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19例临床分析

秦小菀;薛海蓉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细胞病毒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中19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占21.6%.19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发病年龄<3个月14例,体重低于正常4例,母乳喂养16例,婴儿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2例.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可能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针对<6个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应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尤其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肝功能异常者更应重视.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T管引流夹闭时间探讨

    目的:探讨T管引流夹闭时间.方法:对1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术中用F21号探子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T管测压,将适应T管引流的1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早期夹管组(A组),术后4~5 d夹管;对照组(B组),术后两周夹管.结果:146例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胆道残余结石和胆总管下段狭窄;术后15 d AB两组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增加1.6 kg和减轻3.5 kg;平均血红蛋白为125 g/L 和113 g/L;平均生活自理时间为术后第6 d和第11 d;平均胆汁丢失量为1640 mL和6580 mL.结论:早期夹管可明显减少胆汁丢失量,减少贫血,体质恢复快,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康复明显加快.

    作者:韩文献;张国典;钟进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各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救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衰竭是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而人工通气能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随着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呼吸衰竭的患者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2],但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性相关肺炎,病死率高达50%~70%[3])、呼吸道黏膜溃疡、气管血管瘘、气管胸膜瘘.只有掌握严格的气道管理,才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如下.

    作者:张为朵;马天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分析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后的再次妊娠率亦随之增加.子宫破裂的危险也相应增加.本院临床治疗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辛志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

    临床上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化疗、输血、补液、静脉内高营养、中心静脉压的监侧等治疗,由于输液种类广泛,重复静脉穿刺往往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保留静脉输液通道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抢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采集静脉血、监测各种医疗指标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我科近2年来对5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聂玉光;闫庆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后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外伤后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价预后: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志峰;龚岳明;童仲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腔镜下不全流产清宫68例报道

    流产不全妊娠物残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子宫腔内残留的组织轻者导致不规则或持续性阴道出血,严重者可引起盆腔感染,继发不孕等.以往的处理只能是盲目的清宫,有部分病人因阴道长期反复出血,残留组织感染机化黏连严重,盲目刮宫常需2~3次.近年来我院采用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取出宫内残留物或定位清宫,并可同时发现子宫内病变及子宫畸形,本文报道68例不全流产患者行宫腔镜下清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雯;魏光平;关红樱;李艳玲;陈新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在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4年10月- 2005年1月,共完成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42例;术前诊断:先心病、主动脉瓣病变39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1例,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全组患者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中重度),主动脉瓣环径(2.45±0.31)cm;肺动脉瓣发育正常,功能良好,肺动脉瓣环径(2.34±0.21)cm;术前心功能2.12级.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分三步进行:(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2)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6.11±0.12)mmHg,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P<0.01),LVEF 0.49±0.23,心功能I~II级.38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1个月~10年,心功能I级,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1例早期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同种瓣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死亡,另1例患者术后不明原因突发心脏骤停,复苏后应用体外人工膜肺支持一周后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后因经费问题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温斌;张建群;宋士秋;周海波;于建波;常鹏;王助衡;王胜洵;刘海燕;刘巍;伯平;甘辉立;曹向戎;黄国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tar artery syndrome,TOBS )是脑血管病中少见的类型, 但近几年报道逐渐增多,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多漏诊误诊.现就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如下.

    作者:范玲;杨传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并发感觉异常性股痛2例

    1 临床资料例1,女,65岁,主因间断胸闷4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0/75mmHg,口唇无紫绀,双肺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凝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诊断:胸闷待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中段20%狭窄,回旋支及右冠正常.造影中经鞘管注入肝素2000 u,造影过程顺利.在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一较大血肿,经按压约30 min后,宽胶布包扎,沙袋加压.6 h后,去除沙袋时,血肿继续增大.再次加压包扎,沙袋加压.8 h后,去除沙袋血肿未继续增大.24 h后,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再次出血.再次予加压包扎、加压.之后未再继续出血,血肿慢慢缩小.但患者出现右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针刺感、痛觉过敏.之后经局部硫酸镁湿敷、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利多卡因封闭,4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杨喜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输血前、术前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患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作者:宋和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 ,CD4+ 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宏;陈方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分子止血棉填塞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高分子止血棉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效果,以寻求更好的鼻腔填塞材料.方法:对153例患者分组应用高分子止血棉及凡士林纱条,观察及评价填塞与抽取时,两组患者的症状及鼻腔鼻内镜检查情况.结果: 75例以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好,反应轻,优于凡士林油纱条组.结论:高分子止血棉是较理想的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黄新辉;袁宏伟;杨丽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笑气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笑气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的影响. 方法:分析总结应用笑气分娩镇痛的孕产妇100例与未使用任何镇痛剂的孕产妇100例对照,并观察出生后新生儿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结果:笑气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与脐血血气分析无不良影响.结论:笑气是毒性小、无异味的吸入性镇痛麻醉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只要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新生儿出生后无不良影响,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郭凤枝;原继红;步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壁切口疝的手术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有1次以上的切口疝修补手术史.20例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术,术后腹带加压包扎2周,放引流管引流积液积血,引流管3~5 d拔除,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素.20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 d.结论:对复发性腹壁切口疝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胡玉萍;周明银;胡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损伤早期诊断及漏、误诊分析

    目的:总结脑损伤的早期不典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995-2004年CT检查脑外伤1876例,对关心区采取减薄扫描或HRCT检查.首诊未发现异常或考虑为其他病变106例,随诊复查确诊为脑损伤改变.结果:34例脑挫伤中点状高密度灶18例,片状低密度灶16例.72例迟发性脑损伤中脑肿胀18例,轴索损伤14例,散在小血肿10例,迟发硬膜下血肿30例.结论:CT诊断脑外伤有重要价值,但对不典型表现应作好鉴别诊断.

    作者:陈兰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观察使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骨科下肢手术和普外科下腹部腹壁手术的患者实施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骨科下肢重布比卡因按0.15~0.2 mg/kg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随即改为平卧位.结果:用药量达12 mg者24例,占86%.麻醉作用出现时间3~5 min,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5~20 min.麻醉平面在T8以下者有26例,占93%,术后第1 d出现轻度头痛2例,占7%.结论:采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时体位安置简便,麻醉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何龙江;杨凌岚;罗彦;胡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含铜宫内节育器用于紧急避孕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含铜宫内节育器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效果及随访24个月IUD带器妊娠率、脱落率、续用率及不良反应.方法:距第1次无保护性生活72~120 h要求紧急避孕就诊者218例由专人放置Tcu380A并对需求长期避孕160例中156例进行正规随访1, 3, 6, 12, 24个月.结果:218例受试者预期妊娠数27.279,实际妊娠数1,避孕有效率96.32%.随访24个月妊娠率、脱落率分别为0.64%,1.92%,续用率87.18%.主要不良反应为阴道点滴出血及月经量增多.结论: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是高效安全的,且尤其适用于要求长期避孕者.

    作者:文彩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目的:评价经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36例,病变部位胸5~6椎体4例,胸6~7椎体8例,胸7~8椎体14例,胸5~7椎体7例,胸5~6、8~9椎体3例,术前后凸畸形13~45°,平均29°,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手术采用经胸腔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骼骨植入,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97.22%,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34°.结论:胸椎结核行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手术方式简捷,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纠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宋进良;赵炬才;郑稼;游之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ACG)测定,X线胸透.结果:①治疗前(急性期)患儿h-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FABP、CK-MB水平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别(P>0.05).②治疗前血清h-FABP的阳性率(96.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53.2%),也显著高于ACG(62.9%)和ECG(40.3%)的异常率.③系统治疗2~3个月后,痊愈46例(74.2%),好转16例(25.8%).无1例死亡.结论:血清h-FABP 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一项指标,比CK-MB、ACG和ECG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血清h-FABP联合ACG或ECG检测,对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提高检出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田;杨三华;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结肠息肉98例临床分析

    回顾我院1999-2005年来结肠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23例中,发现结肠息肉98例,检出率为23.2%,恶变率为9.2%.以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高.故对于老年人既往有腺瘤病史者,均应定期复查,以提高腺瘤及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作者:李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