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陈永辉;黄斌

关键词:益智丹, 小鼠, 记忆障碍模型, 单胺类神经递质
摘要:目的:探讨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记忆障碍模型,观察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益智丹对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DOPAC、NE、HVA、5-HT、5-HTAA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益智丹治疗C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疗效思路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性成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学的“精浊”、“白淫”等范畴。现代医学的诊断按Drach于1978年提出的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分类法,将其分为细菌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三类。它们的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及滴白)及疼痛(主要表现部位在会阴部、少腹、腰骶部)。现代医学认为CP至今仍然是难治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之证。本病虚证主要是肾虚、脾虚,实证主要是湿热瘀滞,而深入研究中医治疗CP辨治思路与方药选择,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通文;陈和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走进新世纪的中医学

    世纪之交,对于中医学何去何从,众说纷纭,争议峰起。许多有识之士又倡争鸣之风,希望在碰撞中闪现出美丽的火花,给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医学带来启迪。于是,笔者不揣才疏学浅,斗胆陈述一己管见,求证于诸方家。  1 对中医现状的几点思考  69 (总第页)翻开中医学的历史,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例比比皆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在晋代,甚至更早就开始用含碘药物治疗甲肿病;预防天花的种痘术更是开现代免疫学之先河……这些的确能够让杏林中人扬眉吐气的了。可后来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中医学前进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直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中医学的阵营日益减少,中医药的阵地日益萎缩,如此下去,中医学要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或许不再是危言耸听。时至今日,本该飞黄腾达的中医学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之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中医学自身的原因。仔细剖析一下,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者:李冬华;朱飞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病概念古今不同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作者:曹东义;贾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强临床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医是有着几千年发展史及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医学学科,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但因受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及人们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框架的基本固定,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多年来未能有大的突破。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寻找出发展中医的内在动力。  1 中医理论的形成源于临床  中医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伴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疾病流行的程度、性质、发生的特性和人们认知疾病的能力,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记载着疾病的命名,如心病、肠胃病、疟病、蛊病等;殷商时代发明了用汤液药酒、金属刀针治疗疾病;周朝将医学分为食医、疾医、疡医等;春秋时期,医和给晋侯治病,就用“六气致病说”解释各种疾病的成因;战国时期,完成了多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较为完整的中医著作,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进行论述,突出了“整体观念”的概念;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其后的中医各家学派的出现无不与当时的医疗实践和疾病种类密切相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及补肾中药右归饮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下丘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孔洞。2.右归饮能够逆转肾阳虚所致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右归饮对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具有逆转作用,说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李恩;李向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老年人总抗氧化能力与脾虚肾虚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全部研究对象共114例,均来源于驻军某部机关工作人员,年龄40岁以上,大84岁。其中中年组(40岁~59岁)64例,老年组(60岁以上)50例,男女之比为1∶1.1。研究对象既往无严重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病变或虽患过上述系统疾病,但目前病情平稳,同时近2月无发热、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氧化类药物。另设青壮年(24岁~39岁)对照组10例。中医脾虚、肾虚辨证方法参考有关标准[1、2]。  62 (总第页)2 观察指标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使用氧化还原显色法,D-木糖排泄试验使用间苯三酚法。观察对象在试验日当天早晨空腹抽血1ml,做总抗氧化能力(AOT)测定。次日晨6时起床后,按规定服D-木糖1g并于2h后留尿送检。以上按说明书操作,然后在德国产ECOM-F6124半自动生化仪上比色测定。

    作者:李镤;贺先奇;王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肾活血法中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MCF-7细胞株体内外的研究,揭示温肾活血法中药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药物血清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用FCM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体内实验观察药物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温肾活血中药血清在培养液中浓度为10%、20%和30%时,对MCF-7的体外生长抑制率达22.7%、33.1%和37.4%(P<0.05)。温肾活血法中药灌饲MCF-7荷瘤裸小鼠后,在剂量为8g/kg、4g/kg、2g/kg时抑瘤率分别为47.5%、44.2%、51.0%。结论:温肾活血法中药可以抑制乳腺癌,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刘胜;吴雪卿;陆德铭;唐汉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法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电磁流量计、同位素标记微球法、碱羟胺比色法、放免法、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大鼠模型,探讨补肾化瘀法增智作用机理。结果:补肾化瘀法显著增加模型鼠脑血流量(CBF)、海马和皮质局部血流量(rCBF),提高海马和皮质乙酰胆碱(Ach)含量和神经肽精氨酸加压素(AVP)、生长抑素(SS)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作用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0.05或P<0.01)。结论:增加脑CBF,调节脑组织神经递质、神经肽为补肾化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VaD)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杨养贤;王晋源;李锐;陈松盛;王敬卿;陈会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60例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关系。方法: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160例淡红、淡白、深红、青紫4类爪甲色泽者进行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并同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结果:4组甲色比较,爪甲红润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爪甲淡白组Tab/Tag明显升高,而[Tae-Tab]/Tag显著下降;爪甲深红组以1/2[Hb+Hd]/Tae和[Tae-Tab]/Tag显著升高为主;爪甲青紫组以TW/Tag、He/Hb显著增高,而1/2[Hb+Hd]/Tae明显下降为特征。甲床血管容积图的多项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相关关系密切。结论:甲床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爪甲色泽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阴虚”、“阳虚”模型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目的:从体温昼夜节律参数的特征性改变角度揭示“阴虚”、“阳虚”状态的时间病理学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氢考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和氢考Ⅱ型(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昼夜监测动物肛温,并用单个余弦法程序对体温数据进行昼夜节律性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波动,峰相位平均为351.13度(约在23.4时);“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但峰相位为32.23度(约在2.2时),发生明显迟后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为307.50度(即20.5时),发生明显超前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明显降低。结论:“阴虚”、“阳虚”大鼠体温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动模式,“阴虚”、“阳虚”状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作者:刘旭光;宋开源;刘雨星;余曙光;魏焦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1)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2)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为中医对“心有病,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丘瑞香;贺敬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对肠道菌株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经过对三首经方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显示,黄芩汤对伤寒杆菌等6种肠道菌株有中敏感度或低敏感度抑菌作用,白头翁汤对福氏痢疾杆菌等3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葛根芩连汤仅对鼠伤寒杆菌一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通过对三首经方组成配伍和剂量的比较性研究发现,黄芩与芍药配伍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芩与黄连。黄连与黄柏、白头翁、秦皮配伍的抑菌作用,每毫升药汁中黄芩的含量与方剂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孝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对照观察了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结果:通心络胶囊在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P<0.01)。其运动持续时间、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运动耐力增加(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

    作者:王杰超;孙喜元;李海滨;吕晓红;刘翠绵;刘翠青;张刚;霍猛;王文娟;王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葛根素分步静点,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7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作者:尹翠梅;郭俊杰;刘亚丽;吕蕾;徐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的超微结构影响

    目的:用X-XOD体系在体外诱发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观察加入枸杞多糖(12.5μg/ml)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结果:X-XOD体系作用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加枸杞多糖后则接近正常。结论: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军;胡淑婷;张焱;任彬彬;马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从医学影像学角度研究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的相关性,旨在将中医脑病的研究和颅脑的解剖、生理病理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医病、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收集11例小脑梗塞、出血患者实时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和CT分析与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眩晕密切相关,与中医中风病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从属于中医症眩晕范畴,这对目前认为小脑出血从属于中医中脏腑范畴结论[2]给予否定。

    作者:王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试论中医学“脑主神明”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作者:翟双庆;王洪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刺研究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对若干年针刺实验文献中电针的应用状况加以荟萃分析,探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统计计算。结果:发现各文献在研究针效机理时采用的电针参数不一,大部分文献未完整标明所采纳的各种电针参数。结论: 所分析的文献中电针参数不统一,故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和引证,这是使得针刺研究较难以深入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晓卿;陈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与耳关系探析

    肾与耳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作肾开窍于耳,而对于肾与耳的深层关系却论述不足。从专科角度而论,肾与耳窍的关系尚表现在肾主耳;肾为听觉之本;肾助耳司平衡;耳为肾之外候等方面。本文仅就肾与耳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望斧正。  1 肾主耳  肾主耳,是指耳以肾为主,肾有主宰耳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的作用。肾主耳是通过肾精、肾气对耳窍的温养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另一方面,肾气通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故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充足,精气灌耳,耳得肾之精气的温养,方能发育健全,听觉聪敏,位觉灵敏。犹如《证治准绳*杂病*耳》所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之精气不仅是耳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亦是肾主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肾与耳连系的根本所在。倘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或肾气不足,耳失温煦,或肾之阴阳偏胜偏衰,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或阳虚阴盛,寒水上泛等,均可致耳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听觉、位觉失灵而病矣。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又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由于肾精肾气温养耳窍,耳由肾所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亦曰:“耳者,肾之官也。”

    作者:王永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记忆障碍模型,观察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益智丹对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DOPAC、NE、HVA、5-HT、5-HTAA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益智丹治疗C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作者:陈永辉;黄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