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登利;吴常青;张文见;谷荣华;韩学进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为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成A组(阿希米组)、B组(妇科微波治疗组)、C组(阿希米联合妇科微波治疗组),比较三组在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2个月后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3个月后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其余两个(P<0.01).结论:阿希米联合妇科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其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作者:刘秀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腹部切口延期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处理不好,不仅给受术者带来病痛和精神压力,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促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尽早愈合,近年来我院采用微波配合切口局部处理治疗脂肪液化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德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374例,其中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13例(占3.21%),发现第二癌距首发癌时间为9个月~16年3个月,合并恶性肿瘤有乳腺癌2例,肺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鼻咽癌2例,肝癌1例,子宫颈癌1例,前额鳞癌1例;其中误诊为转移癌3例.结论: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应警惕误诊为转移癌而放弃积极的治疗,结直肠根治术后应长期随访可早期发现第二癌及减少误诊.
作者:冯关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尽量放尽胸水.治疗组24例采用高聚生加顺铂治疗;对照组24例单用顺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58.3%,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高聚生加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马德;杨武;陆网坤;蔡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院从1990年7月-2005年7月收治老年胆囊炎405例.其中55例胆囊化脓、坏疽(13.58%),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手术分析如下.
作者:朱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唇部肿瘤的切除及外伤常造成唇组织的全层缺损,严重者可造成上唇或下唇的全部缺损.当缺损修复时,从肤色、质地、厚度和功能的要求出发,只有用局部唇组织瓣修复,才能获得功能和外形的满意效果[1].应用对侧唇组织经交叉后修复缺损组织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我科2002-2004年,采用该方法修复唇部缺损32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李作凌;吕秀霞;郭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治疗(血塞通静点、神经营养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方案,同时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并观察两组用药后头颅CT改变、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组间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84%,9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56%),P<0.05.两组均未见出血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PLT降低(P<0.01),APTT、PT延长(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作者:喻晓霞;李卓;王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鼻息肉按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行组织病理学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45例鼻息肉确诊病例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分成4组,比较各组水肿型、腺体增生型、纤维型等分型的构成差异.结果:4组之间的各型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χ2=44.657, P<0.01).结论:鼻息肉可以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分型.
作者:窦毅;孙瑞清;黄秋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5例患者采用三联药物治疗后,观测临床症状、胃镜及幽门螺杆菌试验,记录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率;结果: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痊愈率为90.7%,有效率5.3%(4/75),无效3%(3/75), 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率为93.3%;结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案.
作者:徐胜祁;徐向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在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T组,n=30)、格拉司琼3 mg(G组,n=30)、生理盐水5 mL(对照组,NS组,n=30).结果:在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20.0%,10.0%)和G组(20.0%,33.3%)明显低于NS组(63.3%,60.0%)(P<0.05),T组在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9~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10.0% vs 33.3%)(P<0.05).结论: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均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但托烷司琼的远期效果优于格拉司琼.
作者:黄燕虹;冯丹凤;张少云;万震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为了解子宫腔内病变的超声显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对本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98例患者子宫腔内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得出一些能提示病理诊断的特征性图像,以期为超声医师作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杨春梅;仝瑞霞;柴喜荣;常桂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生大黄胃管内注入、皮硝腹部外敷结合生长抑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加强监护、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奥美拉唑、抗感染等;B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浸泡液胃管内注入,并予以皮硝腹部外敷. 结果:B组在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时间上明显少于A组,继发感染率降低,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评分明显改善,住院天数减少.有显著差异. 结论:生大黄胃管内注入、皮硝腹部外敷结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能明显减少腹胀缓解的天数,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凌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与前期36例无植骨病例作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有1例断钉,对照组有7例断钉.两组矫形角度丢失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培强椎体早期抗压稳定性,加速骨折坚强愈合,减少内固定长时间过大应力造成断裂、折弯、切割等引起矫形角度丢失.
作者:沈伟中;蒋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腹股沟疝约占腹外疝总数的90%~95%,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外科古老和常见手术之一[1].据Rutkow报道美国1983年585 000例、1994年689 000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修补术,占美国普外10种常见手术的第一位.1887年Bassini首创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疝修补术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Bassini疝修补术曾被誉为经典手术而沿用至今.100余年来,腹股沟疝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Bassini(1887),Halsted(1889),Furguson(1890),McVay(1948),Shouldice(1954),hichtenstein(1986),Rutkow(1989)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代腹股沟疝外科以1887年Bassini施行首例腹股沟疝修补术为标志,发展近1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作者:孙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理类型腺癌17例,腺鳞癌1例,淋巴瘤1例,类癌1例.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黑便、黄疸、低热、乏力、消瘦等.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探查,切除18例,2例单纯活检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全部病例随访,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9%和23%,2例单纯探查行活检术的患者均在4个月内死亡.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在临床上少见,缺少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应充分利用胃镜的检查手段,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崔海宁;王正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并对其生长和蔓延方式分型.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皮样囊肿11例,男6例,女5例,行MR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绝大多数表皮样囊肿呈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信号的均质性肿瘤,生长和蔓延方式多样.结论: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并可根据MRI表现进行分型诊断.
作者:郁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小儿急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其中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常见危险的合并症,这主要是由于白血病本身及白血病治疗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又以口腔和肛门周围是易感部位[1].2002年3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94例,随机分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在患儿未出现感染症状前即给以有效的口腔和肛门护理,大大降低了感染率.
作者:吴金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曹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阴道镜下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我院门诊共82例患者,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3例,Ⅱ级36例,Ⅲ级33例(其中CIS 4例)收入住院行宫颈锥切术.采用冷刀与电刀结合的方法切除宫颈常规送病检.结果: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0例,Ⅱ级28例,Ⅲ级31例(CIS 6例).侵润癌3例.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与宫颈锥切术后常规病检结果符合率(81.82%)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61.54%)和Ⅱ级(66.67%),但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研究显示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的准确性有较Ⅰ级和Ⅱ级高的趋势.宫颈锥切术可以部分弥补阴道镜下活检的缺陷,且有治疗作用.
作者:石少权;苏兆娟;郭天棋;王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9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按卡维地洛日总用量分为两组,37.5~50 mg/d,2次/d为高剂量组(n=85);≤6.25 mg/d,2次/d为低剂量组(n=112).对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作心功能评估,对各项心功能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组开始治疗1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但总体状况改善不明显,治疗24周后状况大致同12周.高剂量组治疗12周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高剂量组耐受性略差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均无恶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高剂量组在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重构方面优于低剂量组,所以只要患者在耐受范围内,应尽可能使卡维地洛达到目标剂量.
作者:郭燕鸽;杨春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