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老年人总抗氧化能力与脾虚肾虚的临床研究

李镤;贺先奇;王兰香

关键词:衰老, 总抗氧化能力, D-木糖排泄试验, 脾虚, 肾虚
摘要:1 研究对象  全部研究对象共114例,均来源于驻军某部机关工作人员,年龄40岁以上,大84岁。其中中年组(40岁~59岁)64例,老年组(60岁以上)50例,男女之比为1∶1.1。研究对象既往无严重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病变或虽患过上述系统疾病,但目前病情平稳,同时近2月无发热、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氧化类药物。另设青壮年(24岁~39岁)对照组10例。中医脾虚、肾虚辨证方法参考有关标准[1、2]。  62 (总第页)2 观察指标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使用氧化还原显色法,D-木糖排泄试验使用间苯三酚法。观察对象在试验日当天早晨空腹抽血1ml,做总抗氧化能力(AOT)测定。次日晨6时起床后,按规定服D-木糖1g并于2h后留尿送检。以上按说明书操作,然后在德国产ECOM-F6124半自动生化仪上比色测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9对“对药”和非“对药”间多分子体系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目的:探讨常用中药的组合——“对药”和非“对药”间,在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构型、构象方面的相似性差异。方法:(1)按中药多分子体系的脂溶性差异,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脂、乙醇和水的溶出性成分集合,然后进行“对药”与非“对药”的对比分析;(2)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光谱曲线。结果:分析225份样品,约1300个数据,9对“对药”中有6对分别显示: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峰的分布区域重叠较大;相同波峰数和相同波谷数较多;组合后吸收光谱曲线下面积增加趋势较大。结论:提示化学成分相近,分子结构或构型、构象相似是中药(植物药)组方配伍的原则之一。

    作者:刘元发;傅风华;沈云修;孙丰润;张循格;孙迎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1)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2)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为中医对“心有病,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丘瑞香;贺敬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归饮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阳虚证的本质及补肾中药右归饮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大剂量醋酸可的松造成大鼠肾阳虚模型,取其下丘脑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出现孔洞。2.右归饮能够逆转肾阳虚所致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肾阳虚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右归饮对这种超微结构的改变和损伤具有逆转作用,说明肾阳虚证与下丘脑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李恩;李向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

    消化性溃疡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易导致胃、肝、脾功能失调。在溃疡病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从而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

    作者:贾风新;李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及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和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机理。方法:扶正祛邪丹含药兔血清培养K562细胞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53蛋白表达、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用造血干细胞培养法观察扶正祛邪丹对BALB/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扶正祛邪丹对K562细胞株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红系造血祖细胞有促进作用。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增殖周期无明显影响,对小鼠骨髓粒系造血干细胞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扶正祛邪丹促进红系造血干细胞增殖,降低P53蛋白表达,可能为其主要疗效机理。

    作者:王展翔;许勇钢;麻柔;杨经敏;刘锋;郑金福;廖军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帝内经》发病观及特点探要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作者:罗家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制作记忆障碍模型,观察益智丹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对小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益智丹对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DOPAC、NE、HVA、5-HT、5-HTAA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益智丹治疗C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提高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作者:陈永辉;黄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60例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爪甲色诊与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关系。方法:应用“BC-4型”定量式光电血管容积仪对160例淡红、淡白、深红、青紫4类爪甲色泽者进行甲床光电血管容积图检测,并同步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结果:4组甲色比较,爪甲红润组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爪甲淡白组Tab/Tag明显升高,而[Tae-Tab]/Tag显著下降;爪甲深红组以1/2[Hb+Hd]/Tae和[Tae-Tab]/Tag显著升高为主;爪甲青紫组以TW/Tag、He/Hb显著增高,而1/2[Hb+Hd]/Tae明显下降为特征。甲床血管容积图的多项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相关关系密切。结论:甲床血管容积图参数为各类爪甲色泽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

    作者: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程韵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提高慢性前列腺炎中医疗效思路

    慢性前列腺炎(CP)是男性成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学的“精浊”、“白淫”等范畴。现代医学的诊断按Drach于1978年提出的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分类法,将其分为细菌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痛三类。它们的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及滴白)及疼痛(主要表现部位在会阴部、少腹、腰骶部)。现代医学认为CP至今仍然是难治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虚实夹杂之证。本病虚证主要是肾虚、脾虚,实证主要是湿热瘀滞,而深入研究中医治疗CP辨治思路与方药选择,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通文;陈和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虚雄性大鼠红细胞膜组分及跨膜信息传递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肾虚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跨膜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补肾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手术去势切除性腺造成雄性大鼠肾虚动物模型,施加补肾中药,以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2+-Mg2+ATP酶、Mg2+ATP酶活性变化和膜磷脂组分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肾虚模型对照组红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Ca2+-Mg2+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膜磷脂组分PC、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P<0.01),PS明显降低(P<0.05),而SM明显增高(P<0.01)。补肾中药可使肾虚雄性大鼠的PKC、Ca2+-Mg2+ATP酶活性明显提高(P<0.01);明显降低SM含量,明显增高PC、PI、PS含量(P均<0.01)。结论:肾虚雄性大鼠具有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及跨膜信息传递。补肾中药具有增强细胞膜的某些酶活性,纠正部分膜磷脂(如SM、PC、PI等)组成成分的作用,使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跨膜信息传递趋于正常,对肾虚相关疾病具有防治作用。

    作者:郑洪新;崔家鹏;刘景峰;林庶茹;夏淑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阴虚”、“阳虚”模型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目的:从体温昼夜节律参数的特征性改变角度揭示“阴虚”、“阳虚”状态的时间病理学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氢考Ⅰ型(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和氢考Ⅱ型(肾上腺皮质机能抑制)方法塑造大鼠“阴虚”、“阳虚”病理模型,昼夜监测动物肛温,并用单个余弦法程序对体温数据进行昼夜节律性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波动,峰相位平均为351.13度(约在23.4时);“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但峰相位为32.23度(约在2.2时),发生明显迟后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为307.50度(即20.5时),发生明显超前性转移,节律中值、振幅明显降低。结论:“阴虚”、“阳虚”大鼠体温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动模式,“阴虚”、“阳虚”状态具有不同的时间病理学基础。

    作者:刘旭光;宋开源;刘雨星;余曙光;魏焦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对照观察了通心络胶囊和硝酸异山梨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疗效。结果:通心络胶囊在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P<0.01)。其运动持续时间、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运动耐力增加(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更适合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长期服用。

    作者:王杰超;孙喜元;李海滨;吕晓红;刘翠绵;刘翠青;张刚;霍猛;王文娟;王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1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葛根素分步静点,并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7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黄芪并葛根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Ⅱ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作者:尹翠梅;郭俊杰;刘亚丽;吕蕾;徐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病概念古今不同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作者:曹东义;贾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的超微结构影响

    目的:用X-XOD体系在体外诱发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自由基损伤,观察加入枸杞多糖(12.5μg/ml)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结果:X-XOD体系作用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破坏,加枸杞多糖后则接近正常。结论:枸杞多糖对培养心肌细胞自由基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军;胡淑婷;张焱;任彬彬;马金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火热病邪在脑病发病中的致病作用及证治

    火热病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别,其为病既可迳犯于脑,扰乱神明,闭塞清窍,化火生风;又可灼液伤津、生痰致瘀、壅滞气机,引起继发性病理变化。二者皆是热性致脑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因此,清热泻火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与耳关系探析

    肾与耳的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作肾开窍于耳,而对于肾与耳的深层关系却论述不足。从专科角度而论,肾与耳窍的关系尚表现在肾主耳;肾为听觉之本;肾助耳司平衡;耳为肾之外候等方面。本文仅就肾与耳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望斧正。  1 肾主耳  肾主耳,是指耳以肾为主,肾有主宰耳的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的作用。肾主耳是通过肾精、肾气对耳窍的温养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另一方面,肾气通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故肾精、肾气充盛,髓海充足,精气灌耳,耳得肾之精气的温养,方能发育健全,听觉聪敏,位觉灵敏。犹如《证治准绳*杂病*耳》所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肾之精气不仅是耳生长发育,产生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亦是肾主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肾与耳连系的根本所在。倘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耳失濡养,或肾气不足,耳失温煦,或肾之阴阳偏胜偏衰,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或阳虚阴盛,寒水上泛等,均可致耳的先天发育异常,以及听觉、位觉失灵而病矣。正如《济生方*耳门》所曰:“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又曰:“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由于肾精肾气温养耳窍,耳由肾所主,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五阅五使》亦曰:“耳者,肾之官也。”

    作者:王永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老年人总抗氧化能力与脾虚肾虚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全部研究对象共114例,均来源于驻军某部机关工作人员,年龄40岁以上,大84岁。其中中年组(40岁~59岁)64例,老年组(60岁以上)50例,男女之比为1∶1.1。研究对象既往无严重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病变或虽患过上述系统疾病,但目前病情平稳,同时近2月无发热、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近1个月内未用过抗氧化类药物。另设青壮年(24岁~39岁)对照组10例。中医脾虚、肾虚辨证方法参考有关标准[1、2]。  62 (总第页)2 观察指标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使用氧化还原显色法,D-木糖排泄试验使用间苯三酚法。观察对象在试验日当天早晨空腹抽血1ml,做总抗氧化能力(AOT)测定。次日晨6时起床后,按规定服D-木糖1g并于2h后留尿送检。以上按说明书操作,然后在德国产ECOM-F6124半自动生化仪上比色测定。

    作者:李镤;贺先奇;王兰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对解脲支原体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对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感染大鼠睾丸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膀胱内接种U.U.(105ccu/ml),大鼠的睾丸组织中培养出U.U.,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出U.U.,并用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果:对照组检测出U.U.阳性8只,检测率为66.7%,中药组检测出U.U.阳性2只,检测率为16.7%,正常组均未检测出U.U.;对照组睾丸重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中药组与正常组睾丸重量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正常组睾丸曲细精管正常,生精细胞排列有序,管腔中常可见到精子,对照组光镜可见曲细精管变性,生精细胞减少,部分区域间质呈渗出、水肿,中药组仅见极少数曲细精管变性或生精细胞减少。结论:提示U.U.感染可干扰精子发生,因而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因素之一。

    作者:胡海翔;蔡庆;梁孟如;王吉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试论中医学“脑主神明”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作者:翟双庆;王洪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