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协栋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选择18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法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总缓解率为88.9%.结论: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方小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医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整体观辨证施治,合理地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体系,才能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使中医走向世界.而不可一味地用西医学模式及其思路、方法、指标去研究中医学,违背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事倍功半.
作者:董协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金元四大医家各禀所学,自成流派,相互辉映,对糖尿病证治均有建树.尤其是张子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上立意求新,于理论和临床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国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乱,社会思想杂,学术风气新,注重临床实践,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为特色,多种学术思想体系并存的医学模式.
作者:王凤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在外感热病中,汗的状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病势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在外感热病中汗出而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可能正是这一现象,使古代医家把汗法作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外感热病初起之时,通过发汗确可立竿见影,覆杯即安.但对多数外感热病用发汗的方法即使发汗也无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作者:何云长;何云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提出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病机关键为气虚血瘀.方法:大补元气、化瘀通脉为其重要的治疗大法.根据其临床特点分为气阴两虚、瘀血阻脉和阳气虚弱、寒凝血瘀两型,根据此病的病机特点及临床经验,总结拟定糖脉通Ⅰ号和糖脉通Ⅱ号.共观察90例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用糖脉通Ⅰ号和糖脉通Ⅱ号各观察30例,对照组用糖脉康治疗观察30例.结果:糖脉通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还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和血脂,明显改善血液流变状态、血浆前列腺素(PGF2)和血栓素(TXB2)的含量及踝/肱指数.与治疗前相比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或P<0.05.说明糖脉通对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钱秋海;王思明;庄乾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为了研究活血接骨胶囊对大鼠肠系膜局部微循环的影响,将50只昆明种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活血接骨大中小剂量组、三七伤药阳性对照组,分别将生理盐水、药液滴注于大鼠肠系膜局部,观察微动脉滴药前后管径大差值及时间.结果显示:活血接骨胶囊能够使大鼠肠系膜微动脉扩张,并且其扩大微动脉至大值随剂量增加而缩短.说明:活血接骨胶囊可以改善微循环,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作者:祖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近年来我们以理气活血中药为主,辅以化痰开窍,配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非特异性和多发性关节炎,它是全身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组织病变的局部表现,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36例,疗效观察近期控制50例(36.76%),显效70例(51.47%),有效12例(8.82%),总有效率97.06%.
作者:田河水;李向录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长程观察一组肾病舌象以探讨舌诊规律.方法:定时记录137例肾病舌象及病情变化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入院舌质过淡者39例,其中肾功能不良22例占56.4%.其他为水肿、贫血.舌色转变与病情相符者102例,符合率74.4%.齿印舌57例为水肿、肾衰或急性期病例.齿印下方舌质淡白的10例全部为尿毒症.舌苔黄白变化无常者占70%.舌苔厚薄与病情变化相符者82%.在23例中,重度肾衰病例中舌边横纹异常模糊的17例,符合率81%.结论:肾病舌诊中舌质红淡、舌苔厚薄,齿印下舌色及舌边条纹的诊断观察价值高,苔色黄白的分辨意义不大.
作者:杜家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刺刮痧治脑瘫(CP)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方法:采用针刺刮痧配合治疗小儿脑瘫24例.结果:24例中2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中医针刺风府、哑门,配合刮痧治疗脑瘫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作者:王焕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学术特点及在中医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本书具备药典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所载方剂疗效卓著,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深远的影响.<局方>的方书体例决定了本书不能以议论病源为主要内容,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思想还是有规可循的.由于对<局方>的不同看法,导致诸多医学流派的出现,因此而引发的学术争鸣深化了对中医理论和方药的研究.
作者:章健;边玉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临床资料1 观察对象150例皮肤感染病人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男64例,女86例;年龄2岁~78岁,病程2天至2年.原发性皮肤感染78例,主要包括脓疱病、毛囊炎、疖;继发性皮肤感染72例,主要为丘疹性荨麻疹、足癣、湿疹、创伤及单纯疱疹等继发感染.全部病例按其皮损的局部症状、大小、深浅及有无全身反应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轻度51例,中度84例,重度15例.
作者:孟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99年1月~2001年5月治疗颈痈30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0例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0岁~50岁.病程短约10d,长约30d.本组病人共有症状:颈后部肿胀,灼热,疼痛,夜不能眠,颈强,不能活动;或痛如鸡啄,皮色红,肿势高突,按之软而有波动感,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退痛减.
作者:孟捷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医学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否认其科学属性,仅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否认其艺术性,对中医药学的文学、艺术及人文的内容进行实验室直接验证显然是一条死胡同.试图用一种研究方法去研究透内容浩繁、多种学科交错、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医学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中医学的内容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上,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犹为突出,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要.我们应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不同的中医内容.
作者:马路;刘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采用足三里、三阴交穴经注射654-2加地塞米松,治疗化疗所致骨髓抑制96例,有效率达83.3%,且价廉易操作,适于基层医院配合化疗应用.
作者:杨秋敏;朱瑞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96年2月~2001年10月共收住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8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会战;杨建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为探讨中药健脾降糖饮防治糖尿病(DM)慢性并发症的机理.方法:用舌下静脉注射四氧嘧啶(Alloxam)的方法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健脾降糖饮对DM大鼠空腹血糖、血液流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的影响.结果显示健脾降糖饮可显著增加体系,降低血糖、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P均<0.01).健脾降糖饮对TNF α和GMP-140的干预可能是该方防止DM慢性并发症的机理之一.
作者:孙丰雷;程益春;夏丽英;尹格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活于1156~1228年,宋金时期睢州考城人(今河南豫东一带).张氏之学,强调治病必攻邪,娴于攻邪三法,自成攻邪一派,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总结了<难经>、<内经>和<伤寒论>下法的经验,摆脱了六经辨证的束缚,理顺了祛邪扶正的关系,牢牢把握了下法的尺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经验.
作者:何云锋;何云长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机与辨证思路.方法:从中医角度对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各方面进行理论探讨.结果:发现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分期与中医的卫气营血辨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以肝组织病理学为依据的卫气营血微观辨证是辨证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李伟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