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进;许文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发作性睡眠病(Narcolepsy, ナルコレプジ-)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春期的青少年,成年人偶有发生,男女发病相似.
作者:刘艳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内经》所称喉痹,包括咽喉及口腔多种疾病.后世医家根据病证特点分别独立为喉痹、乳蛾、喉风、喉喑等疾病.不仅是一阴一阳病因病机,也包括阴阳气血虚诸多方面,并从治疗学方面加以论述.
作者:张玉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采默病,是以记忆力障碍、智力减退和行为人格退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病变.
作者:雷秀珍;王笑红;陈燕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提出脑之元神是统御五神之主,又为五官九窍之司.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祖窍,而生精神、意识、思维、记忆、运动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哀、乐、爱、视、听、嗅、味、语言等,脑髓内寓元神,为一身之主宰,五脏六腑听命于脑,脑神调节各脏腑之平衡,神、魄、魂、意、志皆由脑之元神统领.脑为元神之府,为生命活动之主宰.深入认识脑髓的形、象、生理、功用及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而探讨脑病之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提高脑病的论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继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叶天士对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在诊断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面的经验.
作者:张诗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温病昏谵,为临床危重之候,即指神昏与谵语而言.因二症常伴随出现,故温病学中多昏谵并称,其基本特征是神志障碍,语无伦次,意识丧失.
作者:李群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率进行定量检测,从分子水平探讨玉米苞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大耳白家兔,利用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玉米苞叶煎剂组和正常对照组.成模后给予玉米苞叶煎剂治疗,8周后处死家兔,观察主动脉内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以及增殖周期中各时相变化.结果: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和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壁肉眼观察出现典型的硬化斑块,动脉管腔明显狭窄.应用玉米苞叶治疗后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率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斑块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小,动脉管腔狭窄减轻.结论:玉米苞叶对AS家兔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同时显著减轻AS斑块面积,减轻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对于防止AS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甄彦君;朱方;侯建明;刘芳;周晓红;武中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应用循证医学构建中医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中医临床研究评价中心,通过中医药虚拟网络连接,协作开放、资源成果共享的完整体系.科学、系统地评价中医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疗法的临床疗效,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多层面的服务于政府职能部门、国内外中医临床和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其发展的思路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和特点出发,应用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信息技术在内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充分反映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的综合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中医药临床评价中心和数据库(Database)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选择有代表性的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及其相关中医证候为示范,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系统、科学地开展中医临床评价体系的研究,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作者:王永炎;刘保延;谢雁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医学认为,长夏主湿,人与天地相应,冠心病痰浊证患者的发病季节则以夏季为多,在南方则多在雨季发病例数明显增加.
作者:李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王昌恩;许有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调查微山县马口村神经官能症165例,发病率占总人口的1.5%,多发生于家庭妇女,具有一定的诱发感应性.
作者:王思民;姜本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平喘合剂对哮喘豚鼠T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豚鼠T淋巴细胞凋亡率.结果:正常组豚鼠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凋亡率高,模型组T淋巴细胞凋亡率低,平喘合剂组、氨茶碱组、地塞米松组BALF中T淋巴细胞凋亡率比模型组显著升高,其中氨茶碱组升高明显.结论:平喘合剂促进T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有效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作者:方向明;曹世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承氏精于针灸医术兼通内、儿等科,强调以中医基本理论作指导,理法方穴为治疗手段;重视中医针灸教育,首创中医针灸函授机构、针灸杂志、针灸专业学校;重视针灸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作者:陈正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肩胛背部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多发且有时颇为棘手的一个病证.
作者:卜卫军;周汉京;谢小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饮邪致眩临床并非少见,然临床多饮、痰合并论治,鲜有分论者.通过有关饮邪眩晕的论述,将饮与痰在成因、病理性质、形质、停留部位、致眩特点、治则方药等方面加以鉴别,并结合个人的临证体会,提出临证宜将饮邪致眩与痰邪致眩区别开单独分型论治的见解.
作者:郭立伍;范连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唐宗海对血证诊治的贡献.1 气乱为其本,调气贯始终.2 血与水相关,调水以活血.3 急则治其标,审因而止血.4 防患于未然,消瘀宁补血.把消瘀、宁血、补血之法运用于血证的治疗,丰富了血证治疗的内容.5血证之禁忌,在于避冲气.对于血证,论理精当,法则完备,方药效验,对于中医学血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周启进;许文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作者生平考张锡纯先生,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享年73岁.
作者:彭正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以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为主要病机,以益气、升阳、泻火为主要治法,在临床用药上重视升清降浊,顺乎脾胃生理功能,处方用药长于加减变通.
作者:于智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对6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通心络胶囊(33 例)及对照组(33 例),对治疗前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等指标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多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有明显改善微循环作用,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徐鸿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