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照;江锋;叶永安
脾胃湿热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其湿邪临床表现有5大特征,其治湿八法为芳香化湿法、淡渗分利法、祛风胜湿法、苦温燥湿法、苦寒燥湿法、清热利湿法、宣表化湿法、健脾利湿法.
作者:蔡春江;梁凤兰;王清贤;朱叶珊;石志敏;曹自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电脑中频中药导入治疗背脊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病人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中频电脑治疗组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组,并将自制中药通过电脑中频治疗仪导入病变部位.结果:通过1个疗程治疗和3个月后随访,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自制中药电脑中频导入治疗背脊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讨论:对于慢性疼痛周期比较长的病人,此治疗方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现代研究不足与量化研究探索方面,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采用新手段,进一步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自身特色理论关系的研究,促进中医方药归经实践经验信息化、信息研究数学化、临床研究系统化、理论发展自主化,为中医药自主、原创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作者:支政;徐树楠;王文智;李渡华;刘淑彦;张弘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颗粒对急性脑损伤光化学诱导脑血栓形成大鼠的影响,探讨本品对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方法:对模型大鼠给予本品0.828、0.414、0.207g·kg-1口服2周,观察对模型动物梗塞面积、血管损伤区、血小板聚集及血浆t-PA等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本品能明显减少模型大鼠的脑梗塞面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维持纤维蛋白原含量在较高水平.结论:本品对于模型大鼠脑梗塞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血管损伤的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沈欣;李文;殷小杰;李德凤;宗桂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1 中风变证的提出王永炎教授从事中风病临床研究数十年,在发现中风病证候演变规律、提出化痰通腑法、研制清开灵治疗中风病痰热证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不仅如此,在中风病诊治规律研究基础上,王教授进一步对不同寻常的中风病病势传变转归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观察研究.
作者:孟繁兴;谢颖桢;任晋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对舒肝片治疗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法,治疗组观察45例口服舒肝片,对照组15例口服舒肝调气丸,疗程均为2周.结果:舒肝片显效率为51.1%,总有效率为93.3%;舒肝调气丸显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86.7%,对血、尿、便、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表明舒肝片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喛气、嘈杂泛酸、纳呆食少、腹胀及胃脘痛等症状,且安全有效,支持继续在临床应用.
作者:路长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内经>非常强调针灸理法及脉象之诊察,其根本是重视病证病机,诊脉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在针刺治疗中有着特殊意义,在现代针灸治疗中也仍有其生命力.
作者:许倩;江钢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通过对不同体质及妇科疾病的发病倾向的临床观察,探讨妇科常见疾病与体质的关系,进一步指导妇科临床辨证,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鸿雁;徐英敏;蒋士卿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关联规则方法在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以及中医理论的深化.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297例小儿RSV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获得30余万条关联规则,发现病毒性肺炎患者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且病情轻重不同而热、郁、痰、瘀病机病理的变化不同.同时,热、郁、痰、瘀四者存在密切关联,且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大小不一.结论:关联规则有助于分析疾病的病机病理,把握病理重点和预测病机传变.关联规则方法可用于中医病机理论研究,并可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认识及其认识的客观化和规范化.
作者:艾军;汪受传;戴铭;杨宏宝;李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调整32例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调整36例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静滴丹参多酚酸盐,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PT、TT、APTT、FIB、D-Dimer水平并计算IN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T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APTT与及INR数值升高(P<0.05),FIB降低(P<0.01)、D-Dimer降低(P<0.05).结论: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静滴丹参多酚酸盐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
作者:王仑;贾海骅;白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对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在外科专著中的学术地位、成就和价值进行研究.认为它处于外科专著从早期迈入成熟前的枢机时期,规模较前代扩大,内容更加系统和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医家个人见解和使用外科方药经验在文献中的比重,方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更趋紧密,从而提高了它的学术价值,对内消法和托里法的出现时间提出了新的证据.
作者:和中浚;江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通心络在高血压性肾损害防治方面的临床疗效,试图寻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的较好方法.方法: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通心络3粒tid,同时加用缬沙坦160mgqd;对照组口服缬沙坦160mg qd,8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压、早期肾损害3项、24h尿蛋白定童、血β2-MG以及肌酐清除率.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但是2组之间的降压效果没有差异;(2)经过治疗2组的早期肾损害指标以及各项肾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对高血压性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主要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表现.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痊愈,慢性者迁延数月或数年.其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感或烧灼感,以此起彼伏为特点,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作者:高秀兰;倪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高血压前期的人群,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预防至关重要.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根据高血压前期的发病特点及未病的状态,通过辨证调理体质即治未病的方法,来表达养生是基础,体质是根本,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为重点,来改善高血压前期状态,避免高血压病的发生.它将为进一步探讨中医防治高血压前期提供依据和有意的借鉴.
作者:尚玉红;马丽;林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重度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治疗突发性重度聋伴耳鸣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李小兰;周爱国;唐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感染后患者精液质量和IL-1β、IL-8的变化规律,探讨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52例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分为对照、治疗组,分别给予左氧氟沙星、六味地黄丸+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患者精液质量和IL-1β、IL-8变化.结果:解脲支原体感染可致患者精液液化时间延长、活力降低、畸形率升高,精浆IL-1β、IL-8升高,治疗后患者精液质量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治疗组患者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明显升高,精子畸形率、精浆IL-1β、IL-8均降低.结论:解脲支原体感染可致精液质量降低和精浆细胞因子升高,六味地黄丸可通过参与生殖系统免疫调节提高解脲支原体感染后精液质量.
作者:刘保国;李志英;盖自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家父刘志群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施治2型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独具匠心,近年来运用疏肝解郁汤配合心理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10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按照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异常体液辨证证分型,观察血管舒缩功能在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从而为冠心病的维医异常体液辨证分型和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根据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确诊为冠心病的305例患者进行异常体液辨证分型(分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免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gⅡ)含量.结果:305例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70例,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126例,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28例,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81例.各组冠心病患者ET、NO、Ag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异常血液质组、异常胆液质组及异常黏液质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组与其他3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异常黑胆质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缩功能均有异常变化,但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缩功能变化较其他异常体液型(非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更为明显.
作者:阿衣木姑·阿布拉;艾尼湾·依拉音;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探讨中医脾胃学说之起源,论述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对脾胃的重视及脾胃与六经病之间的联系,并将该书中调理脾胃之法总结为温补脾胃、清热生津益胃、调理寒热、温阳化饮、通腑攻下、肝脾并调、益火生土、清热利湿、顾护胃气,这些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
作者:杨艳梅;熊德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笔者认为,肺脏的气机升降失常是咳嗽久咳的重要病理特征,故治咳之法当从调理气机入手,使气机升降得宜,方能药到咳止.
作者:王祥麒;宁真真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