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菱
目的:探讨芪栀消炎颗粒的抗炎作用.方法:应用大鼠松节油气囊肉芽肿和大鼠角叉菜胶足肿法,测定血清及局部炎症组织中MDA和PGE2.结果:芪栀消炎颗粒对角叉菜胶足肿胀和松节油气囊模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血清和足爪局部炎症组织中的MDA及足爪局部炎症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论:芪栀消炎颗粒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E、MDA的生成有关.
作者:尹艳艳;明亮;李前进;王绍斌;何婷;陈师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黄帝内经>中热病用穴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解读了<内经>热穴的组成规律、分布特点、及在发热性疾病中的特殊治疗作用,揭示出古典针灸理论中热病针刺的基本原理和热穴的相对特异性,对针刺治疗热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韩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通脉宁全方及拆方药物血清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增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培养,应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通脉宁全方、益气拆方、活血拆方三组药物血清;AngⅡ作为刺激因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VSMC周期,采用Fluo-3染色荧光探针标记测定钙离子荧光强度,检测NO含量及NOS酶活力.结果:通脉宁全方及拆方药物血清可明显降低VSMC的S期数目百分比,增加G0/G1期数目百分比;减弱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增加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及NOS酶活力.通脉宁全方作用优于益气拆方和活血拆方.结论:通脉宁药物血清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与部分阻断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增加NO含量及NOS酶活力等因素有关.
作者:董建勋;路广林;牛福玲;崔巍;陈淑长;黄启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神经系统的细胞死亡可通过凋亡与坏死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分别涉及主动和被动细胞机制[1].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凋亡细胞内活跃的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常富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作者:闫珊珊;窦维华;董少龙;梁健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高脂血症,即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脂代谢紊乱的标志,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危害因素.在高脂血症的机制研究、新型保健食品开发及新药研究中,都需要快捷、准确、质量稳定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为此我们选用了目前市场上出售、功能明确的降血脂食品因子,验证两种大鼠造模方法[1、2],从中选出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智;闪增郁;向丽华;陈燕萍;李爽姿;张雪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医学的人体结构观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中医学所论述的血并非在经络中循行,外在可见的五体五官荣华与内在不可见的脏腑之间没有联接实体,中医学人体结构层次观与现代医学人体结构层次观是矛盾对立的.中医学的发展,要在更深的人体结构层次上来认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作者:孙喜灵;张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构建中医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研究中医学的是现代科技和生物医学的方法论.构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论的背离,是现代中医学独有的怪现象,导致了中医学在现代的停滞.尊重中医学的方法论和自身发展规律,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作者:刘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中国气象台站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发现五脏与四时四方的对应关系.
作者:张启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主要论述痰浊的病因特性,以及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状况、外源性致病因素,对痰浊发病的影响,从中医病因病机学角度,阐释老年痰浊的发病规律.
作者:李海玉;潘桂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和立毛肌交感神经优势支配的基础上,为探索针刺信号的传递机制,将大鼠环形剪毛后针刺或皮肤注射药物,观察立毛运动现象以及皮肤切断、去中枢神经支配等因素对立毛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后出现与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走行一致的立毛线,皮内注射苯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刺激局部立毛肌的收缩后出现相似的立毛线.完全切断皮肤时立毛线被阻断,切断部分真皮没有阻断立毛线,若在切断部分真皮的切口内微量注射普鲁卡因,立毛线同样被阻断;在去中枢神经支配的皮条上也观察到立毛线的产生.这些表明针刺信号沿交感物质分布线上的毛囊立毛肌间以机械牵拉-交感神经轴突反射机制传递.
作者:刘里远;潘娟;张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防治恶性肿瘤转移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五脏五行生克理论,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的固摄理论,对恶性肿瘤转移进行中医理论分析,提出五脏生克决定转移脏腑,转移部位与经络气血走向有关,转移是气失固摄的结果.恶性肿瘤转移的防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截断扭转为指导思想.
作者:辛海;马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验证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法造模,依造模时间不同分3组,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72h恢复正常,模型2、3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48h即恢复正常,造模小鼠具有气虚血瘀证表现.结论:不加任何干预方法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富琦;范颖;王家辉;张洪钧;孟素萍;陈信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脉诊是中医学中具特色诊断方法.脉象的特征,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现象或简单图形来比喻和描述.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研人员开始运用现代化的诊断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与探讨.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的研究,试图把古老而深奥的中医脉象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脉象图像化、客观化、数据化.由于脉诊客观化是中医诊断客观化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先导,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魏红;刘明林;郑洪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疾病,本文从中医的历代文献、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等方面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外;常章富;高云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奥神颗粒治疗失眠及抗疲劳的疗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两对照组,且未见任何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作者:许彦来;李富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辨证论治寻求佳个体化治疗是中医药的精髓,其前提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对于小鼠这样小的动物实验,如何辨证一直是困扰中医药辨证论治实验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报道了我们在既往探索荷瘤小鼠非创伤性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小鼠后爪显微镜放大、数码相机拍摄的不同证的代表性图谱,并采用图像软件计算爪色的RGB分量值,进行初步望色的定量.结果表明放大后的小鼠爪有着丰富的变化,可以明显反映出不同的证,其色的变化可以通过其国际标准的RGB分量值定量,从而可以实现小鼠的辨证.
作者:潘志强;方肇勤;阚卫兵;陈晓;付晓伶;吴中华;王少墨;许家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医是有魅力的瑰宝之一.这既在于她神奇的医疗效果,也在于她深奥神秘的医学理论.数千年来中医的发展有几次重大的飞跃,但每一次飞跃都没有跳出早期的解剖学知识,单纯的临床经验和传统哲学流派对中医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和医疗实践的结合,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体系,<黄帝内经>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早代表作,至今仍是中医诊疗实践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者:赵国求;童忠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的病机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癌毒内生是病理基础;痰、湿、瘀是病理产物;正气虚损是内在因素.
作者:华海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