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寅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莫西沙星治疗56例肺部感染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 56例肺部感染患者治愈53例,治愈率96.6%.肺部感染控制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 .结论:莫西沙星可作为肺部感染的首选药物;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加左氧氟沙星加呋喃唑酮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符合条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 mg,2次/d)加左氧氟沙星(200mg, 2次/d)加呋喃唑酮(100 mg,2次/d) ,治疗7 d;溃疡患者继用枸橼酸铋雷尼替丁350 mg, 2次/d,3周.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加阿莫西林(1.0 g, 2次/d)加甲硝唑(400 mg, 2次/d) ,治疗7d;溃疡患者继用奥美拉唑20 mg,1次/d, 3周.疗程结束后4周及8周复查Hp,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8%、81.6%、90.5%、32.7%和94.0%、86.0%、95.0%、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每例根除幽门螺杆菌费用分别为100.10元、274.68元,治疗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期望成本比对照组低196.77元.结论:幽门螺杆菌加左氧氟沙星加呋喃唑酮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理想方案,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一线治疗的选择.
作者:杜光红;陈霞;王忠琼;邓明明;李昌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浆热休克蛋白70及细胞因子表达对慢性前列腺炎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40例,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A型)30例,非炎症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30例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Ⅱ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热休克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ⅢA型、ⅢB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ⅢA型与ⅢB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休克蛋白70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前列腺压出液(EPS)中WBC计数呈正相关;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10与EPS中WBC计数无相关性,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精浆中热休克蛋白7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在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分型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火金;史明;张忠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15例胸部结节病,对其X线包括胸片、CT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1例纵隔淋巴结和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纵隔淋巴结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仅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仅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伴肺内多发小结节.结论:胸部结节病影像表现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或治疗中动态观察确诊.
作者:高爱东;肖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电子胃肠镜在儿童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作用,探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分析132例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资料,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术后家长的满意程度.结果:132例患儿中,明确诊断119例,诊断率90.5%.家长满意度高(95.4%).结论:电子胃肠镜检查安全、诊断率高,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首要检查手段.
作者:梁宏;卫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同时选择56例稳定型心绞痛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常规治疗和辛伐他汀治疗后6周、12周及对照组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三酰甘油水平两者无明显差别.辛伐他汀治疗与常规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也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且治疗时间越长,则下降越明显.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内存在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可以能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作用.
作者:周跟东;施有为;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与阿魏钠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在服用降糖药物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皮下注射1次/d及阿魏酸钠0.1 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阿魏酸钠0.1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4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肌酐、甘油三脂、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阿魏酸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作者:于改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部软组织缺损共28例.结果:26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约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大20 cm×10 cm,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郑文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60例轻、中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运动疗法,观察运动前后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1个月,60例患者的血糖、体重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经济、安全的方法之一,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翠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分别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比较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结果: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5.8%,明显优于西米替丁组总有效率68.8%.结论:用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优于西米替丁.
作者:赵保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致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产后出血致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致DIC的临床特点与其它原因所致DIC有明显不同.消耗性低凝期、纤溶亢进期是其主要的病理状态.治愈23例,死亡4例.结论:抢救产后出血致DIC时需要针对病理改变治疗,强调补充凝血因子.子宫切除术应当作为争取抢救时间的手段.补充凝血因子彻底纠正DIC的病理状态才能制止出血.
作者:辛峰;武传中;耿爱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斯美欣联合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单用弥可保肌肉注射,500 mg/d,连续4周;治疗组36例,给予斯美欣(盐酸丁咯地尔)20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弥可保肌肉注射,每日500 mg/d,共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斯美欣与弥可保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作者:牛兴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15例巨大包虫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术前访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机体营养状况.(2)术中配合抽吸包虫囊液时,应缓慢抽吸,以防压力骤减造成低血压性休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性质.(4)出院指导时做好健康教育.
作者:黄冬玲;王新萍;魏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熊果酸诱导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可能性,揭示该凋亡发生与其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TUNEL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对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与杀伤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bcl-2、bax的表达.结果:熊果酸在体外对HT-29细胞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在熊果酸作用下,HT-29细胞出现显著的细胞凋亡征象,TUNEL法显示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聚集或断裂,形成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在G1期之前出现sub-G1峰,凋亡率高为11.63%,熊果酸的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HT-29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bax的表达增强,bcl-2 的表达减弱.结论:熊果酸在体外对结肠癌HT-29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而caspase-9和bax的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沈岚;谭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31例34眼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发生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分析各类型青光眼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 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较高占23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易引起浅前房.27眼用保守治疗,7眼用手术治疗均恢复前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
作者:杨志强;刘辉;杨丽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76例多发伤患者在创伤急救单元的治疗结果,比较抢救成功组和死亡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结果:抢救成功组患者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创伤急救单元在多发伤救治中有重要作用,尽量缩短急诊科置留时间和施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控制时间可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瑞玲;刘章锁;张士兰;周林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严格控制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以保障母婴健康.方法:对1256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剖宫产指征中位于前8位是胎儿宫内窘迫324例占25.80%,社会因素196例占15.6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7例占14.89%,脐带绕颈142例占11.31%,胎膜早破119例占9.48%,相对头盆不称103例占8.20%,臀位81例占6.45%,巨大儿65例占5.18%,占剖宫产总数的80.38%.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产时胎儿监护,可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祁玉霞;董学彩;马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15例附睾结核,熟悉附睾结核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手段.结果: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约占80%(12/15),2例合并睾丸结核,33.3%的患者呈急性、亚急性炎症过程.结论:手术切除结合抗结核是治疗附睾结核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学锋;闻宁;吴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抑郁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运用自制问卷对患者的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进行调查记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104例癫(癎)患者进行筛选、抑郁评定,并对不同因素对癫(癎)患者抑郁发病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104例癫(癎)患者中有55例52.9%合并有抑郁症状,其中37例(35.6%)有严重抑郁,8例(17.3%)为中、轻度抑郁.复杂性部分发作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73.5%,明显高于强制-阵挛发作的42.8%,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癎)患者的抑郁是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其发生与癫(癎)发作的类型,频率病程和社会家庭的支持有关.
作者:蔡涛;唐丽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无自然分娩、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在宫口开大2~4 cm时,给予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30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孟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