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

徐胜祁;徐向毅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奥美拉唑, 克拉霉素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5例患者采用三联药物治疗后,观测临床症状、胃镜及幽门螺杆菌试验,记录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率;结果: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痊愈率为90.7%,有效率5.3%(4/75),无效3%(3/75), 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率为93.3%;结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用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案.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目的:比较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在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T组,n=30)、格拉司琼3 mg(G组,n=30)、生理盐水5 mL(对照组,NS组,n=30).结果:在术后8 h内和9~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20.0%,10.0%)和G组(20.0%,33.3%)明显低于NS组(63.3%,60.0%)(P<0.05),T组在术后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G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9~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10.0% vs 33.3%)(P<0.05).结论:托烷司琼与格拉司琼均可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但托烷司琼的远期效果优于格拉司琼.

    作者:黄燕虹;冯丹凤;张少云;万震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霉菌性食管炎18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近年本地区霉菌性食管炎诱因及发病趋势.方法: 对181例经内镜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诱因、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主要诱发因素,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年老体弱也可发病.结论: 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引起医源性霉菌性食管炎发生.无诱因者可能与环境、水源、食物污染有关.

    作者:褚廷广;宋爱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听觉诱发电位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手术时间短,给麻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又要把握好用药量及用药时机,以缩短复苏时间,听觉诱发电位的使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证.

    作者:师爱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阿希米联合妇科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临床诊断为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成A组(阿希米组)、B组(妇科微波治疗组)、C组(阿希米联合妇科微波治疗组),比较三组在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2个月后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3个月后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其余两个(P<0.01).结论:阿希米联合妇科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其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作者:刘秀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34例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观察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为髓性骨肉瘤保肢术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患者术前的普通X线、CT、MRI资料,探讨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骨肉瘤影像学特点.结果:髓性骨肉瘤侵袭骺板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骺板连续性的中断.普通X线的诊断符合率为44.12%(15/34),CT为64.71%(22/34),MRI为94.12%(32/34).X线与CT相比较P>0.05;X线与MRI相比较P<0.01;CT与MRI相比较P<0.01.结论:MRI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和CT,MRI图像能够显示髓性骨肉瘤对骺板的侵袭情况,为术前明确髓性骨肉瘤是否已侵袭骺板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宋希元;胡善朋;王丽;彭圣智;孔祥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阴道镜下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目的 :比较阴道镜下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我院门诊共82例患者,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3例,Ⅱ级36例,Ⅲ级33例(其中CIS 4例)收入住院行宫颈锥切术.采用冷刀与电刀结合的方法切除宫颈常规送病检.结果: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慢性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10例,Ⅱ级28例,Ⅲ级31例(CIS 6例).侵润癌3例.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与宫颈锥切术后常规病检结果符合率(81.82%)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Ⅰ级(61.54%)和Ⅱ级(66.67%),但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研究显示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Ⅲ级的准确性有较Ⅰ级和Ⅱ级高的趋势.宫颈锥切术可以部分弥补阴道镜下活检的缺陷,且有治疗作用.

    作者:石少权;苏兆娟;郭天棋;王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9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按卡维地洛日总用量分为两组,37.5~50 mg/d,2次/d为高剂量组(n=85);≤6.25 mg/d,2次/d为低剂量组(n=112).对治疗前、治疗后12周和24周作心功能评估,对各项心功能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低剂量组开始治疗1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有改善,但总体状况改善不明显,治疗24周后状况大致同12周.高剂量组治疗12周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高剂量组耐受性略差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均无恶性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高剂量组在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肌重构方面优于低剂量组,所以只要患者在耐受范围内,应尽可能使卡维地洛达到目标剂量.

    作者:郭燕鸽;杨春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组织因子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结果: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也明显高于缓解组(P <0.005或0. 001), 且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升高组织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加呈正相关(r=0.51, P <0. 005) ;未缓解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因子与初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5)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阳洁;杨柞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手术配合体会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肺泡充填性疾病,其特点是肺泡内间歇性蓄积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的富含磷脂的蛋白样物质,从而影响肺泡的气体交换,导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1].肺灌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PAP的有效方法.本文总结我院2003年2月以来确诊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患者行单侧肺灌洗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作者:宋芳;陈莎莉;尹红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阴道镜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轻宫颈癌患者(<35岁)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宫颈癌前病变时期较长且可以逆转,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刘晓燕;李景萍;兰桂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374例,其中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13例(占3.21%),发现第二癌距首发癌时间为9个月~16年3个月,合并恶性肿瘤有乳腺癌2例,肺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鼻咽癌2例,肝癌1例,子宫颈癌1例,前额鳞癌1例;其中误诊为转移癌3例.结论:结直肠癌合并其他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应警惕误诊为转移癌而放弃积极的治疗,结直肠根治术后应长期随访可早期发现第二癌及减少误诊.

    作者:冯关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云南白药佐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佐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除常规治疗原发病,纠正缺氧缺血状态、禁食、抗感染、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外,采用胃管灌注云南白药;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及一般止血治疗.结果:治疗组止血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云南白药佐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秀茹;李凤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2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23例支气管肺癌的手术治疗资料,其中支气管袖状上叶切除术15例,支气管袖状左下叶切除术2例,支气管及肺动脉双袖状切除术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肺不张治愈,无支气管瘘和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肺叶及肺动脉袖状切除术大限度保存了正常肺功能,扩大手术适应证,而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没有显著提高,可作为外科治疗肺癌的常规术式之一.

    作者:丁昌林;张中明;王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简易定位小骨窗穿刺抽吸治疗幕上高压脑出血

    目的: 探讨简易定位小骨窗开颅穿刺抽吸置管引流血肿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5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在手术组与内科保守组进行疗效及预后分析比较.结果:手术组25例存活22例,恢复良好15例,良好率68.2%(15/22);保守组30例存活15例,恢复良好5例,良好率33.3%(5/15).结论:幕上高血压脑内血肿经简易定位小骨窗穿刺抽吸引流术能提高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田登利;吴常青;张文见;谷荣华;韩学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52例老年哮喘临床诊治分析

    近年来有关老年哮喘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是哮喘发病的第二个高峰.老年人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使老年哮喘症状复杂,诊断和治疗更为困难.老年哮喘急诊发病多,再住院率、治疗费用、病死率均高于青壮年.本文分析我院52例老年哮喘病例,重点探讨其临床诊治特点.

    作者:高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频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正常淋巴结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5例正常淋巴结60个,20例良性肿大淋巴结72个及30例恶性肿大淋巴结85个的L/S比值,内部回声特点、CDFI、DPI表现及PWD频谱特征.结果:良性肿大淋巴显缩小或消失,皮质非均匀性增宽.正常淋巴结L/S比值2.47±0.26;良性肿大淋巴结L/S比值2.2±0.2;恶性肿大淋巴结L/S比值为1.61±0.24.CDFI显示良性淋巴结内血流较丰富,较规则的树枝状分布,而恶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则多呈不规则紊乱血流信号,DPI比CDFI显示更为敏感.门髓质动脉干Vmax分别为(8.1±1.6) cm/s、(19.2±5.3) cm/s、(30.6±12.8) cm/s.RI分别为0.56±0.04,0.68±0.06,0.72±0.0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作者:张志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聚生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目的:观察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尽量放尽胸水.治疗组24例采用高聚生加顺铂治疗;对照组24例单用顺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58.3%,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高聚生加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马德;杨武;陆网坤;蔡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进展期胃癌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曹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致康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自1999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药致康胶囊(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葛小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四级以上核超声乳化术两种切口的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四级核以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两种切口的效果.方法:按Emery晶状体核分级法选择四级以上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角巩缘隧道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超乳术,比较其术中操作、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无显著差异,而并发症巩膜隧道切口组略多.结论:两种切口均有视力恢复快、散光小、切口自闭性好的特点,而角巩缘隧道切口更具灵活性.

    作者:丁仁凤;陈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