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后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李志峰;龚岳明;童仲驰

关键词:颅脑损伤, 脑梗死,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外伤后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价预后: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输血前、术前检测经血传播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患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作者:宋和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追踪检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蛋白(Aib).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尿β2-MG和尿Aib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尿β2-MG和尿Aib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地预防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子翼;赵慧;王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肾损伤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提高保肾率.方法:分析58例肾损伤手术治疗情况.结果:31例行肾修补或肾部分切除术,27例行肾切除术.其中57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探查肾脏前阻断肾血流进行肾修补或肾部分切除,是减少肾切除率的有效方法;损伤程度重,全身情况差及延迟手术是构成肾切除的主要原因;积极改善全身状况,正确估计肾损伤的病理类型,尽早修复肾脏裂口,对保守治疗72h效果不佳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探查,是减少肾切除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尹宗立;舒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36例

    目的: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5年3月36例腹主动脉瘤中,3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结果:36例患者除1例死亡,余35例均获临床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及缝合修补和腔内修复等方法的更新可明显降低手术危险性.

    作者:鲍学斌;翟保平;张斌;王永乾;李东虎;杨海林;张俊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低分子量肝素对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可靠.

    作者:贾艳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分子止血棉填塞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高分子止血棉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效果,以寻求更好的鼻腔填塞材料.方法:对153例患者分组应用高分子止血棉及凡士林纱条,观察及评价填塞与抽取时,两组患者的症状及鼻腔鼻内镜检查情况.结果: 75例以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好,反应轻,优于凡士林油纱条组.结论:高分子止血棉是较理想的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黄新辉;袁宏伟;杨丽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联合脏器切除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66例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42~200 min,平均98 min,术后住院2~10 d,平均5.5 d.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近期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具有一定优越性,手术安全、可行,病例选择要严格.

    作者:季节;薛宝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腔镜下不全流产清宫68例报道

    流产不全妊娠物残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子宫腔内残留的组织轻者导致不规则或持续性阴道出血,严重者可引起盆腔感染,继发不孕等.以往的处理只能是盲目的清宫,有部分病人因阴道长期反复出血,残留组织感染机化黏连严重,盲目刮宫常需2~3次.近年来我院采用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取出宫内残留物或定位清宫,并可同时发现子宫内病变及子宫畸形,本文报道68例不全流产患者行宫腔镜下清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雯;魏光平;关红樱;李艳玲;陈新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15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明确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临床结果.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其中畸胎瘤多,占60%,因扭转卵巢坏死而行附件切除者占80%,无1例导致流产.结论:妊娠合并卵巢瘤蒂扭转,以成熟胎瘤多见.不同孕期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术后安胎有所不同.

    作者:麻晓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 ,CD4+ 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宏;陈方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氧化亚氮吸入性分娩镇痛及对产程的影响

    目的:研究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进行N2O吸入组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产程时间缩短,第一产程与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是有效果的,能缩短产程,不影响胎心及呼吸,安全,无不良反应,是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杜兰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肽与川芎嗪组方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骨肽与川芎嗪动脉内合用对于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68例(共95个股骨头)经过临床及影象学证实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共灌注144髋,其中A组34例采用骨肽与川芎嗪灌注(应用组),其余34例(B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介入治疗,随访1~2年.按Ficat分期,分别为1~Ⅳ期.用药后将临床症状、影象学变化及血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组的疼痛症状及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及行走距离均有所改善(P<0.05),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变粗,部分血管再通,骨质破坏区边缘渐变清晰,坏死范围变小,囊状破坏区内见不同程度的硬化修复改变.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药物中配以骨肽与川芎嗪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促进坏死骨的修复.

    作者:郑德先;刘清军;姜金凯;郑春长;胡书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期痴呆10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三种主要类型: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05例住院患者先进行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测定(5~8 min);若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痴呆诊断标准评定;对符合痴呆诊断者,再用NINCDS-ADRDA标准和Hachinski局部缺血性量表测定,鉴别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观察头颅CT.结果:血管性痴呆77例(73.33%),阿尔茨海默病21例(20.00%),混合性痴呆7例(6.67%);CT显示:脑梗死灶、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结论:应用以上量表和CT对老年期痴呆的诊断,简便实用,结果更准确,可比性强,可作为有无或是否痴呆的定性诊断,还可定量诊断,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扩建;杨铁骊;张宪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严重烧伤关节和容貌部位早期手术干预修复

    目的:探讨对严重烧伤合并关节和容貌部位深度创面实施早期手术干预修复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126例严重烧伤,在伤后1周内,抢救生命的同时,对眼、耳、面颈、女性乳房及大阴唇、男性阴茎、手及关节实施切开减压、Ⅰ期或Ⅱ期植皮和皮瓣手术,并观察一期愈合率及外观和功能情况.结果:共实施手术174处,其中皮瓣和植皮109处,Ⅰ期愈合79处,Ⅰ期愈合率72.5%.对71例86处随访3个月~2年,59处外观和功能良好可不需整形手术.结论:①对严重烧伤合并关节和容貌部位深度创面,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实施早期手术干预修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②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皮源,关节和容貌部位创面以皮瓣和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是手术干预的原则;③与大切痂同时手术时,保证精干医师人数,分工明确,缩短手术时间是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娄季鹤;王和平;邱长虹;陈志坚;李树仁;吕涛;王胜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脉冲振荡法测定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

    目的:了解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状况.方法:应用脉冲振荡法测定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道总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周边弹性阻力(X5)、响应频率(Fres),由R5减去R20得到小气道阻力(R5-R20), 与正常儿童作对照.部分患儿作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气道阻力对比.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组R5,R20,R5-R20,X5,Fres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尤以R5-R20和X5明显(P<0.001).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各气道阻力明显下降.结论: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小气道阻力明显增高,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支气管扩张剂能改善气道阻力.脉冲振荡法可作为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测定的常规方法.

    作者:华子仪;谢娟娟;项红霞;过静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并发感觉异常性股痛2例

    1 临床资料例1,女,65岁,主因间断胸闷4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0/75mmHg,口唇无紫绀,双肺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凝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诊断:胸闷待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中段20%狭窄,回旋支及右冠正常.造影中经鞘管注入肝素2000 u,造影过程顺利.在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一较大血肿,经按压约30 min后,宽胶布包扎,沙袋加压.6 h后,去除沙袋时,血肿继续增大.再次加压包扎,沙袋加压.8 h后,去除沙袋血肿未继续增大.24 h后,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再次出血.再次予加压包扎、加压.之后未再继续出血,血肿慢慢缩小.但患者出现右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针刺感、痛觉过敏.之后经局部硫酸镁湿敷、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利多卡因封闭,4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杨喜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后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外伤后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价预后: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志峰;龚岳明;童仲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关系.方法: 以濮阳地区30~70岁2570例为研究对象,检查其肝功、血脂和转氨酶.结果: 高脂血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结论: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原因引起的疾病,高血脂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艾敏;姜爱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分析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后的再次妊娠率亦随之增加.子宫破裂的危险也相应增加.本院临床治疗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辛志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壁切口疝的手术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有1次以上的切口疝修补手术史.20例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术,术后腹带加压包扎2周,放引流管引流积液积血,引流管3~5 d拔除,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素.20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 d.结论:对复发性腹壁切口疝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胡玉萍;周明银;胡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