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关庆增
运动神经元病是指病变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受损的一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分型: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 则称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 .本病临床特点是隐匿起病,缓慢加重,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进行性肌萎缩、无力、肌张力高、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一般无感觉障碍.
作者:王继明;倪世秋;吴以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丹酚酸B是丹参水溶性主要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是丹参脂溶性主要成分之一,二者均有抗心肌缺血、防治冠心病作用[1].但其作用靶点究竟有何不同?二者不同配比后又如何?因此我们在缺O2损伤条件下,观察其对体外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利平;张萌;杜嵘;高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1],其多发于卒中后3个月内,早期以患侧肩关节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被动活动后可有剧痛为特征.如治疗不当可进入第二期,以皮肤与手的小肌肉明显萎缩或挛缩为特征,当进入第三期时手呈全部挛缩,皮肤与肌肉明显萎缩,恢复很困难[1],因此对于中风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早期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选取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金波;满斌;杜元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外台秘要>为唐代医方书,全书共40卷,分1104门.该书按卷分科,每篇先引用前人的著述说明疾病的机理,其后大量引载隋唐及其以前历代各家的方药提供治疗疾病的方法.该书对于所引用的医学著作,全部都注明了出处,从中可以看到唐以前相当丰富的医籍文献资料.<外台秘要>不但保留了这些文献资料的原始面貌,而且还保存下来一定数量的古医书佚文,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对于考察张仲景著作的文献流传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料.
作者:王立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经方因有经典著作和具体条文作背景,比其他方剂拥有更多的精华内涵,对其研究不应局限在方中的几位药上,而应有更多的切入点.其中包括特征性的辨证要点,体质与疾病,经方内部药量比例,剂型的内涵,煎服中的文章和药后反应中的玄机.
作者:郭晓东;关庆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可逆性气道阻塞或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是其病理特征,其中神经机制在其发病和病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杨保林;武维屏;王硕仁;任传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硒强化软肝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CCl4反复给予诱发大鼠产生肝纤维化模型后,分别灌胃给硒强化软肝胶囊、软肝胶囊和秋水仙碱药液,每日1次,连续8W,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血清酶、血清学HA、LN含量.结果: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硒强化组和软肝胶囊组均优于秋水仙碱组;硒强化软肝胶囊组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明显优于软肝胶囊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软肝胶囊有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反应,增强机体抗肝纤维化损伤能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经硒强化后尤为明显.
作者:丁里玉;刘殿武;贺宇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胃汤对FD患者的胃排空作用.方法:采用X线胃内钡条排空率、胃电图节律的变化及检测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FD患者胃内钡条排空率较健康者有显著差异(P<0.01),经和胃汤治疗后有明显改善;FD患者与健康者比较其胃动素有显著差异(P<0.01),经和胃汤治疗后有明显提高(P<0.01),而胃泌素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经和胃汤治疗后亦无明显差异;FD患者与健康者相比较,其餐前、餐后 N%、B%、T%均有显著差异(P<0.01),经和胃汤治疗后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和胃汤对FD患者胃排空有促进作用.
作者:白长川;李吉彦;丛振日;张文辉;马超;吴非;王庆莉;李翌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喜康提高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及抗复发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乙酸注射至大鼠浆膜下形成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胃喜康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雷尼替丁及胃喜康.结果:胃喜康组溃疡指数(UI)比模型组明显低(P<0 .05),而与雷尼替丁组无差异(P>0.05),再生黏膜厚度高于模型组及雷尼替丁组(P<0.01,P<0.05);胃喜康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胃黏膜组织前列腺素 E2(PGE2)较模型组、雷尼替丁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胃喜康可能是通过增加NO,降低ET含量,提高胃黏膜组织PGE2含量,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黏膜修复 ,从而达到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减少PU的复发.
作者:刘建平;王文智;白建乐;胡冬菊;宗全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对老年期多虚实夹杂病机进行探讨,认为多虚实夹杂是导致衰老和多种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是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多虚实夹杂是老年期基本、普遍、重要的病理生理特点,多虚实并调法是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疾病的可靠途径.
作者:何华;王桂香;秦玲;郭文阁;王瑞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从针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皮质醇的分泌,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抗自由基损伤及对镇痛、病理形态学等方面综述了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关机理,并认为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于实验动物的规范化,针灸对关节滑膜细胞功能及关节内细胞因子影响的作用.
作者:钱木聪;李艳;周静;赵宁;贾红伟;李学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其微环境中的黏附分子密切相关.为此,我们研究化学损伤(环磷酰胺,CTX)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小鼠骨髓造血黏附分子CD45和基质细胞上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DGOL)对其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DGOL促进白细胞减少症造血功能恢复和免疫力提高的机制.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唐瑛;何东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逆转耐药是肿瘤治疗中的难题.本文系统综述了肿瘤多药耐药发生机制与逆转药物,分析了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特征,并提出基础研究的方向与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侯丽;陈信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宫廷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将有助于对中医学术发展脉络的梳理.本文以陈邦贤先生<二十六史医学资料汇编>为线索,参考陈可冀、李春生等诸师对中国宫廷医学研究的有关成果,对唐代以前宫廷医学的发展作一探讨,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徐江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原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异常的证候群,诸证可交替发作,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明显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2001年1月~2003年11月我院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1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商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申某,女,73岁,长春市人,2001年7月30日初诊,病历号为001073001.主诉:便秘30余年,浮肿、心悸10余年,加重 2周.现病史:30余年前因生活操劳、作息不规律引起便秘,自认为是正常现象未在意,以后形成习惯性便秘,一般5d~7d,长则10d以上1次.10余年前因劳累、心情不畅出现双下肢浮肿、心悸,随劳动、活动量大小加重或减轻,经省级医院诊为冠心病.2周前因过怒、过累、不欲进食而至今未大便,心悸加重,常觉气短,胸闷乏力,双腿沉重,行走困难.伴颜面发紧,双手胀痛,饮食减少.
作者:金东明;李周洹;王彩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选用黄芪注射液、辅酶Q10和维生素C(VitC);对照组(43例)选用GIK极化液、辅酶Q10和VitC; 两组患者无禁忌症者给予一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对症治疗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肌酸激酶、肌钙蛋白T、柯萨奇病毒B IgM.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心律失常减少(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P<0.05),肌酸激酶明显下降(P<0 .0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0.01).结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V MC中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孙惠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非球囊损伤动脉内皮致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8只 (含正常组6只),采用体内血栓形成仪电刺激颈总动脉外膜并加喂高脂饲料,观察术后3d 、1周、3周、6周的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1周以内颈总动脉内有血栓形成, 内皮剥脱和部分内弹力板断裂,内皮细胞增生,中膜局部平滑肌细胞有少量水肿、消失,外膜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3周以上则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及基质增生,以损伤侧更明显;术后6周6只动物颈总动脉均形成管腔狭窄.结论:应用电刺激加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可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秋梅;王硕仁;赵明镜;吕希滢;崔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妇科药对是防治妇产科疾病的小中药配伍单位,为妇产科临证组方及成方化裁中所选用,因此其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四个环节--理、法、方、药密切相关.认识妇科药对与病证、治法、方药的关系,对深刻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把握药对的应用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尤昭玲;文乐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应用导师焦树德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临证,体验补肾祛寒、补肾强督、养阴柔肝及温胃散瘀、理气养血等方法,分别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更年期综合征及溃疡病的临床运用.
作者:何羿婷;陈伟;焦树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