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向东;陈少丽;陈德兴;庞惠芳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降逆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健脾疏肝降逆方(陈皮、半夏、白术、香附、元胡、枳壳、郁金等)口服.对照组50例,口服吗丁啉、奥克,疗程4周,观察2组疗效及症状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此方具有健脾疏肝、和胃降逆之功效,治疗FD疗效满意.
作者:陈晓岩;黄雅慧;于淑芬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病中多见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有乳腺增生病的妇女比起正常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近年来,乳腺增生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因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升高而日益引起中西医同道的重视,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而西医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但中西医各具优势,临证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司徒红林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孕康口服液治疗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626例先兆流产用孕康口服液20ml,每日3次,连用2周,对照组106例,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连用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果达98.1%,对照组为79.1%,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孕康口服液治疗先兆流产既可起到安胎作用,又有养胎作用,疗效可靠,服用方便,是值得临床使用的一种中成药.
作者:侯敬凤;吴红波;董桂霞;吴修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现代免疫学认为,外周血CD4细胞功能与数量的下降,是艾滋病(AIDS)导致免疫衰退的主要标志,因而把CD4作为AIDS治疗免疫评价的标志物.但是,在严重的AIDS患者中,不乏CD4细胞数超出正常高限者.一般认为,HIV载量大幅下降者的CD4细胞应自动回升,然而,为何临床有不少HIV载量下降者的CD4细胞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在抗病毒疗法,或在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疗法中均有发生.
作者:孙传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对痹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对痹证的治疗可分为辨证论治、经方及验方的运用、固定成方或中成药的应用、单方、外用等方面.但这些方法不能满足所有的痹证患者,应当进一步从新的角度,用中医理论来探讨痹证的发病途径,对痹证进行治疗.
作者:贾红伟;赵宁;张皖东;赵林华;赵宏艳;吕诚;刘梅洁;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探讨气虚血瘀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认为正气亏虚是肿瘤转移的根本原因,血瘀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气虚血瘀状态下免疫功能低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组织水肿,这些病理改变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
作者:华何与;杨运高;张红栓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部疾病的后结局,根据其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和继发性肺纤维化两大类.迄今为止,大部分肺纤维化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故其死亡率高,预后差.因此,如何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笔者根据对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实质的认识以及长期的临床观察提出肺间质纤维化规范化治疗策略.
作者:崔红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环孢素A(CsA)是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常规用药之一,CsA慢性肾毒性因导致肾间质纤维化而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直至肾功能衰竭.拮抗CsA引起的肾间质纤维化,是器官移植后保障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养阴活血中药为干预措施,观察其对CsA慢性肾毒性模型大鼠的肾间质形态学的影响,及用药后肾间质TGF-β1、FN、Ⅳ胶原蛋白表达及肾间质TGF-β1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刘洲;姚晓峰;孝晨;缪新文;毕革文;张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返魂草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作用.方法:利用鸡胚培养技术、离体和整体实验观察返魂草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的影响.结果:返魂草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咖啡酸和绿原酸)对接种鸡胚、MDCK细胞中的流感病毒的复制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的死亡率,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及肺指数.结论:返魂草提取物、绿原酸咖啡酸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丽静;王继彦;王岩;王丽娟;王红玉;王本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将大鼠置于0℃~1℃冰水中20min,每日1次,连续2周,造成寒凝血瘀模型.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寒战、蜷缩少动、爪尾部紫暗等症状;耳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浆ET升高,NO降低,与正常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经温经汤治疗上述情况明显改善.结论:上述方法建立寒凝血瘀大鼠模型,符合中医证侯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成秀梅;杜惠兰;李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承气生血方对小鼠Lewis肺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腋皮下接种Lewis肺癌,随机分组,口服给药后计算平均抑瘤率.以DNA探针进行肿瘤细胞荧光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并以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百分率.结果:西药对照环磷酰胺组肿瘤抑制率达89.2%(P<0.01);承气生血方1.2g·kg-1d-1组肿瘤抑制率36.1%(P<0.01).荧光显微镜观察,环磷酰胺组偶见凋亡细胞;承气生血方组可见大量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环磷酰胺组肿瘤细胞比例为25.89%,肿瘤细胞凋亡率4.48%,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承气生血方1.2g·kg-1d-1组肿瘤细胞的比例虽然占49.07%,与模型组比较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细胞凋亡率平均达到29.94%,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药环磷酰胺可直接杀伤小鼠Lewis肺癌细胞,具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承气生血方作用较缓和,同样具有抗小鼠Lewis肺癌作用,并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作者:唐炳华;崔巍;王继峰;严美花;高宝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作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柴胡、白芍抗四氯化碳(CCl4)致实验性肝损伤的配伍规律.方法:用CCl4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柴胡芍药1:1组、1:2组、2:1组、0:2组、2:0组,检测血清中ALT、AST、TP、ALB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所检测的指标值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柴胡白芍配伍1:2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TP、ALB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柴胡白芍配伍1:2、1:1组可明显降低CCl4对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结论:柴胡白芍不同配伍对CCl4致肝损伤有不同影响.
作者:韩向东;陈少丽;陈德兴;庞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现代医学认为,迁延性反应性精神障碍是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长期的精神刺激因素,均可引起强烈的精神应激与躯体应激现象,表现为急性与慢性应激反应,临床症状复杂而且持久.以抑郁情绪反应为持续与突出症状者诊为反应性抑郁症,以妄想为突出症状与心因紧密相关发病者诊为心因性妄想症.
作者:孙海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1材料与方法1.1动物Wistar大鼠,普通级,雄性,体重200g±20g,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410116.1.2药物与试剂前列消颗粒,由河南省直第一医院制剂室提供,每克相当于生药2.8g,批号:20010720;前列康片,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10427;丙酸睾丸素,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批号:20010417;睾酮素试剂盒,批号:20010413;雌二醇试剂盒,批号:20010417,均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作者:刘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促进了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使中医学与哲学交融为一体.中医体系中渗透和充斥着古代哲学思想,像独立风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既是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药学中的集中体现.
作者:吴水盛;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亚健康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在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对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思路和方法、临床调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如范畴不明确、辨证分型缺少规范、分型标准不统一及对亚健康各阶段的治疗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的评价等问题.因此,今后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诊断、辨证标准和方法,掌握亚健康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在亚健康调治领域的优势.
作者:薛辉;陈晓;周国琪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脉象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在局部体表(寸口脉)的信息反映,像耳穴、足底穴等一样,与人体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体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中医辨病的本质,对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医家对脉象的体会不同,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其规律特点,因此对脉象的认识又有不同的观点,有些甚至是批判地遗弃.笔者体会,掌握脉诊的途径,应以脉症相符为标准.医者诊病,当先诊脉,根据脉象反映,向病者描述其症状、病因病机,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掌握这一中医诊病技巧.
作者:刘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通过对目前证候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候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以方测证,结合药物干预反证证本质.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两大困惑和误区:1.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错误倾向;2.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相关性差.为此,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于:开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血瘀证的比较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开展血瘀证体质、证候、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血瘀证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蒋跃绒;殷惠军;刘颖;陈强;陈可冀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自<难经>有左肾右命门说,后世如王叔和、滑寿等医家皆从之.然<内经>无此论.李时珍本着辨疑正误的宗旨,首倡两肾之间为命门,并谓鼻为命门之窍说.尝著<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等书,惜原篇已佚,其辞不可复得.然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书中间有涉及,仍可窥其大意.本文对此试作溯洄求源之探.
作者:朱祥麟;朱寒阳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