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子仪;谢娟娟;项红霞;过静娟
回顾我院1999-2005年来结肠镜检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423例中,发现结肠息肉98例,检出率为23.2%,恶变率为9.2%.以混合性腺瘤的恶变率高.故对于老年人既往有腺瘤病史者,均应定期复查,以提高腺瘤及早期结肠癌的检出率.
作者:李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芦桂林;郭坤霞;王忠;刘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为解决贲门癌手术入路及术野暴露问题.方法:本切口分三部分进行,①经左上腹腹直肌切口,上端于第六肋弓缘下1 cm称B点,下端平脐称C点(简称BC线);②自B点向右上斜至剑突称A点(简称AB线);③自B点向胸部第六肋间延伸至腋中线称D点(简称DB线).结果:经ABC切口完成手术54例,经DBC线切口完成手术29例,作者采用改良的贲门手术切口,术中均可达到良好的暴露.结论: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肿瘤是否可以切除,探查采用BC切口,可以切除时采用的胸腹联合切口(DBC)还是采用改良的经腹切口(ABC)为适宜,是根据术中的情况结合全身的状况来决定.
作者:汪桂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可靠.
作者:贾艳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中19例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占21.6%.19例患者均有皮肤黏膜出血点,发病年龄<3个月14例,体重低于正常4例,母乳喂养16例,婴儿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者12例.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可能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针对<6个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婴儿应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筛查,尤其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肝功能异常者更应重视.
作者:秦小菀;薛海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流产不全妊娠物残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问题,子宫腔内残留的组织轻者导致不规则或持续性阴道出血,严重者可引起盆腔感染,继发不孕等.以往的处理只能是盲目的清宫,有部分病人因阴道长期反复出血,残留组织感染机化黏连严重,盲目刮宫常需2~3次.近年来我院采用宫腔镜检查直视下取出宫内残留物或定位清宫,并可同时发现子宫内病变及子宫畸形,本文报道68例不全流产患者行宫腔镜下清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卢雯;魏光平;关红樱;李艳玲;陈新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吸毒患者和普通患者术前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HBsAg和TP采用金标法检测;抗-HCV和抗-HIV采用 ELISA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171例吸毒患者中HBsAg阳性16例(9.36%),抗-HCV阳性127例(74.26%),抗-HIV阳性4例(2.34%),TP阳性5例(2.92%).2309例普通患者中HBsAg阳性211例(9.14%),抗-HCV阳性31例(1.34%),抗-HIV阳性1例(0.04%),TP阳性21例(0.91%).结论:吸毒患者的抗-HCV、抗-HIV、TP检出率与普通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对吸毒患者和普通患者术前进行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雷丽明;王华;李代渝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明确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5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临床结果.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其中畸胎瘤多,占60%,因扭转卵巢坏死而行附件切除者占80%,无1例导致流产.结论:妊娠合并卵巢瘤蒂扭转,以成熟胎瘤多见.不同孕期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术后安胎有所不同.
作者:麻晓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tar artery syndrome,TOBS )是脑血管病中少见的类型, 但近几年报道逐渐增多,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多漏诊误诊.现就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如下.
作者:范玲;杨传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使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对骨科下肢手术和普外科下腹部腹壁手术的患者实施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骨科下肢重布比卡因按0.15~0.2 mg/kg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控制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后随即改为平卧位.结果:用药量达12 mg者24例,占86%.麻醉作用出现时间3~5 min,麻醉平面固定时间15~20 min.麻醉平面在T8以下者有26例,占93%,术后第1 d出现轻度头痛2例,占7%.结论:采用浓度为0.15%的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时体位安置简便,麻醉效果较为确切.
作者:何龙江;杨凌岚;罗彦;胡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和保脾手术治疗脾破裂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以及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58例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58例治愈55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症:膈下感染4例,胰瘘2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2例,肠黏连6例.结论:对所有的脾破裂患者都要考虑脾功能的保留,在保命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原位保脾,只有对必须行脾切除的病人,才考虑脾切后行自体脾组织移植.
作者:张国典;钟进营;韩文献;吴新宇;李宁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观察用万乃洛韦(0.3 g,2次/d,7 d) 治疗疱疹性口炎44例,并与吗啉胍0.2 g, 3次/d,7 d)进行疗效比较.万乃洛韦在退热天数,口腔黏膜溃疡愈合天数均优于吗啉胍.说明万乃洛韦治疗疱疹性口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力;彭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后的再次妊娠率亦随之增加.子宫破裂的危险也相应增加.本院临床治疗瘢痕子宫不全破裂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辛志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 ,CD4+ 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宏;陈方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三种主要类型: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05例住院患者先进行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测定(5~8 min);若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痴呆诊断标准评定;对符合痴呆诊断者,再用NINCDS-ADRDA标准和Hachinski局部缺血性量表测定,鉴别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观察头颅CT.结果:血管性痴呆77例(73.33%),阿尔茨海默病21例(20.00%),混合性痴呆7例(6.67%);CT显示:脑梗死灶、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结论:应用以上量表和CT对老年期痴呆的诊断,简便实用,结果更准确,可比性强,可作为有无或是否痴呆的定性诊断,还可定量诊断,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扩建;杨铁骊;张宪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鼻腔肿瘤的0.5%~4%,易误诊.在临床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复发率和癌变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将我院自198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67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福海;牛金秀;杨世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伤后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8例外伤后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价预后: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志峰;龚岳明;童仲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例1,女,65岁,主因间断胸闷4月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6.2℃,脉搏7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30/75mmHg,口唇无紫绀,双肺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凝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诊断:胸闷待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中段20%狭窄,回旋支及右冠正常.造影中经鞘管注入肝素2000 u,造影过程顺利.在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出现一较大血肿,经按压约30 min后,宽胶布包扎,沙袋加压.6 h后,去除沙袋时,血肿继续增大.再次加压包扎,沙袋加压.8 h后,去除沙袋血肿未继续增大.24 h后,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再次出血.再次予加压包扎、加压.之后未再继续出血,血肿慢慢缩小.但患者出现右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针刺感、痛觉过敏.之后经局部硫酸镁湿敷、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利多卡因封闭,4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汪砚雨;董平栓;杨旭明;杨喜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状况.方法:应用脉冲振荡法测定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道总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周边弹性阻力(X5)、响应频率(Fres),由R5减去R20得到小气道阻力(R5-R20), 与正常儿童作对照.部分患儿作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后气道阻力对比.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组R5,R20,R5-R20,X5,Fres异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尤以R5-R20和X5明显(P<0.001).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各气道阻力明显下降.结论: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小气道阻力明显增高,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支气管扩张剂能改善气道阻力.脉冲振荡法可作为学龄前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测定的常规方法.
作者:华子仪;谢娟娟;项红霞;过静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是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与胶原纤维相关的蛋白聚糖,1978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骨科研究所的Fisher教授首次分离、纯化[1].DCN的核心蛋白可以结合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 CKS)及生长调节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FG-β)和纤连蛋白(fibronetin, FN)、血栓素结合蛋白(thrombospondin)、DCN胞吞受体等.TFG-β被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产生,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并调节肿瘤的生长,DCN与TFG-β发生特异性结合,可以中和和灭活TFG-β的生物活性.P21WAF/CIP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周期依赖激酶的抑制剂,DCN直接干预P21WAF/CIP对细胞周期调控的诱导,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发展的过程[2].
作者:戎彪学;蔡曦光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