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方中胶饴应用辨析

马新童;狄红;杨栋;张广中

关键词:经方, 胶饴, 辨析
摘要:应用经方治疗疾病往往可取得如风吹云、立竿见影之效.然而,医圣张仲景在经方的论述过程中可谓字字珠玑,对其中诸如药物的选择、炮制、剂量、配伍比例、煎法、服法、药后反应等每一个细节都做了明确的交代.医者在经方的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地做到如理、如法,才能取得经方之神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对此体会深刻,经方中药物选择偏差、药物配伍比例不如法、煎服方法不恰当都可能带来天壤之别的临床效果.为此,笔者就胶饴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来探讨经方的正确应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5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盐酸依托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mo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FD Symptom Index).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mo的症状指数NDSI( 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与FDI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生活质量指数ND LQI(N 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范惠珍;盛建文;鲍蔚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疲劳安口服液对CFS模型大鼠血浆IL-1β、IL-6水平的影响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是以虚弱性疲劳为特征的复杂的症候群.目前国内外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普遍认为单一因素很难解释CFS的发生但均无定论[1].临床治疗上中医药疗法较现代医学疗法显示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2].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索CFS的发病机制以及疲劳安口服液对其治疗的实验依据.

    作者:付小卫;闫平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瘀致小儿哮喘探析

    详细探析了痰阻、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导致血瘀使小儿发生哮喘.认为多种病因可以导致血瘀,伏痰和瘀血是哮喘的病理产物,痰瘀互结是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之夙根.

    作者:罗世杰;付啟萍;贺果平;杜绘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浅析《内经》营卫运行理论与失眠的关系

    依据《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系统梳理了营卫的生理功能、运行规律及与睡眠的关系,分析了卫气偏盛、卫气不足、运行不畅等引起营卫失和而致失眠的各种原因,阐述了针灸和方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探讨了营卫运行理论与失眠发生机制的内在关系.

    作者:欧阳波;白俊杰;李蔓荻;翟双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温病条辨》三焦温病用药规律探讨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阴津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阴津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响及保阴护津在温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作者:口维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作用探析

    神门乃心经之输穴、原穴,具有调理心经气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经之气机.本文通过分析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结合经络腧穴理论,阐释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失眠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范丹;诸毅晖;贺智倩;袁权;裴钰;马文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3例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目的:观察中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的治疗效果,探索中药防治甲减新思路.方法:观察甲减患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改变并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在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甲减治疗有效,说明部分甲减患者病机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主病机,丰富了中医对甲减的认识.

    作者:王春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白鸿;沈欣;吴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辨证为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患者76例,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加味定心汤治疗,对照组进行原发病基础治疗,2组均30d为1个疗程.结果:(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3.5%,优于对照组76.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2)2组室性早搏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1%,稍高于对照组73.3%,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定心汤治疗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的室性早搏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早搏次数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范红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阐明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1~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5%,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运期疗效好.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作者:侯海林;曾光;安维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生新理论浅探

    人在其生命周期中,诸多因素均会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生新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修复创伤、抵御疾病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的生新功能对于创伤修复以及诸多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复习文献,重温中医关于生新方面的论述,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成果与认识,笔者希望能够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并为今后能在实验及临床过程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科学依据提供基础,为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科学证据,推动和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高冬;宋军;陈可冀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经》肾藏精、主生殖和《难经》“命门”由来的探究

    《内经》中关于肾藏精、主生殖生理功能的认识,是由于作者在尸体解剖时发生了观察错误进而推论发生错误导致的.《难经》提出右肾为“命门”,或是因为作者与《内经》作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或是玩数字游戏所致.

    作者:朱光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降脂治疗之我见

    探讨中医对脂质代谢的认识,指出高血脂症应归属于中医的“痰瘀证”论治,认为高血脂症总的病因病机是素体阳虚、饮食不节、痰湿瘀滞、气机不畅,提出应从增强体质和节制饮食两方面防治高血脂症并指出5个方面的治则和措施,还介绍了自拟降脂方的应用体会及典型病例.

    作者:杨晓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苗族医药歌诀文化探究

    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苗医和苗族人民总结出很多关于苗族医药源流、苗医诊断与治疗疾病、苗药制作及功效等方面的医药歌诀文化,这些歌诀文化在苗族医药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汤建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机遇与挑战

    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中西医互补的艾滋病治疗模式,将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颖;王燕;王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逍遥散对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内质网/SREBP1/脂代谢通路的影响

    目的:从内质网应激及其调控的与脂质合成相关的SREBP1通路的角度探讨逍遥散防治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东宝肝泰组4组,建立四氯化碳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肝功能、肝组织中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含量及肝组织GRP78、SREBP1及生脂相关酶分子的表达.结果:逍遥散组的肝指数(P<0.01)、血清ALT(P <0.01)、AST(P <0.05)水平及肝组织中TG(P <0.05)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病理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肝脂肪变性较模型组明显减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逍遥散组GRP78分子、SREBP1 mRNA及部分生脂相关酶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结论:逍遥散对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抑制作用与内质网应激有关,其可能分子机制为:逍遥散降低内质网应激,引起转录因子SREBP1的表达与入核转位的减少,在细胞核内被SREBP1激活的生脂相关酶基因的诱导表达降低,使肝细胞内甘油三脂、胆固醇合成减少,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减轻.

    作者:薛欣;李玉梅;李海玉;王震;张永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8例,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每日1剂分3次口服,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6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周~第6周VAS和QS均显著下降(P<0.01).患者治疗6周后显效35例(92.10%),好转3例(7.8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段小素;王育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病因复杂不够明晰,发病隐匿,致残率高,早期防治较为困难.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能够有效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因此,推导疾病的核心病机对于疾病的前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核心病机的提炼和推导,可以通过抓住前期主要病因病机和已病阶段出现显证时所表现的证候来推导之间的核心病机.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以后,运用“治未病”的防治思想,能更有效地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复发.

    作者:王兴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胆石病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胆结石病主要证型与发病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回归性分析既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索性地研究胆石病主要证型与胆石病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饮食不规律对肝胆湿热证型有影响,嗜烟对气阴不足证型有影响,规律饮食患者不易表现为肝阴亏虚证,有运动习惯患者不易表现为热毒炽盛证等其他证型.结论:胆石病的证型表现与饮食规律与否、早晚餐习惯、运动习惯、烟酒嗜好等有相关性,不同类别胆石病的主要证型有差异.

    作者:顾晔斌;余奎;张静喆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经方中胶饴应用辨析

    应用经方治疗疾病往往可取得如风吹云、立竿见影之效.然而,医圣张仲景在经方的论述过程中可谓字字珠玑,对其中诸如药物的选择、炮制、剂量、配伍比例、煎法、服法、药后反应等每一个细节都做了明确的交代.医者在经方的应用过程中要真正地做到如理、如法,才能取得经方之神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对此体会深刻,经方中药物选择偏差、药物配伍比例不如法、煎服方法不恰当都可能带来天壤之别的临床效果.为此,笔者就胶饴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来探讨经方的正确应用.

    作者:马新童;狄红;杨栋;张广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