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翔;蔡庆;梁孟如;王吉吉
千禧年之后,即将步入21世纪。回眸20世纪的中医学,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20世纪之初,在西学东渐、科玄论战和反对国粹的大气候下,曾刮起废(中)医风潮,广大中医及学子们起亟抗争,驳怒之愤久久难消。一个世纪的历程,医运与国运一脉相连,有前50年之困顿,更有后50年之振兴。 面直新世纪,我们不仅要对20世纪中医学全面总结,甚至应该对其奠立以来的全部发展史深入研究,但在当前至真要的是,设定中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选择前进道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记忆障碍模型,观察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益智丹对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DOPAC、NE、HVA、5-HT、5-HTAA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益智丹治疗C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作者:陈永辉;黄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MCF-7细胞株体内外的研究,揭示温肾活血法中药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药物血清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用FCM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体内实验观察药物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温肾活血中药血清在培养液中浓度为10%、20%和30%时,对MCF-7的体外生长抑制率达22.7%、33.1%和37.4%(P<0.05)。温肾活血法中药灌饲MCF-7荷瘤裸小鼠后,在剂量为8g/kg、4g/kg、2g/kg时抑瘤率分别为47.5%、44.2%、51.0%。结论:温肾活血法中药可以抑制乳腺癌,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刘胜;吴雪卿;陆德铭;唐汉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基金所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前沿论文、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面向中国,兼顾国外。立足中医基础医学,兼顾临床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振兴中医基础医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科学的进步。 发表范围 1 本刊刊载的内容以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学、中医治则学、中医治法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体质学、中医病理学、中药学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主,兼顾中医新兴学科的发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及补肾中药右归饮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下丘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孔洞。2.右归饮能够逆转肾阳虚所致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右归饮对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具有逆转作用,说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李恩;李向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对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膀胱内接种U.U.(105ccu/ml),大鼠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出U.U.,并用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果:对照组检测出U.U.阳性8只,检测率为66.7%,中药组检测出U.U.阳性2只,检测率为16.7%,正常组均未检测出U.U.;对照组睾丸重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中药组与正常组睾丸重量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正常组睾丸曲细精管正常,生精细胞排列有序,管腔中常可见到精子,对照组光镜可见曲细精管变性,生精细胞减少,部分区域间质呈渗出、水肿,中药组仅见极少数曲细精管变性或生精细胞减少。结论:提示U.U.感染可干扰精子发生,因而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
作者:胡海翔;蔡庆;梁孟如;王吉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主任委员 孟庆云副主任委员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学术顾问 共30人(按姓氏笔画为序)邓铁涛 王永炎 王安民 王玉川 石学敏 任继学 沈自尹 陆广莘佘 靖 吴大真 张瑞祥 李振吉 李经纬 余瀛鳌 季钟朴 陈可冀周仲瑛 房书亭 姚乃礼 胡之璧 赵伟康 姜廷良 阎孝诚 唐由之高 德 侯 灿 董建华 程莘农 韩济生 路志正 裘沛然委 员 共82人(按省市自治区分配,按姓氏笔画为序)于友华(北京) 马 飞(陆军) 马 骥(辽宁) 马超英(江西) 孔令诩(北京)方肇勤(上海) 方 耀(香港) 王 力(北京) 王庆国(北京) 王承德(北京)王 琦(北京) 王 健(北京) 王 健(安徽) 刘保延(北京) 刘彤华(北京)刘艳骄(北京) 刘燕池(北京) 刘红星(青海) 刘 良(香港) 刘鲁明(浙江)白兆芝(山西) 齐 鸣(北京) 吕爱平(北京) 乔明琦(山东) 孙永章(北京)朱邦贤(上海) 张士卿(甘肃) 张莅峡(北京) 张瑞贤(北京) 张伯礼(天津)宋开源(四川) 宋剑南(北京) 沈绍功(北京) 沈汉澄(浙江) 李俊龙(北京)李树珍(北京) 李 锐(内蒙) 李德新(辽宁) 吴 萍(北京) 苏 礼(陕西)邱德文(贵州) 何绍奇(北京) 陈贵廷(北京) 陈瑞春(江西) 陈大舜(湖南)陆付耳(湖北) 陆寿康(北京) 项 平(江苏) 林昌全(上海) 林天冬(海南)林信宜(台湾) 杨牧祥(河北) 杨宝琴(北京) 孟庆云(北京) 周铭心(新疆)周超凡(北京) 肖诗鹰(北京) 金敬善(北京) 阎晓天(河南) 洪 净(北京)哈木拉提*吾甫尔(新疆) 胡海翔(空军) 胡庆和(宁夏) 赵玉庸(河北)高文柱(北京) 高荣林(北京) 梁菊生(北京) 烟建华(北京) 徐 琦(北京)涂瑶生(广东) 高金亮(天津) 黄龙祥(北京) 黄汉儒(广西) 曹洪欣(黑龙江)钱彦方(海军) 黄世林(辽宁) 隋殿军(长春) 程昭寰(北京) 赖世隆(广东)蔡光先(湖南) 潘桂娟(北京) 戴西湖(福建)特约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丹驰 王新波 冯军军 秦 秋 喻长远名誉主编 王永炎主 编 孟庆云副主编 吕爱平 许有玲 程昭寰 潘桂娟 刘艳骄社 长 吕爱平(兼)编辑部主任 刘艳骄(兼)编辑部副主任 于 峥读者服务部负责人 敖丽英广告发行部负责人 黄晓华办公室负责人 刘桂梅对外合作联络部 刘艳娇(兼)财务部负责人 陆建华编辑 孟庆云 刘艳骄 于 峥 鞠大宏 刘桂梅特约编辑 潘桂娟 刘 洋 秦 秋特约校对 秦 秋 施淑华美术编辑 敖丽英电子编辑 黄晓华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是有着几千年发展史及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医学学科,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但因受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及人们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框架的基本固定,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多年来未能有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寻找出发展中医的内在动力。 1 中医理论的形成源于临床 中医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疾病流行的程度、性质、发生的特性和人们认知疾病的能力,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记载着疾病的命名,如心病、肠胃病、疟病、蛊病等;殷商时代发明了用汤液药酒、金属刀针治疗疾病;周朝将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等;春秋时期,医和给晋侯治病,就用“六气致病说”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战国时期,完成了多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较为完整的中医著作,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进行论述,突出了“整体观念”的概念;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其后的中医各家学派的出现无不与当时的医疗实践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电磁流量计、同位素标记微球法、碱羟胺比色法、放免法、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探讨补肾化瘀法增智作用机理。结果:补肾化瘀法显著增加模型鼠脑血流量(CBF)、海马和皮质局部血流量(rCBF),提高海马和皮质乙酰胆碱(Ach)含量和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作用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0.05或P<0.01)。结论:增加脑CBF,调节脑组织神经递质、神经肽为补肾化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VaD)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杨养贤;王晋源;李锐;陈松盛;王敬卿;陈会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提出“关系理论”概念,认为中医学继承古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综合,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而西医学继承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分析,以认识事物实体为目的,造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别。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学说和治则治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关系理论基础上的。
作者:吴昌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和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机理。方法:扶正祛邪丹含药兔血清培养K562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53蛋白表达、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用造血干细胞培养法观察扶正祛邪丹对BALB/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红系造血祖细胞有促进作用。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影响,对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干细胞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扶正祛邪丹促进红系造血干细胞增殖,降低P53蛋白表达,可能为其主要疗效机理。
作者:王展翔;许勇钢;麻柔;杨经敏;刘锋;郑金福;廖军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常用中药的组合——“对药”和非“对药”间,在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构型、构象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方法:(1)按中药多分子体系的脂溶性差异,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脂、乙醇和水的溶出性成分集合,然后进行“对药”与非“对药”的对比分析;(2)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结果:分析225份样品,约1300个数据,9对“对药”中有6对分别显示: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峰的分布区域重叠较大;相同波峰数和相同波谷数较多;组合后吸收光谱曲线下面积增加趋势较大。结论:提示化学成分相近,分子结构或构型、构象相似是中药(植物药)组方配伍的原则之一。
作者:刘元发;傅风华;沈云修;孙丰润;张循格;孙迎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作者:翟双庆;王洪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扰乱神明,闭塞清窍,化火生风;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虚邪之名,首见于《内经》,而且论述甚多,概念明确。略后亦有论及,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但愈后则论及较少,概念似亦渐趋模糊,更缺乏较系统的专题研讨。笔者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虚邪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特以此为题,作如下探讨。
作者:边玉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关系。方法: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160例淡红、淡白、深红、青紫4类爪甲色泽者进行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并同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结果:4组甲色比较,爪甲红润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爪甲淡白组Tab/Tag明显升高,而[Tae-Tab]/Tag显著下降;爪甲深红组以1/2[Hb+Hd]/Tae和[Tae-Tab]/Tag显著升高为主;爪甲青紫组以TW/Tag、He/Hb显著增高,而1/2[Hb+Hd]/Tae明显下降为特征。甲床血管容积图的多项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相关关系密切。结论:甲床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爪甲色泽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肾与耳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作肾开窍于耳,而对于肾与耳的深层关系却论述不足。从专科角度而论,肾与耳窍的关系尚表现在肾主耳;肾为听觉之本;肾助耳司平衡;耳为肾之外候等方面。本文仅就肾与耳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望斧正。 1 肾主耳 肾主耳,是指耳以肾为主,肾有主宰耳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的作用。肾主耳是通过肾精、肾气对耳窍的温养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另一方面,肾气通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故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充足,精气灌耳,耳得肾之精气的温养,方能发育健全,听觉聪敏,位觉灵敏。犹如《证治准绳*杂病*耳》所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之精气不仅是耳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亦是肾主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肾与耳连系的根本所在。倘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或肾气不足,耳失温煦,或肾之阴阳偏胜偏衰,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或阳虚阴盛,寒水上泛等,均可致耳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听觉、位觉失灵而病矣。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又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由于肾精肾气温养耳窍,耳由肾所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亦曰:“耳者,肾之官也。”
作者:王永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1)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2)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为中医对“心有病,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丘瑞香;贺敬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用X-XOD体系在体外诱发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观察加入枸杞多糖(12.5μg/ml)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结果:X-XOD体系作用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加枸杞多糖后则接近正常。结论: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军;胡淑婷;张焱;任彬彬;马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经过对三首经方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显示,黄芩汤对伤寒杆菌等6种肠道菌株有中敏感度或低敏感度抑菌作用,白头翁汤对福氏痢疾杆菌等3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葛根芩连汤仅对鼠伤寒杆菌一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通过对三首经方组成配伍和剂量的比较性研究发现,黄芩与芍药配伍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芩与黄连。黄连与黄柏、白头翁、秦皮配伍的抑菌作用,每毫升药汁中黄芩的含量与方剂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孝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