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君;刘洋
论述了韩医四象医学的辨象施治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在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建构方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鞠宝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本实验旨在研究心梗后心衰-心气虚病证大鼠模型心脏梗塞区能量代谢功能基因差异表达谱的特征.1 材料1.1 动物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30~26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作者:于成瑶;王硕仁;赵明镜;吕希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常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和肺原性心脏病[1].近两年来我科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及心肌酶的改善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永新;吕林;赵玉慧;陈黎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治疗SARS的主要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结果:得出了7个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价排序.结论:综合评价是对多指标多属性进行评价的理想方法.
作者:曹洪欣;王志国;王永炎;翁维良;谢雁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人)之间生理和病理进行比较的研究.现代医学比较医学是在现代医学、兽医学及实验动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比较成熟,它促进了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作者:岗卫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全楷体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黄芪三仙汤对AD大鼠脑内海马区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中枢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于大鼠右侧Meynert核注入β-淀粉样蛋白(Aβ1-40)制成AD模型,4周后观察各组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海马区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在变性神经细胞的周边和血管周围小胶质细胞增生活跃,脂褐素较多.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可见神经胶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脂褐素,其余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黄芪三仙汤能明显抑制CNS的免疫炎性反应,抑制神经原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AD的作用.
作者:周志昆;曾红兵;黄兆胜;汪绪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几年来,采用现代制药技术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供人体(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或滴注的灭菌溶液、粉末或浓缩液,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屡有发生.本文对近年来上报的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调查,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以便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作者:马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复合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氏抗纤颗粒大剂量组、等效剂量组和干扰素组.观察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肝组织羟脯氨酸、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康氏抗纤颗粒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透明质酸和肝组织羟脯氨酸水平,减少肝纤维化面积,减少α-SMA的表达.结论:康氏抗纤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调节胶原代谢减少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有关.
作者:章亭;陈扬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冷庐医话>是蜚声于杏苑文坛的清代医学家陆以NFDA6的医话集.书中载录医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叙述杂证治疗的历验,评论古今医家的得失,探讨择方用药的规范,都切中肯綮,颇多精警之语,在中医医话类著作中素负盛誉.特别是书中有关慎药养生的观点,误药致疾的医案,至今读来仍发人深思.
作者:暴连英;原所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按脾肾气虚、肝郁气滞、心肾阳虚、痰热内扰辨证治疗30例尿毒症心肌病人,治疗前后肾功能、心功能及结构改变均有改善.
作者:安海燕;郭海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研究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以胶原酶加肝素脑内注射诱发脑出血,建立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模型.运用Northern blotting分子杂交技术动态检测电针治疗后不同时相点脑出血大鼠海马Gi蛋白α亚基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Gi2αmRNA、Gi3αmRNA表达明显减弱,其中以Gi2αmRNA表达下降更为明显.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Gi2αmRNA、Gi3αmRNA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趋于恢复.结论: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穴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Giα基因转录水平,使Giα蛋白合成增加,进而减轻了紊乱的信号转导系统对脑组织引起的损害等作用有关.
作者:周爽;方邦江;黄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全楷体目的:观察灵芝破壁孢子粉对LEWIS荷瘤小鼠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LEWIS荷瘤小鼠模型,并测定各组小鼠的皮下瘤重,计算抑瘤率;测定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吞噬细胞吞噬率,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功能.结果:中药加西药1组抑瘤率及吞噬细胞吞噬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各用药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中药组作用强于其他各组;中药组和中药加西药1组T细胞亚群功能优于其他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灵芝破壁孢子粉通过干预荷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林庶茹;杜松;郑洪新;霍玉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分类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在现代中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构架,上及哲学文化下达形神体魄,包罗脏腑、形体、官窍、精神活动以及气血津液等物质,与古代社会学以及多种自然科学的成果密切相关,因此其名词术语涵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成分又极其复杂.所以,对藏象学说名词术语的分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也决非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在不脱离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依照语言文字学标准,认真分析每个名词术语的语义及形成来源,辨别其内涵与外延,可找出其归类的客观规律.在尚无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意在举一反三,抛砖引玉.
作者:李晓君;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测小鼠分别口服大剂量半夏、贯众、关木通等15味有毒中药的半数致死量,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每味中药在死亡率0%(Dn)和100%(Dm)范围内确定5~7个给药剂量,每个剂量组用20只小鼠,观察7d,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量(LD50)等数据.结果:从半数致死量看,半夏的毒性在所有15种受试中药中低;斑蝥毒性高.结论:①多数受试有毒中药与药典标注的毒性程度基本相符;②药典标注有小毒的蛇床子、山豆根的急性毒性高于有毒的关木通、香加皮;③闹羊花是15种受试中药中半数致死量与临床用量接近的,提示在临床用药中要格外小心.
作者:张智;闪增郁;向丽华;陈燕萍;于智敏;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通过分析自<金匮要略>由宋人删定成书后学术研究的简要历史,认为其学术发展大致经历了宋明作为方书以散在研究为主、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以注释研究为主及民国时期受西学影响为甚强调经验与实证为特征等三个时期,是一个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并重的过程.明确这一问题,对于确定当前<金匮要略>研究的主导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李成卫;王庆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慢反应物质、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反应有关,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就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中药黄芩甙、枳壳等有抗过敏作用,但机理尚不清楚,本实验应用微分干涉差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黄芩甙、枳壳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为临床选用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
作者:郑红;周新灵;明彩荣;张丽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大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观察清血颗粒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以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造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分组,观察外周血象、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模型外周红细胞计数、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率和变形指数均有明显增加,清血颗粒组的干预作用较为明显,多数指标与西药对照依那普利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结论:提示该模型既符合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疾病模型,又符合中医血瘀证模型,为病证结合模型.同时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清血颗粒的确是通过活血化瘀来发挥疗效的.
作者:杨宇飞;马麟麟;许勇刚;刘剑刚;马鲁波;王娜;林成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衰老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中医界对衰老原因、发生发展机理以及衰老的各种表现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气虚血瘀说、阴阳失调说、脏腑虚损说等等,其中脏腑虚损学说影响较大.近年对肝、脾、肾等脏的衰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笔者认为,虽然肝、肾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胃衰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作者:吴秋玲;严俨;白兆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近10年来中西医治疗心衰的观念均有转变,把治疗目标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改善,转变为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为探索防治心衰进行性加重、延缓心肌重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特选择我院自2000年至2002年经治疗病情稳定已出院病人60例,进行门诊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望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根据中医对络病的认识,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络病范畴.肺络阻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络病病机特点,其病机演变有肺络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肺络、津凝痰结肺络、痰瘀凝结肺络、肺络失养损伤等多种不同表现.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宜调络通络.
作者:朱慧志;韩明向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