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血前、术前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临床意义

宋和平

关键词:输血感染, 医院感染, 经血传播疾病
摘要: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患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52例重症脑挫裂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并迅速减量,对照组采用短程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基本相同(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安全,疗效好.

    作者:于之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两种方法治疗腋臭的疗效比较

    腋臭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自2003年3月-2004年3月我科采用微波与电离子两种方法对86例腋臭患者进行治疗,并作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未经任何方法治疗的液臭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15~40岁(平均22.4岁),其中有家族史占56.4%;本试验分为A,B两组,A组50例患者进行微波治疗,B组36例患者进行电离子治疗.

    作者:牛晓霞;张晋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观察使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骨科下肢手术和普外科下腹部腹壁手术的患者实施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骨科下肢重布比卡因按0.15~0.2 mg/kg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随即改为平卧位.结果:用药量达12 mg者24例,占86%.麻醉作用出现时间3~5 min,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5~20 min.麻醉平面在T8以下者有26例,占93%,术后第1 d出现轻度头痛2例,占7%.结论:采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时体位安置简便,麻醉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何龙江;杨凌岚;罗彦;胡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1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中19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占21.6%.19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发病年龄<3个月14例,体重低于正常4例,母乳喂养16例,婴儿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2例.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可能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针对<6个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应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尤其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肝功能异常者更应重视.

    作者:秦小菀;薛海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征

    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征临床中比较少见,1987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例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患者,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65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9例.就诊时间3~14个月,12例均行肌电图检查,显示大鱼际肌传导时间延长11例,1例大鱼际肌无神经电位.

    作者:张光洪;岳流伟;李松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输血前、术前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患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作者:宋和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7例临床分析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鼻腔肿瘤的0.5%~4%,易误诊.在临床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复发率和癌变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自198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7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福海;牛金秀;杨世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含铜宫内节育器用于紧急避孕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含铜宫内节育器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效果及随访24个月IUD带器妊娠率、脱落率、续用率及不良反应.方法:距第1次无保护性生活72~120 h要求紧急避孕就诊者218例由专人放置Tcu380A并对需求长期避孕160例中156例进行正规随访1, 3, 6, 12, 24个月.结果:218例受试者预期妊娠数27.279,实际妊娠数1,避孕有效率96.32%.随访24个月妊娠率、脱落率分别为0.64%,1.92%,续用率87.18%.主要不良反应为阴道点滴出血及月经量增多.结论: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是高效安全的,且尤其适用于要求长期避孕者.

    作者:文彩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关系.方法: 以濮阳地区30~70岁2570例为研究对象,检查其肝功、血脂和转氨酶.结果: 高脂血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结论: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原因引起的疾病,高血脂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艾敏;姜爱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环磷腺苷防治胃大部切除术中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心肌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确诊并已在术前治疗心肌缺血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31例.A组,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环磷腺苷20 mg负荷量,再给予40 mg环磷腺苷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A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术中10,30,60 min、术毕,心肌缺血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B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 h随访,B组有3例出现心肌局灶性坏死而A组无1例发生.结论: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防治术中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薛广星;刘松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并发感觉异常性股痛2例

    1 临床资料例1,女,65岁,主因间断胸闷4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0/75mmHg,口唇无紫绀,双肺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凝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诊断:胸闷待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中段20%狭窄,回旋支及右冠正常.造影中经鞘管注入肝素2000 u,造影过程顺利.在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一较大血肿,经按压约30 min后,宽胶布包扎,沙袋加压.6 h后,去除沙袋时,血肿继续增大.再次加压包扎,沙袋加压.8 h后,去除沙袋血肿未继续增大.24 h后,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再次出血.再次予加压包扎、加压.之后未再继续出血,血肿慢慢缩小.但患者出现右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针刺感、痛觉过敏.之后经局部硫酸镁湿敷、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利多卡因封闭,4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杨喜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笑气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笑气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的影响. 方法:分析总结应用笑气分娩镇痛的孕产妇100例与未使用任何镇痛剂的孕产妇100例对照,并观察出生后新生儿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笑气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无不良影响.结论:笑气是毒性小、无异味的吸入性镇痛麻醉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新生儿出生后无不良影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郭凤枝;原继红;步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20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预激合并房颤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整理20例临床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因酰胺及直流电复律均可使预激并房颤转复窦律.结论:预激合并房颤心室率快,易引发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而危及生命,合并心衰胺碘酮治疗安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尽早电复律.

    作者:陈永彪;杨发;赵长明;郭志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分析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后的再次妊娠率亦随之增加.子宫破裂的危险也相应增加.本院临床治疗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辛志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氧化亚氮吸入性分娩镇痛及对产程的影响

    目的:研究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进行N2O吸入组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产程时间缩短,第一产程与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是有效果的,能缩短产程,不影响胎心及呼吸,安全,无不良反应,是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杜兰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ACG)测定,X线胸透.结果:①治疗前(急性期)患儿h-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FABP、CK-MB水平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别(P>0.05).②治疗前血清h-FABP的阳性率(96.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53.2%),也显著高于ACG(62.9%)和ECG(40.3%)的异常率.③系统治疗2~3个月后,痊愈46例(74.2%),好转16例(25.8%).无1例死亡.结论:血清h-FABP 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一项指标,比CK-MB、ACG和ECG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血清h-FABP联合ACG或ECG检测,对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提高检出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田;杨三华;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肽与川芎嗪组方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骨肽与川芎嗪动脉内合用对于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68例(共95个股骨头)经过临床及影象学证实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共灌注144髋,其中A组34例采用骨肽与川芎嗪灌注(应用组),其余34例(B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介入治疗,随访1~2年.按Ficat分期,分别为1~Ⅳ期.用药后将临床症状、影象学变化及血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组的疼痛症状及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及行走距离均有所改善(P<0.05),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变粗,部分血管再通,骨质破坏区边缘渐变清晰,坏死范围变小,囊状破坏区内见不同程度的硬化修复改变.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药物中配以骨肽与川芎嗪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促进坏死骨的修复.

    作者:郑德先;刘清军;姜金凯;郑春长;胡书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微创腔内隔绝术治疗1例

    2004年11月,我院采用微创腔内隔绝技术成功治疗1例主动脉夹层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其病史,临床表现,夹层破口位置,支架选择、施放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均很有特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庆华;何学志;方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4年10月- 2005年1月,共完成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42例;术前诊断:先心病、主动脉瓣病变39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1例,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全组患者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中重度),主动脉瓣环径(2.45±0.31)cm;肺动脉瓣发育正常,功能良好,肺动脉瓣环径(2.34±0.21)cm;术前心功能2.12级.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分三步进行:(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2)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6.11±0.12)mmHg,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P<0.01),LVEF 0.49±0.23,心功能I~II级.38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1个月~10年,心功能I级,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1例早期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同种瓣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死亡,另1例患者术后不明原因突发心脏骤停,复苏后应用体外人工膜肺支持一周后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后因经费问题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温斌;张建群;宋士秋;周海波;于建波;常鹏;王助衡;王胜洵;刘海燕;刘巍;伯平;甘辉立;曹向戎;黄国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壁切口疝的手术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有1次以上的切口疝修补手术史.20例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术,术后腹带加压包扎2周,放引流管引流积液积血,引流管3~5 d拔除,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素.20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 d.结论:对复发性腹壁切口疝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胡玉萍;周明银;胡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