片口服治疗.治疗周期4周,应用症状体征评分法及WOMAC评分法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P<0.005),2组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又(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成永忠;王鹏;赵继阳;温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降脂治疗之我见

    探讨中医对脂质代谢的认识,指出高血脂症应归属于中医的“痰瘀证”论治,认为高血脂症总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阳虚、饮食不节、痰湿瘀滞、气机不畅,提出应从增强体质和节制饮食两方面防治高血脂症并指出5个方面的治则和措施,还介绍了自拟降脂方的应用体会及典型病例.

    作者:杨晓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中风疗效的系统评价概况

    探讨近5年针刺治疗中风疗效的系统评价概况,为中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系统评价结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应慎重对待系统评价的结果,期待通过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推进针灸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作者:张旭东;杨然;宋成军;苗光新;杨志新;石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外科“正宗派”学术源流论

    从学术源流发展的角度,举例讨论《外科正宗》之前及其后的重要医家和文献,认为龚庆宣可推为正宗派的滥觞,继之元·齐德之以及明·王肯堂和申拱辰当属此派.清·祁坤、祁宏源等与陈实功一脉相承,形成了关系为紧密的金鉴派.主张内外并重是外科治疗的主流,也是正宗派的重要特色,其学术思想不始于陈实功.外科流派医家之间师承关系多数不明显,主要基于相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故强调学派划分的标准应进一步严密、细致和深化.

    作者:和中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用药规律浅析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首篇中风篇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对其中所提及的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旨在探讨书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做一参考.

    作者:黄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消渴病古方阐述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消渴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研究,逐渐从针灸降糖的疗效以及机理研究过渡到针灸对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因而,通过概述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则处方历史沿革及挖掘针灸治疗消渴的古方,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总结针灸减轻和消除消渴所致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针灸处方,阐述针灸消渴古方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现代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消渴(糖尿病)的有效性.

    作者:许云祥;张丽;陈贵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辨证为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患者76例,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定心汤治疗,对照组进行原发病基础治疗,2组均30d为1个疗程.结果:(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3.5%,优于对照组76.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2)2组室性早搏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1%,稍高于对照组73.3%,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定心汤治疗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早搏次数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近百年《内经》学术体系研究之历程

    《黄帝内经》创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两千年来始终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理论基础.近百年来,对于这个学术体系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民国时期主要是反对《内经》理论体系与捍卫此体系的两股思潮对垒.近60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研究趋于深入,主要表现在对于学术体系的架构、内容、特征、发展等方面的探讨.

    作者:周国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规范化治疗)42例,治疗组(痰瘀论治为重点加西药规范化治疗)45例,观察2组临床疗效、平均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ESR的改善明显,用非甾类抗炎药的天数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P<0.05).结论:以痰瘀论治为重点介入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西药规范化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许善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温病条辨》三焦温病用药规律探讨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阴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阴津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响及保阴护津在温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作者:口维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及其特征

    涌现(Emergence)从字义上讲是指事物从无到有、从下而上、整体甚至喷薄地出现、呈现、显现、浮现、凸现.涌现的思想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与老子的“有生于无”是古代朴素的“涌现”论.随着近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涌现性与复杂性在多学科研究中不断深入.特别是从上世纪中叶随着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的协同论等自组织理论的建立,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圣塔菲研究所(简称SFI)在多学科综合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发展中明确地提出“复杂性,实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涌现的科学,就是如何发展涌现的基本规律”.至此,涌现才成为复杂性研究的科学主题[1、2].

    作者:谢颖桢;任晋婷;高兴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苗族医药歌诀文化探究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苗医和苗族人民总结出很多关于苗族医药源流、苗医诊断与治疗疾病、苗药制作及功效等方面的医药歌诀文化,这些歌诀文化在苗族医药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建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膈下逐瘀汤对大鼠纤维化肝组织α-SMA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VG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肝组织TGF-β1含量,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和α-SMA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膈下逐瘀汤可显著降低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减少肝组织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肝组织α-SMA mRNA表达.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逆转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作者:杨婧;贾彦;刘宏;代巧妹;王蔚;王亚贤;冯涛;华东;肖佳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培元通滞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思路探讨

    脑白质病变是脑动脉硬化、血管性抑郁、血管性痴呆、淀粉样血管病等患者脑部主要病理改变.根据本病具有年迈体衰、脑白质影像学改变、认知功能减退、抑郁、运动功能低下等临床特征,病机主要为元气亏虚(虚气)、气滞血瘀痰阻毒聚(留滞),提出培元通滞的治疗原则.从气滞、血瘀、痰阻、毒聚之不同,分别阐述了益气开郁、培元化痰、补气活血、扶正解毒的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强调治疗本病培元不忘理气活血、化痰通络,通滞不忘培补气血、调理阴阳、辨证用药.

    作者:黄世敬;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张锡纯应用芍药特色初论

    张锡纯对芍药的应用,组方严谨,化裁灵活,独具匠心,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其特色概括为戢肝火泻胆热,滋阴液利小便,抑浮火制药性,精配伍善变通,性和缓量宜大.

    作者:秦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逍遥散对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内质网/SREBP1/脂代谢通路的影响

    目的:从内质网应激及其调控的与脂质合成相关的SREBP1通路的角度探讨逍遥散防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东宝肝泰组4组,建立四氯化碳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肝功能、肝组织中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含量及肝组织GRP78、SREBP1及生脂相关酶分子的表达.结果:逍遥散组的肝指数(P<0.01)、血清ALT(P <0.01)、AST(P <0.05)水平及肝组织中TG(P <0.05)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病理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肝脂肪变性较模型组明显减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逍遥散组GRP78分子、SREBP1 mRNA及部分生脂相关酶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逍遥散对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抑制作用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其可能分子机制为:逍遥散降低内质网应激,引起转录因子SREBP1的表达与入核转位的减少,在细胞核内被SREBP1激活的生脂相关酶基因的诱导表达降低,使肝细胞内甘油三脂、胆固醇合成减少,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减轻.

    作者:薛欣;李玉梅;李海玉;王震;张永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辨证录》中的痛症治疗思想

    从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治疗各种疼痛的篇章中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痛症的病机、治法、方药等,以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所论导致病症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寒、虫、食积、气滞、瘀血、气血阴阳亏虚等,其在治法上常详辩病因、病位、病性,针对性组方用药,并有自己独特的药物认识和运用原则.

    作者:李志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