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杨然;宋成军;苗光新;杨志新;石学敏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病因复杂不够明晰,发病隐匿,致残率高,早期防治较为困难.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因此,推导疾病的核心病机对于疾病的前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心病机的提炼和推导,可以通过抓住前期主要病因病机和已病阶段出现显证时所表现的证候来推导之间的核心病机.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以后,运用“治未病”的防治思想,能更有效地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复发.
作者:王兴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5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盐酸依托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mo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FD Symptom Index).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mo的症状指数NDSI( 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与FDI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生活质量指数ND LQI(N 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范惠珍;盛建文;鲍蔚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VG染色法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肝组织TGF-β1含量,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和α-SMA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膈下逐瘀汤可显著降低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程度,减少肝组织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肝组织α-SMA mRNA表达.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地逆转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作者:杨婧;贾彦;刘宏;代巧妹;王蔚;王亚贤;冯涛;华东;肖佳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从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治疗各种疼痛的篇章中进行研究,综合分析痛症的病机、治法、方药等,以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所论导致病症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寒、虫、食积、气滞、瘀血、气血阴阳亏虚等,其在治法上常详辩病因、病位、病性,针对性组方用药,并有自己独特的药物认识和运用原则.
作者:李志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对马钱子配伍减毒增效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运用中药药性之气味配伍理论,阐释探讨其配伍减毒增效的规律和模式.
作者:梁晓东;唐迎雪;樊凯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宋元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更加繁荣与普及,许多医学家、画家、文人利用花鸟画对动物形象、解剖结构的注重,人物画“白描法”的线条表现力,山水画精确表达地域、季节、气候特征等绘画手法,描绘本草形态、脏腑结构、经络腧穴、舌诊图示、脉象图示、疮疡外观、正骨手法等,从而形成了医学图谱、挂图、插图等多种系列,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王琳;李成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温阳行气膏外敷阿是穴对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转移癌40例,随机分为温阳行气膏敷贴治疗组20例和布桂嗪片30mg口服对照组20例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在疼痛完全缓解率、持续止痛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温阳行气膏对骨转移癌具有较好的止痛功效.
作者:肖俐;韩蕊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人在其生命周期中,诸多因素均会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新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修复创伤、抵御疾病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的生新功能对于创伤修复以及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复习文献,重温中医关于生新方面的论述,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与认识,笔者希望能够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并为今后能在实验及临床过程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科学依据提供基础,为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证据,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高冬;宋军;陈可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应用经方治疗疾病往往可取得如风吹云、立竿见影之效.然而,医圣张仲景在经方的论述过程中可谓字字珠玑,对其中诸如药物的选择、炮制、剂量、配伍比例、煎法、服法、药后反应等每一个细节都做了明确的交代.医者在经方的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地做到如理、如法,才能取得经方之神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对此体会深刻,经方中药物选择偏差、药物配伍比例不如法、煎服方法不恰当都可能带来天壤之别的临床效果.为此,笔者就胶饴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来探讨经方的正确应用.
作者:马新童;狄红;杨栋;张广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黄帝内经》创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两千年来始终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理论基础.近百年来,对于这个学术体系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民国时期主要是反对《内经》理论体系与捍卫此体系的两股思潮对垒.近60年来,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研究趋于深入,主要表现在对于学术体系的架构、内容、特征、发展等方面的探讨.
作者:周国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段小素;王育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张锡纯对芍药的应用,组方严谨,化裁灵活,独具匠心,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其特色概括为戢肝火泻胆热,滋阴液利小便,抑浮火制药性,精配伍善变通,性和缓量宜大.
作者:秦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及易感体制.方法:对2007~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50例及健康女性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调查提示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岁~44岁妇女占78%;宫腔操作史、经期长短、避孕措施、妊娠次数、原发性痛经史、职业分布及情志变化等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普遍多见的中医证候;以瘀血质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结论:当前开展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流调工作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实际意义.
作者:叶青;侯晓;张福霞;蔚方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随机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实验组利用复合因素制备AS易损斑块模型,8周时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四妙勇安汤组,第24周取材.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厚度(IT)、纤维帽厚度(FCT)、纤维帽厚度与内中膜厚度比(FCT/IMT)、脂核与斑块面积比(LCA/P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38 MAPK水平;RT-PCR方法检测VEGF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四妙勇安组IT降低,FCT、FCT/IMT增加;CD31、VEGF、P38MAPK水平及VEGF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四妙勇安汤可稳定AS斑块,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斑块内VEGF和P38MAPK表达有关.
作者:许颖智;张军平;李明;李良军;彭立;张光银;杨萃;周亚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探讨近5年针刺治疗中风疗效的系统评价概况,为中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系统评价结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应慎重对待系统评价的结果,期待通过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推进针灸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作者:张旭东;杨然;宋成军;苗光新;杨志新;石学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内经》中关于肾藏精、主生殖生理功能的认识,是由于作者在尸体解剖时发生了观察错误进而推论发生错误导致的.《难经》提出右肾为“命门”,或是因为作者与《内经》作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或是玩数字游戏所致.
作者:朱光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CIRI的时间-效果关系以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复制CIRI大鼠模型,于再灌注后3h、24h及72h进行眼针刺激,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检测大脑海马组织BDNF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同时海马组织BDNF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P<0.01).结论:眼针能够改善CIRI神经功能损伤,并具有时间-效果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对抗损伤脑组织BDNF表达进行性下调有关.
作者:王德山;王哲;王守岩;马贤德;高原;赵金茹;关洪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详细探析了痰阻、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导致血瘀使小儿发生哮喘.认为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血瘀,伏痰和瘀血是哮喘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之夙根.
作者:罗世杰;付啟萍;贺果平;杜绘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马作峰;姜瑞雪;王平;张六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消渴病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治疗消渴病的研究,逐渐从针灸降糖的疗效以及机理研究过渡到针灸对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因而,通过概述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则处方历史沿革及挖掘针灸治疗消渴的古方,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与体会,总结针灸减轻和消除消渴所致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针灸处方,阐述针灸消渴古方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现代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角度探讨针灸治疗消渴(糖尿病)的有效性.
作者:许云祥;张丽;陈贵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