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核心蛋白聚糖与肿瘤

戎彪学;蔡曦光

关键词: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 TFG-β, p21, 肿瘤, 凋亡
摘要: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与胶原纤维相关的蛋白聚糖,1978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骨科研究所的Fisher教授首次分离、纯化[1].DCN的核心蛋白可以结合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及生长调节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FG-β)和纤连蛋白(fibronetin, FN)、血栓素结合蛋白(thrombospondin)、DCN胞吞受体等.TFG-β被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产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并调节肿瘤的生长,DCN与TFG-β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中和和灭活TFG-β的生物活性.P21WAF/CIP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周期依赖激酶的抑制剂,DCN直接干预P21WAF/CIP对细胞周期调控的诱导,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发展的过程[2].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肾损伤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提高保肾率.方法:分析58例肾损伤手术治疗情况.结果:31例行肾修补或肾部分切除术,27例行肾切除术.其中57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探查肾脏前阻断肾血流进行肾修补或肾部分切除,是减少肾切除率的有效方法;损伤程度重,全身情况差及延迟手术是构成肾切除的主要原因;积极改善全身状况,正确估计肾损伤的病理类型,尽早修复肾脏裂口,对保守治疗72h效果不佳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探查,是减少肾切除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尹宗立;舒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36例

    目的: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5年3月36例腹主动脉瘤中,35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1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结果:36例患者除1例死亡,余35例均获临床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及缝合修补和腔内修复等方法的更新可明显降低手术危险性.

    作者:鲍学斌;翟保平;张斌;王永乾;李东虎;杨海林;张俊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冠心病猝死者心肌细胞凋亡与Bcl-2和Bax 基因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cl-2和Bax基因蛋白在冠心病心脏性猝死者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冠心病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检测(TUNEL)法检测16例冠心病心性猝死者和10例心脏正常其他原因死亡者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基因蛋白在心肌细胞中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1)冠心病心性猝死者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与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于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明显正相关性.Bcl-2基因蛋白表达则与之相反,梗死区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梗死心区肌细胞凋亡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冠心病心性猝死者梗死心肌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现象,且受Bax蛋白与Bcl-2基因蛋白下调影响,Bax蛋白与Bcl-2蛋白共同调节心肌细胞凋亡,诱导心肌细胞表达Bcl-2将可能成为探索心肌生物治疗措施的新途径.

    作者:宋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的研究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 ,CD4+ 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宏;陈方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损害早期诊治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ACG)测定,X线胸透.结果:①治疗前(急性期)患儿h-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FABP、CK-MB水平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别(P>0.05).②治疗前血清h-FABP的阳性率(96.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53.2%),也显著高于ACG(62.9%)和ECG(40.3%)的异常率.③系统治疗2~3个月后,痊愈46例(74.2%),好转16例(25.8%).无1例死亡.结论:血清h-FABP 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一项指标,比CK-MB、ACG和ECG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血清h-FABP联合ACG或ECG检测,对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提高检出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田;杨三华;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低分子量肝素对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可靠.

    作者:贾艳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环磷腺苷防治胃大部切除术中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心肌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将确诊并已在术前治疗心肌缺血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31例.A组,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环磷腺苷20 mg负荷量,再给予40 mg环磷腺苷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结果:A组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术中10,30,60 min、术毕,心肌缺血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中B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长于A组(P<0.05),术后24 h随访,B组有3例出现心肌局灶性坏死而A组无1例发生.结论:术中应用环磷腺苷对防治术中患者心肌缺血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薛广星;刘松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脾破裂58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和保脾手术治疗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以及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58例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58例治愈55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膈下感染4例,胰瘘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2例,肠黏连6例.结论:对所有的脾破裂患者都要考虑脾功能的保留,在保命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原位保脾,只有对必须行脾切除的病人,才考虑脾切后行自体脾组织移植.

    作者:张国典;钟进营;韩文献;吴新宇;李宁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

    临床上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化疗、输血、补液、静脉内高营养、中心静脉压的监侧等治疗,由于输液种类广泛,重复静脉穿刺往往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保留静脉输液通道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抢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采集静脉血、监测各种医疗指标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我科近2年来对50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护理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聂玉光;闫庆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结肠息肉98例临床分析

    回顾我院1999-2005年来结肠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23例中,发现结肠息肉98例,检出率为23.2%,恶变率为9.2%.以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高.故对于老年人既往有腺瘤病史者,均应定期复查,以提高腺瘤及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作者:李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分子止血棉填塞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高分子止血棉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效果,以寻求更好的鼻腔填塞材料.方法:对153例患者分组应用高分子止血棉及凡士林纱条,观察及评价填塞与抽取时,两组患者的症状及鼻腔鼻内镜检查情况.结果: 75例以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好,反应轻,优于凡士林油纱条组.结论:高分子止血棉是较理想的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黄新辉;袁宏伟;杨丽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各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救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衰竭是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而人工通气能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随着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呼吸衰竭的患者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2],但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性相关肺炎,病死率高达50%~70%[3])、呼吸道黏膜溃疡、气管血管瘘、气管胸膜瘘.只有掌握严格的气道管理,才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如下.

    作者:张为朵;马天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性冠心病52例,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进行24 h监测,同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应用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均可减少心肌缺血次数和时间,增加24 h平均正常心动周期(NN)间期,只有比索洛尔引起迷走张力活动增加,PNN50与rMSSD均增加(P<0.05).比索洛尔不引起SDNN和SDANN的明显改变,而卡维地洛却减少SDNN和SDANN(P<0.05).结论: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均可以减少心肌缺血次数和时间,增加24 h平均正常NN间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因可降低HRV的参数SDNN和SDANN,有可能增加心性猝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可增加迷走张力,明显改善心率变异性,有可能减少心性猝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作者认为,对于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尤其同时伴有心率变异性减低着,若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适应证,以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宜.

    作者:赵士超;杨朝宽;王光公;徐金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征

    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征临床中比较少见,1987年5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例正中神经大鱼际支卡压患者,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65岁,平均41.5岁.左侧3例,右侧9例.就诊时间3~14个月,12例均行肌电图检查,显示大鱼际肌传导时间延长11例,1例大鱼际肌无神经电位.

    作者:张光洪;岳流伟;李松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正常青年人汉语认知活动与脑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汉语认知任务的完成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在进行汉语词语联想、句子重建、近意词辨别认知任务时及其先前的休息期,对45个正常的志愿者(右利手)用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完成认知任务时与休息时期相比,所有认知任务的完成均诱导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显著增加(P<0.01):词语联想任务左侧相对增加14.2±4.7,右侧8.5±2.8,句子重建左侧相对增加13.8±3.2,右侧8.6±2.2,近意词辨别左侧相对增加13.0±6.4,右侧7.3±3.1;并显现出显著的左侧半球偏侧化.性别对部分认知活动诱导的脑血流速度变化产生影响,但男女性别间偏侧化倾向无显著差异.结论:词语联想、句子重建、近意词辨别任务可诱导脑血流速度的左侧偏侧化.

    作者:王文富;汪洪;刘诗翔;梁燕;刘枢晓;朱榆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胰腺癌的CT表现特点.结果:CT表现为胰腺内低密度肿块35例,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30例,胰胆管扩张21例,胰周血管侵犯19例,胰周淋巴转移3例,肝转移2例,腹膜种植12例.正确预测肿瘤不可切除性93.33%,正确预测可切除性为76.92%.结论:螺旋CT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同时对胰腺癌是否伴有周围血管侵犯和转移的准确性也较高,亦是评价胰腺癌术前能否手术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秀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细胞学涂片的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细胞学涂片上的应用.方法:选用有对比意义的二组病例,计有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3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痰涂片20例,采用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法进行实验染色.结果: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中的腺癌细胞对CEA抗体显阳性,间皮细胞对MC抗体显阳性;小细胞未分化癌痰涂片中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对CHA抗体显阳性,淋巴细胞对LCA抗体现阳性.结论:免疫组化的抗原抗体反应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特定抗原识别力强,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抗原分子是其他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替代的,在细胞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闫振宇;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52例重症脑挫裂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并迅速减量,对照组采用短程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基本相同(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治疗重症脑挫裂伤安全,疗效好.

    作者:于之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目的:评价经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36例,病变部位胸5~6椎体4例,胸6~7椎体8例,胸7~8椎体14例,胸5~7椎体7例,胸5~6、8~9椎体3例,术前后凸畸形13~45°,平均29°,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手术采用经胸腔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骼骨植入,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97.22%,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34°.结论:胸椎结核行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手术方式简捷,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纠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宋进良;赵炬才;郑稼;游之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联合脏器切除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66例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中转开腹1例,手术时间42~200 min,平均98 min,术后住院2~10 d,平均5.5 d.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近期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联合脏器切除术具有一定优越性,手术安全、可行,病例选择要严格.

    作者:季节;薛宝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