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忠;王向阳;赵战强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对近期预后及病情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47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的168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其中,脑出血出现意识障碍者多,为90.8%(69/76例).脑出血出现意识障碍时间多在6小时以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意识障碍时轻时重,脑血栓形成多于发病1 d后出现意识障碍且较轻.168例意识障碍中,意识恍惚、嗜睡占17.9%,昏睡占34.5%,昏迷占47.1%.意识障碍与预后关系: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8例中,昏迷32例,死亡23例(26.14%),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0例中,昏迷47例,死亡36例(4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意识障碍除可做为病情判断外,也是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作者:朱曼薇;江国华;陈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25例残余结石患者采用软性膀胱镜和套石篮在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后经肾盂造瘘取肾内残余结石的方法和疗效.结果:共治疗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后患者25例,20例取净残石,其中4例残石较大者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分次取净较大残石,其余小残石排石成功;5例患者残石未完全取净.结论:软性膀胱镜可安全、有效的处理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后的残石.
作者: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索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后,心脑肾并发疾病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总发病率为71.9%.高血压合并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各并发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随病程和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高血压合并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各并发疾病比较: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肾脏损害的发病率极度上升(P<0.001);而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死率上升幅度不如以上并发疾病,但也有显著上升(P<0.05).高血压患者病程15~19年,50~59岁阶段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与总发病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越短、年龄越低,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越低于总发病率;反之则越高.
作者:周立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分别观察气囊扩张和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两种方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20例采用SY-哑铃型气囊导管贲门失弛缓扩张器进行扩张治疗,20例应用肉毒杆菌毒素在内镜下用硬化剂针分点注射.结果:气囊扩张1个月的治疗有效率99.50%,6个月的有效率96.00%;12个月的有效率90.00%;24个月后有效率85.00%;75%的患者1次扩张疗效可维持5年以上.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1个月有效率为95.00%,6个月后有效率为70.00%;12个月后有效率为65.00%;24个月后有效率50.00%.结论:扩张治疗是一种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其复发率及治疗费用低,在内镜直视下由富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完全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但治疗费用及复发率高,对不适于进行扩张治疗的患者可选择该治疗方法.
作者:钱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快速准确评估创伤严重程度的新方法.方法:以院前指数为基础,将收缩压、脉搏、呼吸频率、意识状态及皮肤颜色、温度等指标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计为1~4分.5~7分为轻中度伤,8~10分为重伤,≥10分为极重伤.结果:校正院前指数评分方法与损伤严重度记分法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存活者平均住院日在三个等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校正院前指数可作为院前急救时评估创伤严重程度的方法之一.
作者:王瑞玲;刘章锁;张文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用赖诺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个月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及左室质量指数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EH组)和健康者60例(NC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以超声测定两组的左室质量指数,并观察EH组用赖诺普利治疗6个月前后二者的改变.结果:EH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为(207.70±79.21)μg/L,明显高于NC组(132.53±35.62)μg/L(P<0.01);左室质量指数分别为150.67±25.48、101.32±13.56(P<0.05).赖诺普利治疗6个月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降至(156.82±36.40)μg/L(P<0.01),左室质量指数下降至112.01±22.34(P<0.05).结论:EH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左室质量指数水平升高,赖诺普利治疗可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降低,并逆转左室肥厚.
作者:陈天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病情凶险,变化快,易并发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本组应用机械通气救治AOPP并发呼吸衰竭16例,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胡继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10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麻醉诱导及心包切开减压时各发生心脏骤停1例,均经胸内心脏按压后复跳,死于急诊室1例,死于手术室1例.结论: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早期诊断、尽早开胸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楚社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提高小细胞肺癌生存期的重要因素.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80例小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化疗一疗程能提高切除率.结论:外科手术可作为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并且应和化放疗联合应用.
作者:陈凯;张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寻找治疗声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的佳治疗方案.方法:126例声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66例选用手术摘除息肉加双侧声带注射激素类药物得宝松的治疗;60例患者行单纯的息肉摘除术,术后不行声带注射.结果:行声带息肉摘除加声带注射术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复诊时声嘶情况消失或明显缓解,检查可见声带水肿充血情况明显减轻,声带边缘变薄;行单纯声带息肉摘除术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复诊时声嘶情况无明显缓解或症状改善不明显,检查时发现声带水肿充血明显存在,声带边缘肥厚.结论:声带息肉伴慢性肥厚性喉炎患者的术式选择,以手术摘除声带息肉加声带注射激素类药物的治疗方法疗效好,而单纯行手术摘除声带息肉,未行声带注射的方法疗效差,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王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应用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疗效.方法: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在高尿酸血症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 1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 1次/d口服,疗程8周.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血尿酸、24 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肾功能明显改善,治疗组血脂较对照组下降,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有效减轻尿酸性肾病的肾损害.
作者:郭义恒;于改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老年戊型肝炎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近4年来收治的75例老年戊型肝炎患者与66例中青年戊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其黄疸程度深,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戊型肝炎临床表现轻、黄疸重、低蛋白血症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发生率高、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
作者:王家猛;周付成;朱艺艺;李志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关节晨僵、疼痛、肿胀、畸形、功能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通过对10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焦春莲;鲁秀平;郑艳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的关系.方法: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检测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同时检测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根据有无肾损分组检验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差异;根据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分组检测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结果: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正常及增高的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分别为:(2.48±0.51)mg/L VS(1.16±0.46)mg/L、(2.58士0.47)mg/L VS(1.26±0.33)mg/L、(2.61±0.72)mg/L VS(1.21士0.49)mg/L(P<0.05).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1.6 mg/L与<1.6 mg/L患者血、尿β2-MG及尿白蛋白分别为:(4.28±1.14)mg/L VS(2.56±1.44)mg/L、(1.2±0.74)mg/L VS(0.54±0.11)mg/L、(27.9±9.3)mg/L VS(18.4±6.6)mg/L(P<0.05).结论:血胱蛋白酶抑制剂C能检出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活检枪进行肝活检的可行性以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穿刺指征的5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快速活检枪进行肝脏穿刺活检.结果:58例均穿刺成功,作出病理诊断.术后2例出现穿刺部位明显疼痛,另2例出现一过性休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快速活检枪进行肝活检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对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贾长河;靳秀;于静;张昊;赵玉琴;孙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猪苓多糖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HBeAg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39例,入选病例32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进行基因分型,干扰素a-2b 500万u,每周3次,疗程6个月;同时给予猪苓多糖4 mL,1次/d,疗程2个月,观察HBV DNA、HBeAg、HBeAg/抗-HBe的变化.结果:32例样本中,B型,C型,B、C混合型分别为37.5%、50%、12.5%,发现家族中连续二代基因型的变化,同时发现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并未在基因亚型中产生差异.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类型肝病中基因型B和基因型C所占比例有差异.从家族中连续二代基因型的变化可以看出,基因分型又是相对的,基因亚型间存在自然的变异.
作者:杨爱平;崔荣霞;唐剑武;钱开成;邰立慧;王定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提高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对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CT诊断囊性肾癌9例,复杂性肾囊肿1例,单纯性肾囊肿1例.11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囊性肾透明胞癌,其中肾癌囊性坏死6例.多房性囊性肾癌2例,单纯性囊肿恶变3例.随访9例,8例术后生存至今,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结论:囊性肾癌有其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
作者:郭昭辉;李启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征,诱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年间诊治的95例情绪障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独生子女家庭发病率高于多子女家庭,其比值为2.5:1,城市占70%,农村30%.诊断为焦虑症23(24.2%)例、学校恐怖症12(12.6%)例、分离性焦虑8(8.4%)例、抑郁症9(9.5%)例、恐怖症7(7.4%)例、强迫症5(5.3%)例、癔病16(16.8%)例,以及混合型者15(15.8%)例.经治疗57(60.0%)例症状消失,30(31.6%)例好转,8(8.4%)例有好转-复发现象.结论:情绪障碍是儿童常见精神心理行为疾病,早期正确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存在.
作者:高丽;张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加深对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特点的认识,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CT复查12例.结果: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为新月状影、片状高密度影、扇形高密度影、U形高密度影,累及大脑镰后部者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作者:李吉臣;韩海林;鲁强;姜金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采用表面遮盖成像和表面透视技术分别对血肿三维重建,在血肿三维空间里定位和体积测量,然后确定靶点进行穿刺.结果: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血肿的立体解剖关系,穿刺定位准确,血肿清除率高.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在指导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