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联规则在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艾军;汪受传;戴铭;杨宏宝;李坦

关键词:关联规则, 病毒性肺炎, 中医, 病机理论
摘要:目的:探讨关联规则方法在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以及中医理论的深化.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297例小儿RSV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获得30余万条关联规则,发现病毒性肺炎患者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且病情轻重不同而热、郁、痰、瘀病机病理的变化不同.同时,热、郁、痰、瘀四者存在密切关联,且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大小不一.结论:关联规则有助于分析疾病的病机病理,把握病理重点和预测病机传变.关联规则方法可用于中医病机理论研究,并可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认识及其认识的客观化和规范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重度聋伴耳鸣4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重度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药治疗突发性重度聋伴耳鸣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李小兰;周爱国;唐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小针刀加菱形阻滞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分析

    目的:对比小针刀加菱形阻滞和温针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巧2例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治疗组用膝关节菱形阻滞和小针刀松解法,每周1次,1~3次治愈;对照组66例,在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鹤顶、阴陵泉、血海等穴位上温针灸,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结采:治疗组近、远期有效率为96.51%、97.67%,对照组近、远期有效率为69.70%、66.67%,2组近期、远期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加菱形阻滞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作者:刘英民;赵雪竹;彭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外科精义》的学术地位、成就和价值

    对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在外科专著中的学术地位、成就和价值进行研究.认为它处于外科专著从早期迈入成熟前的枢机时期,规模较前代扩大,内容更加系统和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医家个人见解和使用外科方药经验在文献中的比重,方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更趋紧密,从而提高了它的学术价值,对内消法和托里法的出现时间提出了新的证据.

    作者:和中浚;江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浅论治湿八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脾胃湿热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其湿邪临床表现有5大特征,其治湿八法为芳香化湿法、淡渗分利法、祛风胜湿法、苦温燥湿法、苦寒燥湿法、清热利湿法、宣表化湿法、健脾利湿法.

    作者:蔡春江;梁凤兰;王清贤;朱叶珊;石志敏;曹自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聚类分析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研究

    目的:提取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通过临床调查获取的8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127个四诊信息,采用聚类分析对获取的症状组合进行诠释,提取常见中医证候/证候要素.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共获取44个症状组合,经初步分析、诠释发现存在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肾阳虚、脾气虚、肾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肝、肾、脾、心、胆、胃,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阴虚、热(火)、气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湿、痰等.结论: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李力;王天芳;吴秀艳;任婕;杜彩凤;辛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浅谈《伤寒论》中调理脾胃之法

    探讨中医脾胃学说之起源,论述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对脾胃的重视及脾胃与六经病之间的联系,并将该书中调理脾胃之法总结为温补脾胃、清热生津益胃、调理寒热、温阳化饮、通腑攻下、肝脾并调、益火生土、清热利湿、顾护胃气,这些思想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泛而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

    作者:杨艳梅;熊德上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关联规则在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关联规则方法在中医病机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以及中医理论的深化.方法:运用关联规则分析297例小儿RSV肺炎发病治疗前症状体征并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获得30余万条关联规则,发现病毒性肺炎患者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且病情轻重不同而热、郁、痰、瘀病机病理的变化不同.同时,热、郁、痰、瘀四者存在密切关联,且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大小不一.结论:关联规则有助于分析疾病的病机病理,把握病理重点和预测病机传变.关联规则方法可用于中医病机理论研究,并可促进中医病机理论的认识及其认识的客观化和规范化.

    作者:艾军;汪受传;戴铭;杨宏宝;李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黄连温胆汤加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连温胆汤加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湿热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验证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湿热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观察2组病人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黄连温胆汤加减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防治.

    作者:徐进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机制的探讨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西医学尚无有效逆转或阻断肝癌前病变的药物或技术,而近年来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从发生癌变的各个阶段及各个层面对肝癌前病变实施干预,显示出中医药对肝癌前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但中医药防治肝癌前病变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杨先照;江锋;叶永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目经大成》举要

    <目经大成>是清代著名眼科医家黄庭镜的代表著作.为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该书,本文分别从作者与<目经大成>、<目经大成>的主要学术特点以及如何学习和使用<目经大成>3个方面对作者的身世、该书的由来、内容与特点以及学术价值和阅读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目经大成>不仅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眼科著作,同时也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今人学习与研究.

    作者:李鲲;张家玮;李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用五运六气解读阳明病

    探讨用五运六气藏气法时思维模式解读阳明病,以燥金肺主阳明,燥寒主太阳阳明病,燥热主少阳阳明病,肺失肃降导致正阳阳明病腑实.

    作者:田合禄;秦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舒肝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观察

    目的:对舒肝片治疗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做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法,治疗组观察45例口服舒肝片,对照组15例口服舒肝调气丸,疗程均为2周.结果:舒肝片显效率为51.1%,总有效率为93.3%;舒肝调气丸显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86.7%,对血、尿、便、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无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表明舒肝片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喛气、嘈杂泛酸、纳呆食少、腹胀及胃脘痛等症状,且安全有效,支持继续在临床应用.

    作者:路长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试论《内经》中的诊脉针刺

    <内经>非常强调针灸理法及脉象之诊察,其根本是重视病证病机,诊脉作为辨证的重要手段,在针刺治疗中有着特殊意义,在现代针灸治疗中也仍有其生命力.

    作者:许倩;江钢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从虚实两法辨治心痹经验

    通过浅谈心痹的病因病机对心痹与胸痹的异同进行了探寻.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从虚实两法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诊治心痹的理、法,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严彦彪;黄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刘志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经验体会

    家父刘志群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施治2型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独具匠心,近年来运用疏肝解郁汤配合心理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108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洋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荨麻疹从卫血论治

    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属中医瘾疹范畴,主要以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突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表现.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痊愈,慢性者迁延数月或数年.其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感或烧灼感,以此起彼伏为特点,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作者:高秀兰;倪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妇科常见疾病的体质辨证与治疗

    通过对不同体质及妇科疾病的发病倾向的临床观察,探讨妇科常见疾病与体质的关系,进一步指导妇科临床辨证,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鸿雁;徐英敏;蒋士卿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冠心病维医辨证分型及NO、ET、AgⅡ含量的变化

    目的:按照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异常体液辨证证分型,观察血管舒缩功能在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从而为冠心病的维医异常体液辨证分型和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根据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确诊为冠心病的305例患者进行异常体液辨证分型(分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免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gⅡ)含量.结果:305例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70例,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126例,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28例,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81例.各组冠心病患者ET、NO、Ag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异常血液质组、异常胆液质组及异常黏液质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组与其他3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异常黑胆质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缩功能均有异常变化,但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血管舒缩功能变化较其他异常体液型(非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更为明显.

    作者:阿衣木姑·阿布拉;艾尼湾·依拉音;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的联系比较密切,道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家重视人的生命健康,道家养生具有鲜明的特点,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在修道思想中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作者:王燕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悬钟穴临床应用浅析

    悬钟穴乃八会穴之一,是针灸的常用穴位.本文通过结合现代医家悬钟穴的临床应用及古代文献对其作用的描述,从而进一步发掘悬钟穴的临床医用价值.

    作者:谢晓隽;裴景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