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诊断(附15例报告)

高爱东;肖伟

关键词:X线摄影术, X线断层摄影术, 胸部结节病
摘要:目的:了解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15例胸部结节病,对其X线包括胸片、CT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例纵隔淋巴结和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纵隔淋巴结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仅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伴肺内多发小结节.结论:胸部结节病影像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或治疗中动态观察确诊.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远端带蒂皮瓣治疗足部软组织缺损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部软组织缺损共28例.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约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大20 cm×10 cm,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郑文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浅谈风险防范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中,强化管理是有效地预防、控制护理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对风险本身有一个完整认识.帮助护士充分认识护理行为的责任性、侵袭性、局限性、试行性和双边性所致风险,注重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采取建立健全组织监控,改善护理装备,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制度和护理文书记录管理、细节管理.同时,制定应急风险预案.设立危机公关.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后效等方面防范和降低护理风险.

    作者:代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60例轻、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观察运动前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1个月,60例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之一,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翠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B、C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97例B、C型踝关节骨折分别应用拉力螺钉、1/3管型钢板、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97例随访1~3年,优79例,良17例,差1例.结论:B、C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强调恢复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关系,合理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滕宝庆;黄玉福;吕建国;王启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尖锐湿疣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单纯应用微波治疗组及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组.结果:单纯应用微波治疗组尖锐湿疣治愈率低于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组、复发率高于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组.结论:微波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尖锐湿疣效果好、疗程短、复发率低.

    作者:刘晓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5例巨大包虫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通过对15例巨大包虫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术前访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机体营养状况.(2)术中配合抽吸包虫囊液时,应缓慢抽吸,以防压力骤减造成低血压性休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4)出院指导时做好健康教育.

    作者:黄冬玲;王新萍;魏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熊果酸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熊果酸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可能性,揭示该凋亡发生与其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TUNEL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与杀伤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bcl-2、bax的表达.结果:熊果酸在体外对HT-29细胞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在熊果酸作用下,HT-29细胞出现显著的细胞凋亡征象,TUNEL法显示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聚集或断裂,形成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在G1期之前出现sub-G1峰,凋亡率高为11.63%,熊果酸的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HT-29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bax的表达增强,bcl-2 的表达减弱.结论:熊果酸在体外对结肠癌HT-29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而caspase-9和bax的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沈岚;谭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附睾结核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15例附睾结核,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结果: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80%(12/15),2例合并睾丸结核,33.3%的患者呈急性、亚急性炎症过程.结论:手术切除结合抗结核是治疗附睾结核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学锋;闻宁;吴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 6-二磷酸果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30例)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1,6-二磷酸果糖;B组(30例)为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脂水平.结果:60例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0.05).1,6-二磷酸果糖治疗2周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1,6-二磷酸果糖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作者:杨洁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同时选择56例稳定型心绞痛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常规治疗和辛伐他汀治疗后6周、12周及对照组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两者无明显差别.辛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也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且治疗时间越长,则下降越明显.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存在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可以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作用.

    作者:周跟东;施有为;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后一次性气管套管的应用

    一次性气管套管在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确保各项治疗实施的重要环节[1].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气管切开术后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148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潘苏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B超及胸部CT导引下经皮针刺肺周边孤立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B超及胸部CT导引下经皮针刺肺周边孤立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肺周边孤立结节患者性质不明者34例进行半自动弹簧针针吸活检或刷检.结果:34例患者明确诊断,阳性率100%,其中鳞状上皮癌7例,腺癌13例,未能分型癌2例,10例为炎性改变,1例诊断为肺结核,1例诊断为韦格纳肉芽肿.结论:采用半自动弹簧针在B超及胸部CT导引下穿刺取标本临床诊断阳性率高,使用安全,价格低廉,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孙开宇;甄永强;滕琳;吴立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绞股蓝对高脂饲料饲养致兔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的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绞股蓝对高脂饲料饲养致兔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分为A、B、C、D组, 分别喂饲高脂饲料(92.5%标准饲料+2%胆固醇+2%蛋黄+3.5%猪油)+绞股蓝5 g/kg、高脂饲料+辛伐他汀5 mg/kg、高脂饲料、标准饲料.饲养前和饲养后3周、6周检测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结果: ① A组、B组、C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渐升,与饲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渐升,与饲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 A组、B组、C组C反应蛋白渐升, 与饲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饲养后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绞股蓝有预防高胆固醇饵料饲养兔发生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的作用.

    作者:谭华炳;鲁四德;钟晓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在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心肌肥厚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对照组60例,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室壁相对厚度,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室壁相对厚度把高血压组分成四种构型.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结果:(1)高血压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相关;(2)正常构型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向心性重构组及向心性肥厚组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别不显著;(4)离心性肥厚组肿瘤坏死因子显著高于其他构型组;(5)肿瘤坏死因子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及收缩期末容积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负相关.结论:肿瘤坏死因子促进了左室构型向离心性肥厚发展.

    作者:姜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36例>45岁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或房室瓣功能障碍.房间隔缺损修补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 结果:3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48个月,同术前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手术适应证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赵子牛;王胜利;胡型锑;赵琦峰;杜杰;章岳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精浆热休克蛋白及细胞因子表达与前列腺炎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精浆热休克蛋白70及细胞因子表达对慢性前列腺炎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40例,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A型)30例,非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30例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Ⅱ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热休克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ⅢA型、ⅢB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ⅢA型与ⅢB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休克蛋白70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前列腺压出液(EPS)中WBC计数呈正相关;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与EPS中WBC计数无相关性,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分型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火金;史明;张忠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的变化及高通量血透对其清除效果.方法:应用竞争性ELISA法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非血液透析组及血液透析组)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 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论血液透析与否,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01),非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与血Cr呈明显正相关(r=0.5974,P<0.01),与血糖无相关性;常规血液透析组,透析前后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通量血液透析组透析后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因肾功能受损致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清除障碍,是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高通量血液透析可以有效清除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作者:钱雅新;彭文;王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十二指肠瘘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瘘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瘘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十二指肠瘘患者治愈12例,死亡2例.结论:手术、引流、营养、控制感染、辅于其他治疗是治疗十二指肠瘘综合措施,其中引流充分重要.

    作者:吴克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手术的临床观察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效果可靠,毒副作用小,清除率不依赖肝肾功能等特点.本组用于老年麻醉38例,与芬太尼组相比,结果显示在循环影响上两组无明显差别,但在苏醒时间和呼吸抑制,烦躁的发生等方面,瑞芬太尼明显优于芬太尼.本研究显示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麻醉更平稳,易调解,苏醒快,瑞芬太尼的应用为提高老年人手术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李素珍;郭玫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无自然分娩、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4 cm时,给予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3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孟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