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丽;王春丹;姚佳希;徐菁;曹伊楠;余静
目的 通过对相关实验室开展流感病毒分型及亚型检测能力验证,不断提高各实验室的流感病毒分型及亚型的检测水平.方法 通过分发盲样,采用统一的能力验证方案,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流感病毒分型及亚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流感病毒分型能力验证初测满意率为91.49%,补测后满意率为97.87%.结论 本次能力验证活动表明,大多实验室整体上具备较好的流感病毒分型及亚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可以为有关部门做好技术支撑工作.
作者:刘丽娟;马雪征;甄维;张丽萍;胡孔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消毒产品中的4种抗生素(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硝唑).方法 样品经40 mmol/L盐酸溶液提取,MCS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乙酸乙酯洗脱氯霉素类抗生素,5%氨水甲醇洗脱甲硝唑,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结果 标准物质在0ng/ml ~ 5.0 ng/ml时,方法的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 ≥0.998;方法的检出限为0.003 ng/ml~0.01 ng/ml,定量限为0.01 ng/ml ~0.02 ng/ml;4种抗生素的加标浓度为0.1875 ng/ml ~0.875 ng/ml时,回收率为70.40%~121.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1% ~9.30%.在10份消毒产品的检测中,检测到甲硝唑的存在,阳性检出率为20%.结论 该方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适用于消毒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硝唑的同时检测.
作者:王军淋;胡争艳;蔡增轩;张念华;吴平谷;任一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黔东南州2011年-2014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早期IgM抗体检测情况,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对2011年-2014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共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70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1.99%;风疹IgM抗体阳性33份,阳性率为4.68%;麻疹发病以<1岁年龄组高,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94,P<0.01);风疹发病以11岁~20岁年龄组高,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98,P<0.01);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5月-7月,风疹发病主要分布在4月-6月,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强化免疫后,麻疹、风疹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但仍需加强对发热出诊病例进行监测,为消除麻疹,预防控制风疹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数据;同时继续加强计划免疫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查漏补种,做好疫情监测,预防暴发.
作者:单竹周;潘雪雪;王芳;罗江淑;肖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存在的基础和证据,也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依据,是实验室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1].管理体系文件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检测工作的质量和实验室管理的效果.而编制一套既满足评审准则又符合实验室客观实际的高质量的管理体系文件,就要求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并对相关法律法规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一定的写作水准.
作者:韩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采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Genesil-1(简称pG)转染老年人成纤维细胞,从中寻找佳的参数.方法 采用电穿孔法将能表达G418抗性蛋白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pG转染老年人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并测定转染效率、细胞存活率;通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结果 本实验室电穿孔法介导的老年人成纤维细胞转染的佳电转条件:电压:240 V;电容:750 μF;DNA剂量:8μg.48 h后电穿孔法的转染率接近30%.结论 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G稳定转染老年人成纤维细胞耗时短,有利于在体外对老年人成纤维细胞进行后续实验.
作者:王雅珍;杨舟鑫;徐伟红;吕远栋;毛根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并选择同期的非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多项功能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组患者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病组患者甘油三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游离脂肪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质量指数和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臀比、收缩压、甘油三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左室质量指数和射血分数与游离脂肪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游离脂肪酸对于高血压病的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胜奎;周俊;丁慧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样中5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方法 涂有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搅拌棒置于20 ml水样中,以1500 r/min萃取20 min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研究了萃取体积、不同浓度NaCl、不同浓度甲醇、搅拌棒转速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分别对影响SBSE萃取效率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也对热脱附的时间、温度和冷阱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54种VOCs的浓度为0.5 μg/L ~ 100 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4 3~0.999 9,检出限为0.03 μg/L~6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9% ~5.02%,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6% ~99.6% (n=10).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度和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干扰小,线性范围宽,无有机溶剂污染,可满足多种水样中54种VOCs的测定.
作者:汪怡;冯晓青;王芹;王露;宋鑫;杭学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测定DBP和DEHP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迁移量,研究温度、时间、塑料包装材质、食物模拟物特性等因素对PAEs迁移的影响.方法 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塑料容器中DBP和DEHP在不同温度、时间或微波加热条件下,对食品或食品模拟溶液(正己烷)的迁移量.结果 在0.5 h ~48 h和20℃~60℃条件下,PET材质中DBP和DE-HP的迁移检出率均为19.0%,PP材质中DBP和DEHP的迁移检出率分别为71.4%和66.7%;DBP迁移量为0.021 mg/kg ~4.873 mg/kg,DEHP迁移量为0.969 mg/kg~27.332 mg/kg;DBP在不同温度下的迁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微波炉加热塑料容器红烧小排、萝卜炖肉和清炒生菜中PAEs的检出率分别为28.6%、7.1%和0.0%;DBP的检出率为4.76%,DEHP的检出率为19.05%.结论 温度、时间、包装材料和食物含油量均影响食品包装材料中PAEs的迁移,应减少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使用塑料容器盛装含油食物.
作者:张晗;张梅如;吴岷;陈波;厉曙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建立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芳香烃类化合物后的留样复测方法.方法 从工作场所采集的空气样品经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检测后,剩余的解吸气体按照第1次采样时的方向,在10 ml/min的低流量条件下重新模拟采样吸附到原来的吸附炭管中,然后采用与第1次测定时同样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第2次解吸测定.结果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各芳香烃化合物第2次的解吸效率接近第1次的解吸效率;当留样比例超过50%时,第2次测定的结果与第1次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定的时间内二次解吸效率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7%(n=6).结论 本法简单、快捷,不增加任何耗材,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芳香烃类化合物测定后的留样复测.
作者:张学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在血压正常人群中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脉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1250例非高血压人员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计算脉压(PP)和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游离脂肪酸等血脂参数水平.依脉压水平分为脉压升高组(PP >50 mm Hg)和脉压未升高组(PP≤50 mm Hg),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及检验参数与脉压的关系.结果 脉压升高组的平均年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脉压未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升高组的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是脉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985,95% CI:0.962 ~0.997,P=0.018).结论 非高血压人群中高游离脂肪酸水平是脉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游离脂肪酸水平的检查可能有助于筛查出动脉硬化高危人群.
作者:刘娜;张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人中心体蛋白350kDa(CEP350)、细胞角蛋白21-1片断(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252例肺癌住院患者(观察组)、160例良性肺疾病患者(良性肺疾病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NSE、CEP350、Cyfra21-1和CEA水平.结果 肺癌组血清NSE、CEA、Cyfra21-1和CEP350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6.756、802.082、63.509、539.375,P<0.01).血清NSE、CEP350、Cyfra21-1和CEA单项检测中,对肺癌的灵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EA、CEP350、NSE、Cyfra21-1;4种肿瘤标记物对肺癌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CEA、Cyfra21-1和CEP350联合检测时,诊断灵敏度高达96.8%.结论 血清NSE、CEP350、Cyfra21-1和CEA均可作为早期肺癌的诊断指标,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作者:俞北伟;楼立新;章丽琴;叶建明;郭辉;王瑞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吉林省2011年-2014年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疾病预防策略制定及临床诊断、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采集吉林省11家医院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共436份,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或逆转录PCR方法检测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6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 采集436份临床咽拭子标本中,共检测出阳性标本89例,阳性率为20.41%.其中流感病毒阳性率高,为6.19%,其次为腺病毒(5.73%)、呼吸道合胞病毒(5.50%)、人偏肺病毒(1.83%)、人博卡病毒(1.38%)、副流感病毒(0.92%).结论 2011年-2014年吉林省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以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0岁~5岁年龄组上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值得关注并及时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
作者:李静;柳鸿敏;许爽;杨显达;李响;吴东林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对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提取标本中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核酸鉴定及分型.结果 2012年-2014年共收集咽拭子标本882份,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为520份,阳性率为58.96%;EV71、CoxA16及EV未分型核酸阳性标本分别为165份(18.71%)、211份(23.92%)和144份(16.33%).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3年手足口病的阳性率呈增长趋势,主要病原以EV71和CoxA16为主,2013年出现了EV未分型(CA6型)增多的情况.结论 2012年-2014年手足口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应加强手足口病病原谱的监测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作者:张晶波;王永全;李达;刘潇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检测与分析阿胶类保健食品中铬、铅、汞、砷的含量,评价4种有害元素的含量情况,为保健食品的质量安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系统消化样品,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铬与铅的含量,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汞与砷的含量.结果 铬、铅、汞、砷的检出限分别为0.035 μg/L、0.025μg/L、0.003 5 μg/L、0.005 7 μg/L,回收率分别为97.5%、97.3%、96.5%、97.1%,相对标准偏差均<1.0%,精密度较好.阿胶类保健食品中铬的含量为0.00 mg/kg~0.65 mg/kg,铅的含量为0.00 mg/kg ~0.49 mg/kg,汞的含量为0.00 mg/kg~0.25 mg/kg,砷的含量为0.00 mg/kg~0.30 mg/kg.结论 4种有害元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00批阿胶类保健食品质量总体良好,但阿胶口服液类及阿胶膏类保健食品中砷与铅的含量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迟少云;王超;裴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对八珍颗粒微生物限度检查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对检验结果和污染菌进行分析.方法 2个生产企业6批次的产品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验证试验,采用经验证的方法对2家61批次的八珍颗粒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和酵母菌鉴定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VITEK MS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结果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验证中各菌的回收率均为50%~200%,验证组可检出大肠埃希菌,该方法可行.样品主要污染的细菌是芽孢杆菌属,其次为考克菌和放射性根瘤菌.结论 建立满足《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的八珍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采用常规法,大肠埃希菌检查采用直接接种法,61批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为药材原料和环境中常见的芽孢杆菌等.
作者:陈志禹;夏佳;席时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抽样调查和检测分析一定数量的市售自制饮料样品,了解天津市市售自制饮料中6种不同人工合成色素的添加使用情况,为加强食品监管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并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按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结果 所检的76份样品中合成色素的检出率为35.5% (27/76),其中柠檬黄的检出率高,为22.4% (17/76),赤藓红的检出率低,为0.0%,重叠使用2种及2种以上色素的样品占总数的17.1% (13/76).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判断,此次抽检的天津市市售自制饮料中6种不同人工合成色素的添加合格率达到100.0%,但是样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检出率较高,建议市场监督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继续保持,并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和健康教育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王辰;李建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务川自治县)2012年-2014年布鲁杆菌病的流行趋势及感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布鲁杆菌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2014年务川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监测和疫情报告信息系统上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2014年务川自治县共检测高危人群702例,血清样本RBPT与SAT阳性32例,阳性率为4.56%,以2013年阳性率为高,阳性率为8.85%,其次是2014年,阳性率为6.33%.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以4月-7月感染较多,占感染总数的65.63%,以饲养人员感染发病为主.结论 务川自治县布鲁杆菌病发病呈散发,发病有上升趋势,应加大对养殖场的管理和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控制布鲁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杨兴万;王诚;秦政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建立超声辅助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蜂蜜中咖啡因的方法.方法 样品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N-丙基乙二胺(PSA)、C18、石墨炭黑粉(GCB)净化后,用离子液体[Omim][PF6]做萃取剂,甲醇做分散剂,通过超声、离心、对目标物进行富集,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测定,同时对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的选择及影响分散液液微萃取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 在优条件下,咖啡因的富集倍数达到120倍,检出限为0.2 μg/L,线性范围为1μg/L ~ 500 μ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1% ~10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 ~3.7%.结论 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灵敏、萃取效率高、有机溶剂消耗少等特点.建立的方法能成功用于蜂蜜中咖啡因的测定.
作者:于玲;董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修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职业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生物限值,为我国研制新的职业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接触限值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方法 选取湖北某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电解车间、铝杆车间以及管理部门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工人141名,按照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制方法,运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职业接触人群尿中氟化物含量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氟化物浓度,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代入工作场所中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限值,计算生物接触限值.结果 尿氟与空气氟化物的回归方程为:班前尿中氟化物:y=1.2017x +0.5059(r =0.91,P<0.05);班末尿中氟化物:y=2.112 2x +0.597 1(r =0.96,P<0.05).职业接触氟的生物接触限值班前、班末尿氟浓度分别为2.91 mg/L、4.82 mg/L.结论 本次研究的职业接触氟生物接触限值比原有2004年的标准有所降低,能够更好的保护职业接触氟人群的健康.
作者:顾缨缨;代浩;梅勇;龚瑞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2012年-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同源性和耐药情况.方法 按GB4789.30-2010方法分离鉴定菌株,按照标准化的Lm-PFGE方法对分离到的1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药敏试验采用K-B法和E-test法.结果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检出率为9.85%,耐药率为46.15%,主要耐药的抗生素有环丙沙星、红霉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头孢噻肟,并出现了多重耐药株.1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PFGE分成了6个型别,以GX6A16.CN0004为主要带型(7株),占总菌株数的53.85%.结论 本城区2012年-2013年部分食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GX6A16.CN0004基因型为优势菌,2013年出现新的基因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加强对新型基因型的监测和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管理.
作者:霍哲;徐俊;高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