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艳;姚树坤;张瑞星
结合古方、医论、医案、现代报道等资料,对<本经>中麦门冬、当归、芍药、茯苓、桂枝、黄破芪6药的有关效用记载做了发微阐述.
作者:陶御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主要致死的原因.而尿蛋白及血清肌酐、尿素氮的异常则是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尿蛋白测定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过排除体外.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必将上升.因此,本实验观察了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及尿蛋白及血肌酐、尿素氮的动态变化,以及消渴颗粒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及尿蛋白及血肌酐、尿素氮的影响.
作者:季小梅;王谦;龚慕辛;赵辉;王跃秀;于玫;周彩虹;李克玲;黄启福;严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硝矾散的抗真菌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硝矾散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株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2%硝矾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625~0.125 mg/mL、0.03125~0.125mg/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和4%硝矾散对豚鼠须癣毛癣菌感染足癣、体癣有较好疗效,与1%足光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蒸馏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和6%硝矾散止痒作用与2%足光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蒸馏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硝矾散外用具有一定抗真菌及止痒作用.
作者: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陈伟海;陈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薯蓣皂苷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影响,以初步探讨该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以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变化.结果:薯蓣皂苷能下调G0/G1期与S期细胞数值,上调G2/M期细胞与凋亡细胞数值.结论:薯蓣皂苷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其影响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侯丽;高志捷;陈信义;王玉芝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人神避忌是中医古典文献中一个很具特色的学术论点,尤其是涉及到外科疮疡和针灸避忌时,人神避忌尤其被诸多医家强调.
作者:杨建宇;魏素丽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复杂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复杂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等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复杂科学的特点为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研究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1].
作者:孟静岩;张伯礼;胡永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古代各医家和现代医家对牢脉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参考古代文献和个人体会认为牢脉极沉而坚实,举寻不可得,左右推寻动而不移是其诊断的关键.牢脉是实邪深入在里,里实表虚,虚实并见,寒气外束,寒热错杂之象,主内积、气结、血瘀等症.
作者:赵延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前急性炎症在内科临床十分常见,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抑菌抗感染调节免疫力等西药配合清热燥湿类中药治疗内科急性炎症疗效显著,现将临证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赵军艳;姚树坤;张瑞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再分为即刻组、24h组和48h组.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模型.检测各组大鼠损伤组织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钙离子(Ca2+)含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4h、48h电针组的ET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损伤组织的NO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术后48h组Ca2+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电针可通过降低ET、NO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李志刚;付平;刘书坤;刘如春;耿昊;张春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普洛迪在临床多被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者运用中医辨证方法指导其使用,扩大了此药的适用范围,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张春良;郝红燕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出血性中风起病急骤、病情重、致残率高,常危及生命,因此早期采取减脑压、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手段是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朱青霞;崔红生;苗增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外伤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外伤血瘀模型采用悬垂重物砸伤方法,阳虚血瘀模型采用禁食加冷冻的方法.结果:外伤血瘀模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时间4项指标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黏度和凝血斜率明显下降.阳虚血瘀模型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时间明显下降,凝血斜率显著上升.结论:尽管两种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血瘀证之间却有很大差别,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瘀证在血液流变学层面是不同的.该结果可能对临床用药有参考意义.
作者:温瑞兴;李溳;李文;崔成德;殷小杰;廖福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炎症总称,有急性和慢性之分[1].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可见小腹一侧或两侧作痛,腰酸带下或多,色黄白质黏稠.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笔者师从马宝彰教授,对导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特点有所体会,现整理探讨如下.
作者:朱蔼美;赵莉;马宝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主观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探讨其结果与免疫指标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9例和西药治疗组204例.治疗前后收集病人18项常见主观症状.结果:中、西药治疗对反映关节病情的公因子影响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药治疗对虚证症状的公因子的改善优于西药组.结论:因子分析能够对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因子分析结果与传统证候分型有一致性;对公因子与疗效关系的探索,能更好地显示中药疗效的特点.
作者:查青林;何羿婷;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林色奇;吕诚;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宣发膜原方对CIA大鼠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影响.方法:以CIA作为RA的动物模型,给予宣发膜原方治疗,用ELISA及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宣发膜原方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IFN-γ、TNF-α和IL-6(P<0.01),升高IL-10(P<0.01).结论:宣发膜原方能够调节CI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作者:贾红伟;赵宁;张皖东;鞠大宏;徐世杰;赵宏艳;吕诚;赵林华;魏来;铃木聪;李艳;王少君;滕静如;王安民;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基础理论的医书,又是临床医书.从伤骨科角度对<内经>所论疾病进行梳理和汇通,整理出100余条原文,40余种病证,按伤骨科六大病类进行分析,并与现代临床病证相对照,不仅可以反映出<内经>时期对伤骨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对伤骨科临床也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满玉;周国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肝郁证是由于情志不遂致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所致的证候.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肝郁致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为探讨肝郁证的实质,人们从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了肝郁小鼠免疫学改变及丹栀逍遥散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为研究肝郁证实质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丰胜利;张学智;刘庚信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和验证自制中药解痛酊外用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中药解痛酊组列为治疗组,口服强痛定组列为对照组,对癌性疼痛的作用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对癌性疼痛的有效率及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一致.结论:中药解痛酊治疗癌性疼痛疗效佳,无不良反应,经济方便,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军;时秀华;邱鹏;王娜;张琼霞;贾立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模型小鼠血清ALT、AST和肝组织CAT活力的影响.方法:观察血清ALT、AST和肝组织CAT活力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黄芩甙大、中、小剂量组以及注射剂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AST.黄芩苷大、中、小剂量及注射剂组和联苯双酯组动物肝组织匀浆的CAT活力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黄芩甙可降低血清ALT、AST和增加肝组织CAT活力可能是其抗ConA肝损伤机理的重要方面.
作者:汪晓军;马赟;张奉学;朱宇同;郭兴伯;李秀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西药配伍是在临床上联合使用中西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临床表现形式.
作者:左铮云;卢毓雄;吕爱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