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研究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黄晓卿;陈凌

关键词:针刺, 电针, 电针参数, 针效机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若干年针刺实验文献中电针的应用状况加以荟萃分析,探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统计计算。结果:发现各文献在研究针效机理时采用的电针参数不一,大部分文献未完整标明所采纳的各种电针参数。结论: 所分析的文献中电针参数不统一,故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和引证,这是使得针刺研究较难以深入的原因之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脑组织缺氧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TF)对脑组织缺氧的保护作用。方法:小鼠脑缺氧模型采用断头制备。过氧化脂质(LPO)采用改良TBA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结果:黄芩茎叶总黄酮200、400、800mg*kg-1显著延长小鼠断头后喘息持续时间,降低脑组织LPO含量,提高GSH-PX活力,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脑组织缺氧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膜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和提高GSH-PX活力有关。

    作者:李素婷;王海林;杨鹤梅;王宝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刺研究中电针应用状况的文献分析和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对若干年针刺实验文献中电针的应用状况加以荟萃分析,探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统计计算。结果:发现各文献在研究针效机理时采用的电针参数不一,大部分文献未完整标明所采纳的各种电针参数。结论: 所分析的文献中电针参数不统一,故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和引证,这是使得针刺研究较难以深入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晓卿;陈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对照观察了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结果:通心络胶囊在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P<0.01)。其运动持续时间、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运动耐力增加(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

    作者:王杰超;孙喜元;李海滨;吕晓红;刘翠绵;刘翠青;张刚;霍猛;王文娟;王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肾活血法中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体内外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MCF-7细胞株体内外的研究,揭示温肾活血法中药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用MTT法测定药物血清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用FCM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体内实验观察药物对体内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温肾活血中药血清在培养液中浓度为10%、20%和30%时,对MCF-7的体外生长抑制率达22.7%、33.1%和37.4%(P<0.05)。温肾活血法中药灌饲MCF-7荷瘤裸小鼠后,在剂量为8g/kg、4g/kg、2g/kg时抑瘤率分别为47.5%、44.2%、51.0%。结论:温肾活血法中药可以抑制乳腺癌,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刘胜;吴雪卿;陆德铭;唐汉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的超微结构影响

    目的:用X-XOD体系在体外诱发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观察加入枸杞多糖(12.5μg/ml)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结果:X-XOD体系作用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加枸杞多糖后则接近正常。结论: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军;胡淑婷;张焱;任彬彬;马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走进新世纪的中医学

    世纪之交,对于中医学何去何从,众说纷纭,争议峰起。许多有识之士又倡争鸣之风,希望在碰撞中闪现出美丽的火花,给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医学带来启迪。于是,笔者不揣才疏学浅,斗胆陈述一己管见,求证于诸方家。  1 对中医现状的几点思考  69 (总第页)翻开中医学的历史,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例比比皆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在晋代,甚至更早就开始用含碘药物治疗甲肿病;预防天花的种痘术更是开现代免疫学之先河……这些的确能够让杏林中人扬眉吐气的了。可后来结果却有点出人意料。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中医学前进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直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中医学的阵营日益减少,中医药的阵地日益萎缩,如此下去,中医学要走进历史的博物馆或许不再是危言耸听。时至今日,本该飞黄腾达的中医学怎么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之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中医学自身的原因。仔细剖析一下,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作者:李冬华;朱飞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寻春须是先春早——世纪之初与读者作者共勉

    千禧年之后,即将步入21世纪。回眸20世纪的中医学,莫变于此时,亦莫盛于此时。20世纪之初,在西学东渐、科玄论战和反对国粹的大气候下,曾刮起废(中)医风潮,广大中医及学子们起亟抗争,驳怒之愤久久难消。一个世纪的历程,医运与国运一脉相连,有前50年之困顿,更有后50年之振兴。  面直新世纪,我们不仅要对20世纪中医学全面总结,甚至应该对其奠立以来的全部发展史深入研究,但在当前至真要的是,设定中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选择前进道路。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作者:贾风新;李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以古币换算度量衡制度有失精确

    由于朝代更迭,度量衡制度变化不一,古今制度换算在中药剂量的研究、应用上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古币的重量、尺寸往往以法令规定,向来换算古今剂量常依古币衡量作标准。陶弘景开始用五铢钱。“凡药有云……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字,亦令不落为度。”[1]宋人陈言始用开元钱。“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宋广秤,以开元钱十个为两今(宋)之三两。……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只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汉方……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2]。近人吴承洛引《古今图书集成》“唐开元钱重二铢四累,今一钱之重。”又引吴大:用所藏唐开元钱中轮廓完好者,平列十个作为开元钱尺。测量得开元钱十个的长合24.69厘米。按开元钱径八分,推算出唐代的尺等于30.8625厘米。又唐开元钱十枚共重湘平一两零四分,就是唐代一两等于37.301克重[3]。陈存仁引章太炎先生稿则五铢钱与开元通宝(依文字次序,亦读作:开通元宝)同用:“据《志》货泉重五铢,今平得货泉十枚重六钱三分五厘。则一铢当今一分二厘七毫。二十四铢为成两,当今三钱另四厘八毫也。若汉五铢钱以今称平之,一枚适重八分,十三枚则重一两另四分。以唐开通元宝十枚互平,略相当。(沈冠云云:“开通元宝十枚重一两另三分。”比今之所平者正同。然则今之一钱,不逮开通元宝一枚也。)是一铢当今一分六厘,二十四铢当今三钱八分四厘也。[4]”

    作者:高晓山;花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对肠道菌株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经过对三首经方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显示,黄芩汤对伤寒杆菌等6种肠道菌株有中敏感度或低敏感度抑菌作用,白头翁汤对福氏痢疾杆菌等3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葛根芩连汤仅对鼠伤寒杆菌一种肠道菌株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通过对三首经方组成配伍和剂量的比较性研究发现,黄芩与芍药配伍的抑菌作用优于黄芩与黄连。黄连与黄柏、白头翁、秦皮配伍的抑菌作用,每毫升药汁中黄芩的含量与方剂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孝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相关性探讨

    从医学影像学角度研究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症的相关性,旨在将中医脑病的研究和颅脑的解剖、生理病理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医病、证、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收集11例小脑梗塞、出血患者实时进行中医辨证诊断和CT分析与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脑梗塞、出血与中医病证眩晕密切相关,与中医中风病有一定的联系,并出现头痛、呕吐症状,从属于中医症眩晕范畴,这对目前认为小脑出血从属于中医中脏腑范畴结论[2]给予否定。

    作者:王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五六版《温病学》教材对比研究及评估

    六版《温病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其在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本文试从教材的框架结构、编排体例、内容形式和概念表述等不同层面对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评估。

    作者:刘兰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及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和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机理。方法:扶正祛邪丹含药兔血清培养K562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53蛋白表达、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用造血干细胞培养法观察扶正祛邪丹对BALB/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红系造血祖细胞有促进作用。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影响,对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干细胞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扶正祛邪丹促进红系造血干细胞增殖,降低P53蛋白表达,可能为其主要疗效机理。

    作者:王展翔;许勇钢;麻柔;杨经敏;刘锋;郑金福;廖军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葛根素分步静点,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7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作者:尹翠梅;郭俊杰;刘亚丽;吕蕾;徐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病概念古今不同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作者:曹东义;贾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扰乱神明,闭塞清窍,化火生风;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60例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关系。方法: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160例淡红、淡白、深红、青紫4类爪甲色泽者进行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并同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结果:4组甲色比较,爪甲红润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爪甲淡白组Tab/Tag明显升高,而[Tae-Tab]/Tag显著下降;爪甲深红组以1/2[Hb+Hd]/Tae和[Tae-Tab]/Tag显著升高为主;爪甲青紫组以TW/Tag、He/Hb显著增高,而1/2[Hb+Hd]/Tae明显下降为特征。甲床血管容积图的多项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相关关系密切。结论:甲床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爪甲色泽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及补肾中药右归饮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下丘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孔洞。2.右归饮能够逆转肾阳虚所致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右归饮对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具有逆转作用,说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李恩;李向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对“对药”和非“对药”间多分子体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目的:探讨常用中药的组合——“对药”和非“对药”间,在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构型、构象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方法:(1)按中药多分子体系的脂溶性差异,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脂、乙醇和水的溶出性成分集合,然后进行“对药”与非“对药”的对比分析;(2)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结果:分析225份样品,约1300个数据,9对“对药”中有6对分别显示: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峰的分布区域重叠较大;相同波峰数和相同波谷数较多;组合后吸收光谱曲线下面积增加趋势较大。结论:提示化学成分相近,分子结构或构型、构象相似是中药(植物药)组方配伍的原则之一。

    作者:刘元发;傅风华;沈云修;孙丰润;张循格;孙迎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与耳关系探析

    肾与耳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作肾开窍于耳,而对于肾与耳的深层关系却论述不足。从专科角度而论,肾与耳窍的关系尚表现在肾主耳;肾为听觉之本;肾助耳司平衡;耳为肾之外候等方面。本文仅就肾与耳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望斧正。  1 肾主耳  肾主耳,是指耳以肾为主,肾有主宰耳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的作用。肾主耳是通过肾精、肾气对耳窍的温养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另一方面,肾气通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故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充足,精气灌耳,耳得肾之精气的温养,方能发育健全,听觉聪敏,位觉灵敏。犹如《证治准绳*杂病*耳》所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之精气不仅是耳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亦是肾主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肾与耳连系的根本所在。倘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或肾气不足,耳失温煦,或肾之阴阳偏胜偏衰,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或阳虚阴盛,寒水上泛等,均可致耳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听觉、位觉失灵而病矣。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又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由于肾精肾气温养耳窍,耳由肾所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亦曰:“耳者,肾之官也。”

    作者:王永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