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明目汤治疗玻璃体混浊临床观察

王晓洁

关键词:玻璃体混浊, 补肾明目汤, 中医药疗法
摘要:玻璃体混浊是眼科多发病,而且以近视眼患者较为多见.由于玻璃体本身无血管,其营养全靠房水及脉络膜等组织供给,新陈代谢甚微,故该病顽固难愈.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用碘制剂、抗生素或配合皮质类固醉等,严重者可用玻璃体切割手术,但疗效均不理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抵抗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现代文献的查询,研究其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IR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设定检索条件下查询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者进行分析,统一证候名称,提取证素,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其证型及证候要素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R常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瘀血、痰浊.病位集中在肝、肾、脾;病性证候要素主要有阴虚、气虚、(火)热、瘀血、痰.结论:目前IR辨证缺乏统一标准,不便于研究和临床治疗该病,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为该病量化诊断和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提供了借鉴.

    作者:王相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李乾构治疗胃痛经验

    李乾构教授在治疗胃痛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从胃痛的命名到基本病理生理、辨证和辨病结合到治疗要点、用药经验以及调养方法,皆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本文从7个要点予以简明阐述.

    作者:朱培一;汪红兵;张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达原饮在疫病治疗中的运用

    达原饮为明·吴又可所创的治疫名方,在疫病治疗中广泛运用,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也是治疗湿邪内伏膜原证的要方,只要辨证符合邪伏膜原之病机者,均可运用本方.后世医家在本方基础上多有化裁变化,以适应疫病变化迅速的特点.本文试图探讨达原饮的方证特点,总结达原饮在古今疫病治疗中的运用情况,为临床治疗传染病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彭鑫;汤尔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化石利胆汤对ERCP、EST、ENBD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石趋势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自拟化石利胆汤对逆行胰旋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弃胆管引流术(ENBD)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石趋势的影响.方法:将150例已行ERCP、EST、ENBD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空白对照组,每组75例.空白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杭感染、抑酸、抑醉和补液治疗,中药组在)A上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化石利胆汤.测定2组患者术后第1、4、7天胆汁中的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胆固醇(ch)、磷脂(PL )、胆盐(BS),计算出UCB%、致石指数(LIc )、胆汁综合成石趋势Z值,并剧定胆汁中的氨基己糖含量.结果:术后第1天对照组与中药组比较,UCB%、LIc、Z值、氨基己籍值无显著差异(P >0.05).中药组在术后第7天UCB%、LIc、Z值、氛基己特明显下降,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Z值<44.7,已低于胆汁成石趋势指数,说明有第7天胆汁有逆转趋势;术后第7天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UCB%、LIc、Z值、氨基己糖均有明显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化石利胆汤具有调节胆汁成分的作用,抑制胆石形成的趋势,从而起到化石、防石的作用.

    作者:巩阳;林一帆;麻树人;王长洪;陈山泉;陆宇平;高文艳;刘杨;季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医药膳养生治病的应用原则

    中医药膳作为中华医学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合点,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瑰宝,可以使人们在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的同时起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人士的欢迎,但药膳在制作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本文对药膳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守的主要原则进行了简要阐述.

    作者:刘铭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脉络病变辨证方法浅析

    脉络病变辨证方法是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血管病变的认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从辨发病因素、辨营卫气血、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辨个体差异、辨理化检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对临床脉络病变正确辨证施治与遗方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袁国强;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常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成药的治则治法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中成药在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等疾病方面的使用日渐广泛,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大都以活血化瘀为主,有的辅以理气止痛,有的则偏重补益气阴,而在豁痰宣痹、宣通心阳等方面并未涉及.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数量还比较少,本文所述药物即是通过补益气阴、活血化瘀达到其治疗效果.总之,现今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大都只偏重一点,在使用中也大都并未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法则,在今后的临床研究及使用中应加以注意及改善.

    作者:迟德军;刘淑惠;马涛;王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0例

    失眠是指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以致醒后疲倦,重者可彻夜不眠,有时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治探析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临床尤以腹泻型多见.西医疗效不佳,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导致此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并与安养心神、消积导滞、活血化瘀等法合用,可收良效.

    作者: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浅谈《内经》养生理论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康复的意义

    运用<内经>的养生理论,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康复进行探讨.认为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应调摄精神、和调情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外避邪气、运动调养,术后适宜的养生调护有助于补益心气,恢复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加快其康复过程.

    作者:任毅;郭力恒;张敏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健脾疏肝解毒散结法治疗乳腺癌探析

    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长,已严重困扰女性健康.中医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从中医健脾疏肝,解毒散结法治疗乳腺癌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提高疗效.

    作者:李可馨;曹勇;宋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40例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脑梗塞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按西药常规治疗给予扩张脑血管、抗 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1付/d,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a服.2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02组疗效比较,对照组平均秩次为35.06,治疗组平均秩次为45.49,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582.50,Wilcoxon W为1402.50,Z检验统计量为Z=-2.198,P =0.028(双侧),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X2 =6.646,v=1,P=0.010,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英敏;张大伟;蒋士卿;刘鸿雁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NAFLD有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笔者就近些年中医药研究成果从病因病机、实验研究、临床治疗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指出在中医药现代化环境下应提高之处.

    作者:李荫龙;邢淑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降压益肾颗粒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及对肾血流的影响

    目的:通过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降压益肾颗粒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病人,观察超声肾血流参数并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RI降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肾Vd升高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降压益肾颗粒通过降低RI,提高肾血流速度,改善肾脏血流进行肾脏保护.

    作者:严冬;方祝元;钱玉良;杨益虎;陈剑;符步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慢性肾衰竭脾胃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观察符合诊断条件的CRF患者120例,拟定脾胃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证候积分,以探讨临床症状分布、临床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CRF患者脾胃证候有本虚标实之分,脾胃本应中以脾胃气虚证在CRF各期中出现频次高,脾,标实证中以脾胃湿浊在CRF各期中为多见,脾胃本虚标实证中则以脾胃气虚湿阻证更为常见;脾胃证候的演变规律,以脾胃亏虚为病之常,脾胃升降失常为病之变,脾胃阳衰为病之甚;脾胃虚证的病机演变依次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脾胃阳虚→脾不统血;脾胃功能失调是病变的重要环节,且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始终.

    作者:焦安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川)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中药组或中药+西药组治疗后头晕残障调查表减分值较西药组高,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组时头晕残障调查表中情感因子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中药治疗眩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西药治疗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刘红梅;杨霞;司维;鲁鲁;洪霞;宁侠;陈冬;吴小明;李涛;毛丽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缺血中风中医证候的历代文献研究述评

    通过结合对古代中风病的认识和现代对中风病证候分型的研究,发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缺血中风辨证的规范化有待进一步加强,亟待制定新的缺血中风诊断标准,以满足中风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作者:任玉乐;蔡业峰;郭建文;刘茂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研究

    目的:试行建立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方法:采用联网数据库检索及人工对教材、专著检索、问卷调查、临床测评和专家论证等综合分析、评价方法.结果:从CNKI、万方和中医药数据库中检出手法频次分别为3326、12864和8131,从81本骨伤推拿教材、专著中检出手法196种.回收有效问卷276份(92%),88.0%的人支持建立此规范(标准).在确定骨伤推拿基本手法范围、条目和框架基础上,编制了首部骨伤推拿墓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经16个省市23家医院151名骨伤推拿专家的缘合测评,认为技术指标适当的频次达80532/84554(95.3 % ).结论:研究、编制首部中医骨伤推拿基本手法技术规范(标准),对于骨伤推拿手法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金学;朱立国;高云;张兴平;王尚全;赵敏;蔡静怡;曹勇;顾骐;刘洪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分析与展望

    简述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在量表内容、适用对象、适用范围、条目权重等方面临床应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吸取西医量表的精华,引进现代临床科研技术及方法建立能确切反映中医药治疗中风优势和特色,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I表,对完善动态评估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平平;高颖;曹克刚;马斌;刘璐;辛喜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眼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2h后脑皮质B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72h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RQ-PC R、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上升(P<0.01).结论:眼针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

    作者:王哲;高原;马贤德;赵金茹;井欢;关洪全;王德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