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振泉;原林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目前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皮肤病.我们发现,亚甲蓝对带状疱疹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在2002年10月~2003年10月采用自制雄蛇酊配合亚甲蓝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满意.
作者:商伟;时文宁;钟启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脑发生缺血缺氧损伤时常出现神经元迟发性死亡[1],其主要机理是细胞凋亡[2],而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前期行为学研究已经表明,醒脑启智胶囊(XNQZ)对脑缺血再灌注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XNQZ药物血清能明显减轻缺血缺氧、缺糖、钙离子、谷氨酸、一氧化氮、自由基对PC12细胞的损伤[4-9].为了进一步探讨XNQZ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运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了XNQZ药物血清体外抑制PC12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杨牧祥;田元祥;苏凤哲;于文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侧卧位与仰卧位有创血压测量结果有否不同.方法:对30例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选用右侧股动脉有创血压测压法,分别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的血压.结果:仰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35.63mmHg±21.47mmHg,右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33.67mmHg±26.18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收缩压平均123.33mmHg±26.67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仰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23mmHg±13.94mmHg,右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76.16mmHg±13.04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时舒张压平均65.80mmHg±12.89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选用右侧股动脉测量有创血压时,右侧卧位与仰卧位有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变化,左侧卧位时有创血压测量结果显著低于仰卧位时有创血压的测量结果,收缩压平均低12.30mmHg,舒张压平均低10.43mmHg.
作者:王春华;丁振江;王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于大鼠胶原免疫性关节炎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大鼠,以雷公藤多甙治疗,观察大鼠黏膜免疫各项指标.结果:雷公藤多甙可以改善CIA大鼠病理改变,降低肠道PP结中CD4/CD8比值,对脾中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并可降低关节中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雷公藤多甙对CIA模型大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
作者:肖诚;周静;贾红伟;赵宁;何颖辉;吕诚;赵林华;鞠大宏;李艳;王少君;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既影响产妇康复,又有碍母乳喂养.本病的防治关系到母子两代人的健康,因此颇受中西医同道的重视.中医学对急性乳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郁滞期与成脓期的治疗方面临床优势明显.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本病诊治的体会,简述几点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同道.
作者:钟少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急性病.目前治疗方法及药物颇多,疗效、毒副作用不一.2000年至2004年笔者采用穿琥宁针剂和病毒唑对比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80例.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设计,旨在评价穿琥宁针剂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疗上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东亮;林江;陈继红;陶红;藏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何氏心传>又名<何氏虚劳心传>,为清代名医何炫编著.本书是何炫虚劳观的集中体现,对虚劳的诊治、调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韩向东;赵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风病病人生理状态领域、心理状态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134例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病病人进行评估,并与8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中风病病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况以及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觉比正常人差(P<0.05).结论:WHOQOL-BREF能反映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救治中风病人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干预和综合康复.
作者:孟庆法;韩群英;荆志伟;韩彩虹;李建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HD(冠心病)体质类型和LDL-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第13外显子AvaⅡ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中医痰证、瘀证、痰瘀互阻证和非痰非瘀证(其他证型)患者200例,判别患者的体质类型.另选100例健康对照,常规检测所有样品的血脂水平.提取全血DNA,经PCR扩增获取目的片段,用AvaⅡ酶切检测LDL-R基因型,采用SA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基因型显著多于对照.TC(总胆固醇)、TG(总甘油三酯)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基因型患者中存在渐升的趋势,+/+基因型的TC水平和动脉硬化指数AI显著高于-/-基因型.患者的体质类型以瘀血质、痰湿质和气虚质多见,其中痰湿质和+等位基因,瘀血质与+/+基因型密切相关.结论: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冠心病的主要体质表型.LDL-R第13外显子AvaⅡ位点+等位基因的携带患者多出现在痰湿质和瘀血质中,纯合子患者的TC和AI升高.这为痰瘀互结的中医病机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
作者:欧阳涛;宋剑南;林谦;李林;苗阳;牛晓红;金红;陈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研究凉膈散对内毒素诱导的体内、体外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活性的影响,探讨凉膈散解毒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调控机制.方法:分体内和体外实验两部分进行研究.体内实验部分采用凉膈散灌胃并用尾静脉注射制造内毒素损伤小鼠模型,采集腹腔巨噬细胞,用免疫沉淀及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的p38MAPK(p-p38MAPK)活性.体外实验部分:制备凉膈散药物血清,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用免疫沉淀及放射自显影技术测定不同剂量药物血清对内毒素诱导的RAW264.7细胞p38MAPK活性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部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损伤组的p-p38MAPK活性明显增强,各剂量药物组及地塞米松组均低于LPS损伤组,以高剂量药物组及地塞米松组低,中低剂量组次之,呈剂量依赖性.体外实验部分:不同剂量药物血清组及阳性药物组RAW264.7细胞p38蛋白激酶活性均低于正常血清组,以高剂量药物组及阳性药物组低,中低剂量次之,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不管在体内还是在体外,凉膈散都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磷酸化的p38MAPK活性的增强,并呈剂量依赖性.推断这是凉膈散解毒作用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之一.
作者:江爱达;余林中;林慧;秦清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试图从血管新生的诱导和阻抑角度,探讨络病与血管新生的内在联系,倡导化毒祛瘀生络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应用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方法拓宽缺血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王筠;张军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安宫牛黄丸,出自吴鞠通先生所著<温病条辨>,由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研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而成,是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名方,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
作者:马玉红;周鸿飞;于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康尔胃2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选择FD患者1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6例,对照组74例.治疗组用康尔胃2号颗粒,每次1包,每日2次,早、晚饭前30min口服;对照组用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天3次,疗程均为4周,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31.4%,总有效率为84.9%,复发率为23.3%;对照组治愈率为14.9%,总有效率为77.0%,复发率为52.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动物实验大鼠血清胃泌素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康尔胃2号组、吗叮啉组均有下降,其中以模型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康尔胃2号对FD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对胃泌素的调节相关.
作者:宁为民;何世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社会急剧变革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紧张及心理压力,导致了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情志的致病性与人生活的外环境及内在生理、心理密切相关.社会及自我认同因素对情志致病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及自我认同因素具有可变性,其中社会认同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和潮流感及地域性.自我认同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多地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关系密切,其不吻合形成的情绪变化是其成为情志致病的根本原因.自我认同的偏差及对社会认同的依赖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决定其发生的高危人群.其所致疾病与肝的关系密切,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的病理变化.对社会及自我认同因素进行优化,是防止产生不良情绪引起心身疾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徐中环;王承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分析中医及现代医学对脉象形成机理的认识,提出脉象形成的实质在经络,并进一步从经络实质的筋膜学说阐明脉象形成的实质.
作者:贺振泉;原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医治疗小儿哮喘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尤以穴位贴敷的外治法更具中医特色[1、2].儿哮散贴剂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去掉甘遂之毒峻猛药,由麝香等贵重药品组方而成,临床观察对小儿哮喘有较好镇咳平喘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儿哮散贴剂镇咳平喘的药理学基础.
作者:董琰;赵晓彦;施小敏;唐运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2003年SARS突如其来,给社会正常秩序、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经过科学综合防治虽已经平息,但疫情仍有再发可能,目前仍无特效药物,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因此,对SARS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对众多中两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了横向比较,了解特点,总结共性,探索规律.
作者:王志国;曹洪欣;翁维良;谢雁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镇痛作用的外周机制.方法: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μ阿片受体(MOR)mRNA的表达.结果:EA治疗后,大鼠的痛阈提高,炎症局部的MOR mRNA表达增强.结论:EA对AA大鼠的镇痛作用与EA加强大鼠炎症局部M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赵仓焕;盛佑祥;朱小华;李静铭;胡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近年来临床发现高尿酸血症显著增多,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报道不多.我们应用补肾健脾利湿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艳萍;舒荣;崔刘福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