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明;邱赛红;程纬民;卢芳国;胡志光;曾序求;李定祥
为了研究活血接骨胶囊对大鼠肠系膜局部微循环的影响,将50只昆明种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活血接骨大中小剂量组、三七伤药阳性对照组,分别将生理盐水、药液滴注于大鼠肠系膜局部,观察微动脉滴药前后管径大差值及时间.结果显示:活血接骨胶囊能够使大鼠肠系膜微动脉扩张,并且其扩大微动脉至大值随剂量增加而缩短.说明:活血接骨胶囊可以改善微循环,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作者:祖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九香气雾剂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上,观察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九香气雾剂能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ET含量,显著升高NO和CGRP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刘红;王中原;于震;王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肿瘤病人在介入化疗后体内毒副反应减轻的效果.方法:48例肿瘤病人均属中晚期,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经皮穿刺肿瘤供血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组介入化疗开始静滴参麦注射液80ml+5%葡萄糖500ml,每日1次,连用7d~10d 1疗程,每月2个疗程.结果:参麦治疗组介入化疗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及恶心呕吐影响与对照组比较P值约小于0.01,介入化疗前后2组体力变化提示,参麦组Karnofsh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对中晚期恶性肿瘤介入化疗产生的胃肠功能障碍和骨髓抑制具有明显的预防和减轻体内的毒副反应的作用.
作者:黄莉;赵华民;郭岳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医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整体观辨证施治,合理地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体系,才能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使中医走向世界.而不可一味地用西医学模式及其思路、方法、指标去研究中医学,违背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事倍功半.
作者:董协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医学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否认其科学属性,仅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否认其艺术性,对中医药学的文学、艺术及人文的内容进行实验室直接验证显然是一条死胡同.试图用一种研究方法去研究透内容浩繁、多种学科交错、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医学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中医学的内容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上,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犹为突出,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要.我们应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不同的中医内容.
作者:马路;刘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在外感热病中,汗的状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在外感热病中汗出而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可能正是这一现象,使古代医家把汗法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外感热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覆杯即安.但对多数外感热病用发汗的方法即使发汗也无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作者:何云长;何云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思路.方法:从中医角度对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各方面进行理论探讨.结果:发现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与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以肝组织病理学为依据的卫气营血微观辨证是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李伟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为探讨卫气运行与睡眠的关系,以<灵枢>卫气运行的理论,从卫气运行的特点,睡眠与卫气的关系及睡眠失常的治疗方法为依据进行论述和临床典型病例介绍来说明.结论:卫气运行与睡眠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中对眼睑开合失调病症、睡眠失调病症、失眠、发作性睡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民集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脾胃升降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中重要的功能活动,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将起到重要作用.健脾和胃是脾胃升降失调的基本治则,临症中灵活运用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付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临床资料1 观察对象150例皮肤感染病人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64例,女86例;年龄2岁~78岁,病程2天至2年.原发性皮肤感染78例,主要包括脓疱病、毛囊炎、疖;继发性皮肤感染72例,主要为丘疹性荨麻疹、足癣、湿疹、创伤及单纯疱疹等继发感染.全部病例按其皮损的局部症状、大小、深浅及有无全身反应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轻度51例,中度84例,重度15例.
作者:孟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46例,报告如下.
作者:翟凤霞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活于1156~1228年,宋金时期睢州考城人(今河南豫东一带).张氏之学,强调治病必攻邪,娴于攻邪三法,自成攻邪一派,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总结了<难经>、<内经>和<伤寒论>下法的经验,摆脱了六经辨证的束缚,理顺了祛邪扶正的关系,牢牢把握了下法的尺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经验.
作者:何云锋;何云长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近10年来我用中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枝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选择18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法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总缓解率为88.9%.结论: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方小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96年2月~2001年10月共收住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8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会战;杨建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用五苓(散)汤加味指导临床治验3例,其经验是小便不利、烦渴,内有停水或兼表证;舌苔白腻厚为主证的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
作者:陈军民;张宛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论述了运动医学应汲取睡眠医学和中医学中有益的营养,体育学与中医养生学应紧密结合,促进运动医学、体育学、中医学、睡眠医学的共同进步.
作者:刘兆杰;于峥;王三好;吴文清;谷胜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金元时期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的学说,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性的里程碑,是明清时期产生其他流派及指导理论研讨、临床的主要学术渊源.
作者:张玉才;李净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长程观察一组肾病舌象以探讨舌诊规律.方法:定时记录137例肾病舌象及病情变化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入院舌质过淡者39例,其中肾功能不良22例占56.4%.其他为水肿、贫血.舌色转变与病情相符者102例,符合率74.4%.齿印舌57例为水肿、肾衰或急性期病例.齿印下方舌质淡白的10例全部为尿毒症.舌苔黄白变化无常者占70%.舌苔厚薄与病情变化相符者82%.在23例中,重度肾衰病例中舌边横纹异常模糊的17例,符合率81%.结论:肾病舌诊中舌质红淡、舌苔厚薄,齿印下舌色及舌边条纹的诊断观察价值高,苔色黄白的分辨意义不大.
作者:杜家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护理操作的一项基本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看到静脉穿刺时,因小儿不予配合,使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下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在进行小儿静脉穿刺时对患儿及患儿家属做好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田霞;马越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