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献;张国典;钟进营
目的:探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性冠心病52例,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进行24 h监测,同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应用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均可减少心肌缺血次数和时间,增加24 h平均正常心动周期(NN)间期,只有比索洛尔引起迷走张力活动增加,PNN50与rMSSD均增加(P<0.05).比索洛尔不引起SDNN和SDANN的明显改变,而卡维地洛却减少SDNN和SDANN(P<0.05).结论: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均可以减少心肌缺血次数和时间,增加24 h平均正常NN间期;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因可降低HRV的参数SDNN和SDANN,有可能增加心性猝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可增加迷走张力,明显改善心率变异性,有可能减少心性猝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作者认为,对于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尤其同时伴有心率变异性减低着,若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适应证,以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为宜.
作者:赵士超;杨朝宽;王光公;徐金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患者血清经血传播疾病指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58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1/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分析.结果:检出HBsAg阳性658例,抗HCV阳性48例,抗HIV阳性5例,TRUST阳性41例,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证38例,ALT异常684例.结论: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检测经血传播疾病可为临床预防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控制经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医患双方有很好的保护意义.
作者:宋和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鼻腔肿瘤的0.5%~4%,易误诊.在临床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复发率和癌变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自198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7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福海;牛金秀;杨世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严重烧伤合并关节和容貌部位深度创面实施早期手术干预修复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126例严重烧伤,在伤后1周内,抢救生命的同时,对眼、耳、面颈、女性乳房及大阴唇、男性阴茎、手及关节实施切开减压、Ⅰ期或Ⅱ期植皮和皮瓣手术,并观察一期愈合率及外观和功能情况.结果:共实施手术174处,其中皮瓣和植皮109处,Ⅰ期愈合79处,Ⅰ期愈合率72.5%.对71例86处随访3个月~2年,59处外观和功能良好可不需整形手术.结论:①对严重烧伤合并关节和容貌部位深度创面,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实施早期手术干预修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②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皮源,关节和容貌部位创面以皮瓣和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是手术干预的原则;③与大切痂同时手术时,保证精干医师人数,分工明确,缩短手术时间是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娄季鹤;王和平;邱长虹;陈志坚;李树仁;吕涛;王胜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在细胞学涂片上的应用.方法:选用有对比意义的二组病例,计有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3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痰涂片20例,采用免疫组化二代二步法进行实验染色.结果:腺癌性胸腹水离心涂片中的腺癌细胞对CEA抗体显阳性,间皮细胞对MC抗体显阳性;小细胞未分化癌痰涂片中小细胞未分化癌细胞对CHA抗体显阳性,淋巴细胞对LCA抗体现阳性.结论:免疫组化的抗原抗体反应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化学反应,对特定抗原识别力强,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抗原分子是其他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替代的,在细胞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闫振宇;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使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骨科下肢手术和普外科下腹部腹壁手术的患者实施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骨科下肢重布比卡因按0.15~0.2 mg/kg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随即改为平卧位.结果:用药量达12 mg者24例,占86%.麻醉作用出现时间3~5 min,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5~20 min.麻醉平面在T8以下者有26例,占93%,术后第1 d出现轻度头痛2例,占7%.结论:采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时体位安置简便,麻醉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何龙江;杨凌岚;罗彦;胡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明确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临床结果.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其中畸胎瘤多,占60%,因扭转卵巢坏死而行附件切除者占80%,无1例导致流产.结论:妊娠合并卵巢瘤蒂扭转,以成熟胎瘤多见.不同孕期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术后安胎有所不同.
作者:麻晓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芦桂林;郭坤霞;王忠;刘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对产程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进行N2O吸入组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产程时间缩短,第一产程与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氧化亚氮气体吸入用于分娩镇痛是有效果的,能缩短产程,不影响胎心及呼吸,安全,无不良反应,是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作者:杜兰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观察用万乃洛韦(0.3 g,2次/d,7 d) 治疗疱疹性口炎44例,并与吗啉胍0.2 g, 3次/d,7 d)进行疗效比较.万乃洛韦在退热天数,口腔黏膜溃疡愈合天数均优于吗啉胍.说明万乃洛韦治疗疱疹性口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力;彭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含铜宫内节育器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效果及随访24个月IUD带器妊娠率、脱落率、续用率及不良反应.方法:距第1次无保护性生活72~120 h要求紧急避孕就诊者218例由专人放置Tcu380A并对需求长期避孕160例中156例进行正规随访1, 3, 6, 12, 24个月.结果:218例受试者预期妊娠数27.279,实际妊娠数1,避孕有效率96.32%.随访24个月妊娠率、脱落率分别为0.64%,1.92%,续用率87.18%.主要不良反应为阴道点滴出血及月经量增多.结论:Tcu380A用于紧急避孕是高效安全的,且尤其适用于要求长期避孕者.
作者:文彩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中19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占21.6%.19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发病年龄<3个月14例,体重低于正常4例,母乳喂养16例,婴儿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2例.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可能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针对<6个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应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尤其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肝功能异常者更应重视.
作者:秦小菀;薛海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11月,我院采用微创腔内隔绝技术成功治疗1例主动脉夹层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其病史,临床表现,夹层破口位置,支架选择、施放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均很有特点,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庆华;何学志;方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Bcl-2和Bax基因蛋白在冠心病心脏性猝死者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冠心病生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检测(TUNEL)法检测16例冠心病心性猝死者和10例心脏正常其他原因死亡者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基因蛋白在心肌细胞中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1)冠心病心性猝死者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与Bax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于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明显正相关性.Bcl-2基因蛋白表达则与之相反,梗死区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梗死心区肌细胞凋亡数、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成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冠心病心性猝死者梗死心肌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现象,且受Bax蛋白与Bcl-2基因蛋白下调影响,Bax蛋白与Bcl-2蛋白共同调节心肌细胞凋亡,诱导心肌细胞表达Bcl-2将可能成为探索心肌生物治疗措施的新途径.
作者:宋国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为解决贲门癌手术入路及术野暴露问题.方法:本切口分三部分进行,①经左上腹腹直肌切口,上端于第六肋弓缘下1 cm称B点,下端平脐称C点(简称BC线);②自B点向右上斜至剑突称A点(简称AB线);③自B点向胸部第六肋间延伸至腋中线称D点(简称DB线).结果:经ABC切口完成手术54例,经DBC线切口完成手术29例,作者采用改良的贲门手术切口,术中均可达到良好的暴露.结论: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肿瘤是否可以切除,探查采用BC切口,可以切除时采用的胸腹联合切口(DBC)还是采用改良的经腹切口(ABC)为适宜,是根据术中的情况结合全身的状况来决定.
作者:汪桂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高分子止血棉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效果,以寻求更好的鼻腔填塞材料.方法:对153例患者分组应用高分子止血棉及凡士林纱条,观察及评价填塞与抽取时,两组患者的症状及鼻腔鼻内镜检查情况.结果: 75例以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鼻腔的止血效果好,反应轻,优于凡士林油纱条组.结论:高分子止血棉是较理想的鼻腔填塞止血材料.
作者:黄新辉;袁宏伟;杨丽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4年10月- 2005年1月,共完成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42例;术前诊断:先心病、主动脉瓣病变39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1例,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全组患者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中重度),主动脉瓣环径(2.45±0.31)cm;肺动脉瓣发育正常,功能良好,肺动脉瓣环径(2.34±0.21)cm;术前心功能2.12级.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分三步进行:(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2)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6.11±0.12)mmHg,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P<0.01),LVEF 0.49±0.23,心功能I~II级.38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1个月~10年,心功能I级,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1例早期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同种瓣心内膜炎再次手术死亡,另1例患者术后不明原因突发心脏骤停,复苏后应用体外人工膜肺支持一周后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后因经费问题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结论: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温斌;张建群;宋士秋;周海波;于建波;常鹏;王助衡;王胜洵;刘海燕;刘巍;伯平;甘辉立;曹向戎;黄国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和保脾手术治疗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以及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58例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58例治愈55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膈下感染4例,胰瘘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2例,肠黏连6例.结论:对所有的脾破裂患者都要考虑脾功能的保留,在保命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原位保脾,只有对必须行脾切除的病人,才考虑脾切后行自体脾组织移植.
作者:张国典;钟进营;韩文献;吴新宇;李宁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探讨早期诊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检测指标.方法:对62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进行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普通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ACG)测定,X线胸透.结果:①治疗前(急性期)患儿h-FABP、CK-MB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期)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h-FABP、CK-MB水平较对照组高,但无显著差别(P>0.05).②治疗前血清h-FABP的阳性率(96.8%)显著高于血清CK-MB的阳性率(53.2%),也显著高于ACG(62.9%)和ECG(40.3%)的异常率.③系统治疗2~3个月后,痊愈46例(74.2%),好转16例(25.8%).无1例死亡.结论:血清h-FABP 定量测定是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的一项指标,比CK-MB、ACG和ECG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血清h-FABP联合ACG或ECG检测,对早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和提高检出率,同时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预后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晓田;杨三华;杨文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机械通气是各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救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衰竭是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而人工通气能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随着呼吸机的广泛使用,呼吸衰竭的患者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2],但机械通气也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合并症及不利影响,如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性相关肺炎,病死率高达50%~70%[3])、呼吸道黏膜溃疡、气管血管瘘、气管胸膜瘘.只有掌握严格的气道管理,才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如下.
作者:张为朵;马天宝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