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翼;赵慧;王琴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ACG)测定,X线胸透.结果:①治疗前(急性期)患儿h-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FABP、CK-MB水平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别(P>0.05).②治疗前血清h-FABP的阳性率(96.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53.2%),也显著高于ACG(62.9%)和ECG(40.3%)的异常率.③系统治疗2~3个月后,痊愈46例(74.2%),好转16例(25.8%).无1例死亡.结论:血清h-FABP 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一项指标,比CK-MB、ACG和ECG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血清h-FABP联合ACG或ECG检测,对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提高检出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田;杨三华;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可靠.
作者:贾艳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机械通气是各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救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衰竭是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而人工通气能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随着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呼吸衰竭的患者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2],但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性相关肺炎,病死率高达50%~70%[3])、呼吸道黏膜溃疡、气管血管瘘、气管胸膜瘘.只有掌握严格的气道管理,才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如下.
作者:张为朵;马天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与胶原纤维相关的蛋白聚糖,1978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骨科研究所的Fisher教授首次分离、纯化[1].DCN的核心蛋白可以结合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及生长调节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FG-β)和纤连蛋白(fibronetin, FN)、血栓素结合蛋白(thrombospondin)、DCN胞吞受体等.TFG-β被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产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并调节肿瘤的生长,DCN与TFG-β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中和和灭活TFG-β的生物活性.P21WAF/CIP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周期依赖激酶的抑制剂,DCN直接干预P21WAF/CIP对细胞周期调控的诱导,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发展的过程[2].
作者:戎彪学;蔡曦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 ,CD4+ 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宏;陈方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T管引流夹闭时间.方法:对1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术中用F21号探子通过胆总管下段进入十二指肠,并T管测压,将适应T管引流的1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早期夹管组(A组),术后4~5 d夹管;对照组(B组),术后两周夹管.结果:146例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胆道残余结石和胆总管下段狭窄;术后15 d AB两组患者平均体重较术前增加1.6 kg和减轻3.5 kg;平均血红蛋白为125 g/L 和113 g/L;平均生活自理时间为术后第6 d和第11 d;平均胆汁丢失量为1640 mL和6580 mL.结论:早期夹管可明显减少胆汁丢失量,减少贫血,体质恢复快,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康复明显加快.
作者:韩文献;张国典;钟进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11月,我院采用微创腔内隔绝技术成功治疗1例主动脉夹层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其病史,临床表现,夹层破口位置,支架选择、施放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均很有特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庆华;何学志;方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腹壁切口疝的手术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有1次以上的切口疝修补手术史.20例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术,术后腹带加压包扎2周,放引流管引流积液积血,引流管3~5 d拔除,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素.20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 d.结论:对复发性腹壁切口疝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胡玉萍;周明银;胡晓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使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骨科下肢手术和普外科下腹部腹壁手术的患者实施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骨科下肢重布比卡因按0.15~0.2 mg/kg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随即改为平卧位.结果:用药量达12 mg者24例,占86%.麻醉作用出现时间3~5 min,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5~20 min.麻醉平面在T8以下者有26例,占93%,术后第1 d出现轻度头痛2例,占7%.结论:采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时体位安置简便,麻醉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何龙江;杨凌岚;罗彦;胡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Ⅱ、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4年12月238例Ⅱ、Ⅲ型前列腺炎的治疗资料.结果:2例手术治疗,余保守治疗,分别采用抗生素,抗生素加α-受体阻滞剂,心理治疗加抗抑郁药治疗,随访6~12个月,效果较为满意.结论:根据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乔庆东;王光军;谢海峰;杨东俊;胡新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为解决贲门癌手术入路及术野暴露问题.方法:本切口分三部分进行,①经左上腹腹直肌切口,上端于第六肋弓缘下1 cm称B点,下端平脐称C点(简称BC线);②自B点向右上斜至剑突称A点(简称AB线);③自B点向胸部第六肋间延伸至腋中线称D点(简称DB线).结果:经ABC切口完成手术54例,经DBC线切口完成手术29例,作者采用改良的贲门手术切口,术中均可达到良好的暴露.结论: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肿瘤是否可以切除,探查采用BC切口,可以切除时采用的胸腹联合切口(DBC)还是采用改良的经腹切口(ABC)为适宜,是根据术中的情况结合全身的状况来决定.
作者:汪桂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征临床中比较少见,1987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例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患者,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65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9例.就诊时间3~14个月,12例均行肌电图检查,显示大鱼际肌传导时间延长11例,1例大鱼际肌无神经电位.
作者:张光洪;岳流伟;李松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流产不全妊娠物残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子宫腔内残留的组织轻者导致不规则或持续性阴道出血,严重者可引起盆腔感染,继发不孕等.以往的处理只能是盲目的清宫,有部分病人因阴道长期反复出血,残留组织感染机化黏连严重,盲目刮宫常需2~3次.近年来我院采用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取出宫内残留物或定位清宫,并可同时发现子宫内病变及子宫畸形,本文报道68例不全流产患者行宫腔镜下清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雯;魏光平;关红樱;李艳玲;陈新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腋臭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自2003年3月-2004年3月我科采用微波与电离子两种方法对86例腋臭患者进行治疗,并作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未经任何方法治疗的液臭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15~40岁(平均22.4岁),其中有家族史占56.4%;本试验分为A,B两组,A组50例患者进行微波治疗,B组36例患者进行电离子治疗.
作者:牛晓霞;张晋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经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36例,病变部位胸5~6椎体4例,胸6~7椎体8例,胸7~8椎体14例,胸5~7椎体7例,胸5~6、8~9椎体3例,术前后凸畸形13~45°,平均29°,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手术采用经胸腔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骼骨植入,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97.22%,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34°.结论:胸椎结核行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手术方式简捷,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纠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宋进良;赵炬才;郑稼;游之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吸毒患者和普通患者术前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HBsAg和TP采用金标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采用 ELISA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171例吸毒患者中HBsAg阳性16例(9.36%),抗-HCV阳性127例(74.26%),抗-HIV阳性4例(2.34%),TP阳性5例(2.92%).2309例普通患者中HBsAg阳性211例(9.14%),抗-HCV阳性31例(1.34%),抗-HIV阳性1例(0.04%),TP阳性21例(0.91%).结论:吸毒患者的抗-HCV、抗-HIV、TP检出率与普通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对吸毒患者和普通患者术前进行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雷丽明;王华;李代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汉语认知任务的完成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在进行汉语词语联想、句子重建、近意词辨别认知任务时及其先前的休息期,对45个正常的志愿者(右利手)用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完成认知任务时与休息时期相比,所有认知任务的完成均诱导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显著增加(P<0.01):词语联想任务左侧相对增加14.2±4.7,右侧8.5±2.8,句子重建左侧相对增加13.8±3.2,右侧8.6±2.2,近意词辨别左侧相对增加13.0±6.4,右侧7.3±3.1;并显现出显著的左侧半球偏侧化.性别对部分认知活动诱导的脑血流速度变化产生影响,但男女性别间偏侧化倾向无显著差异.结论:词语联想、句子重建、近意词辨别任务可诱导脑血流速度的左侧偏侧化.
作者:王文富;汪洪;刘诗翔;梁燕;刘枢晓;朱榆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心肌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确诊并已在术前治疗心肌缺血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31例.A组,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环磷腺苷20 mg负荷量,再给予40 mg环磷腺苷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A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术中10,30,60 min、术毕,心肌缺血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B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 h随访,B组有3例出现心肌局灶性坏死而A组无1例发生.结论: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防治术中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薛广星;刘松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52例重症脑挫裂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并迅速减量,对照组采用短程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基本相同(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安全,疗效好.
作者:于之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联合脏器切除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66例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42~200 min,平均98 min,术后住院2~10 d,平均5.5 d.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近期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具有一定优越性,手术安全、可行,病例选择要严格.
作者:季节;薛宝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