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沙门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吴静怡;董路宁;任立松;王黎

关键词:沙门菌, 快速, 检测
摘要:沙门菌(Salmonella)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可致多种感染,轻者为自愈性胃肠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伤寒,全球每年约有1600万感染病例,其中60万例死亡[1].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明月镇2002~2006年幼儿园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安图县明月镇各幼儿园的卫生状况,有目的的进行管理及改善.方法: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及<消毒管理办法>对幼儿园内餐具、用具进行采样、检验、评价.结果:2002~2006年间安图县明月镇幼儿园的消毒平均合格率为65.54%,公办幼儿园比个体的卫生条件要好.结论:应加大力度增加幼儿园的卫生设施,为学龄前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确保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作者:董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杭州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杭州市工业企业生产性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方法:对市属494家工业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调查测定.结果:生产场所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类、粉尘类和物理因素,三类有害因素监测点合格率分别为95.30%、80.66%和68.76%.结论:生产性有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治理上要全面考虑,要抓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

    作者:陈建春;廖云华;张磊;张旭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在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同源性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探讨绍兴地区散发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株间的同源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RAPD分型,使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聚类分析,相似系数在0.70时,55株甲副可以分为6个类群,其中多的一群内聚集的菌株数达40株;相似系数在0.90时,可以分为17个群,多的一群内聚集的菌株数达13株;相似系数在1.00时,可以得到10个组群,每组内菌株之间的同源性高.结论:利用RAPD技术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对于确定不同来源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间的同源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桂芹;陈菁;王宗欣;俞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保健食品中有机硒和无机硒的分析探讨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保健食品中有机硒和无机硒含量的方法.方法: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体系将样品中的有机硒氧化成无机硒后测定总硒含鼍,同时用酸提取样品中的无机硒,再通过差减法获得有机硒的含量.结果:经回收实验和实际样品检测,方法的回收率为95.0%~105.6%,RSD为2.5%~4.9%.结论:该方法线性范围宽,相关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卢岚;鲁兵;王春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血清HBV-DNA存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6月590例经检测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的血清HBV-DNA检查资料.结果:590例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中,血清标本HBV-DNA阳性率4.9%(29/590);以HBeAb、HBcAb阳性模式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高,达20.3%,HBV全阴性的出国劳务人员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2.5%.结论:HBsAg阴性人群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血液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HBV-DNA检测对减少漏诊,正确评价HBV感染尤为重要.

    作者:陈峰;吴尔翔;何学明;邵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猪苓复合多糖含量测定的条件实验

    目的:建立猪苓复合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猪苓复合多糖中多糖的含量,并对其佳反应条件进行了实验.结果:该方法显示葡萄糖在0.0080~0.064 g/L范围内,葡萄糖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回收率为98.01%,相对标准偏差(RSD)值为2.17%.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猪苓复合多糖的含量测定.

    作者:乔丽华;贾小燕;刘萍;阎素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锦州市2007年~2009年季节性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季节性流感监测,对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发现变异病毒和新型毒株,预测流感流行趋势.方法:采用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检测,采用MDCK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结果:从锦州市2007年~2009年季节性流感监测结果来看,2007年和2008年流感毒株分离率较低,分别为6%和8.2%,而2009年流感毒株分离率相对较高,为11.36%.结论:锦州市2007年和2008年的流感流行主要在秋冬季节,主要以甲型H3和BY型为主;2009年全年均有流感毒株出现,主要以甲型为主,并在季节性流感监测中检测出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新型毒株甲型H1N1型.

    作者:郭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癌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分析肝内胆管癌和健康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变化,建立能鉴别肝内胆管癌和健康者血清标志物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33例肝内胆管癌和31例健康者的血清,用SELDI-TOF-MS及配套H50(疏水芯片)蛋白质芯片检测蛋白指纹的表达.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区分肝内胆管癌和健康者的蛋白质指纹图谱表达模型.结果:在分子量2000~20000范围内,共检测到127个有差异的蛋白峰,其中10个差异有显著性(P<0.01),建立了由2个差异蛋白组成的肝内胆管癌诊断模型,其诊断灵敏度为96.9%(32/33),特异性为96.7(30/31).结论:用SELDI-TOF-MS技术初步建立的区分肝内胆管癌和健康者的蛋白指纹表达模型可以区分肝内胆管癌和健康者,可能为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俞颖;谭潘丽;钱丽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武汉市2009年度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目前武汉市市售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情况.方法:分别在上半年的6月份和下半年的10月份各采样75件,依据GB/T 20361-200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孔雀石绿.结果:上半年的孔雀石绿检出率为8.0%,下半年的孔雀石绿没有检出.结论:孔雀石绿的残留情况可能与季节有关.

    作者:肖永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卫生化学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卫生监测检测是各级疾控中心的工作职责,其检测数据在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检测数据的质量倍受各方面关注.卫生化学分析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管理构成分析质量控制体系[1,2].

    作者:毕可琪;周世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一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2009年7月16日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黄姑街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35人就餐,15人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证实本次食物中毒由蜡样芽胞杆菌感染所引起.

    作者:包伟华;兰中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生物样品中吗啡GC和GC/MS测定方法

    目的:优化生物样品中吗啡的衍生化条件及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条件.方法:吗啡中毒犬血液和肝脏酸水解后,三氯甲烷-异丙醇(9:1)萃取,丙酸酐-吡啶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分析、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吗啡.结果:吗啡与丙酸酐-吡啶以1:3:2比例、在微波80火力3 min能够完全衍生.心血和肝脏中吗啡气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相关系数、回收率、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0.0796X+0.0821、0.2~120 μg/ml、0.9976、92.6%±0.55%、0.02 μg/ml(S/N>3)和Y=0.0457X+0.0656、0.2~120 μg/ml、0.9955、90.07%±0.67%、0.02 μg/ml(S/N>3).结论:建立的生物样品中吗啡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可用于吸毒者中毒的临床快速检验和吸毒者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董镧;尉志文;贠克明;王玉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快速现场筛选农药中毒残留物的生物分析技术

    农药是用来保护农作物及其产品,使之免受或少受病虫危害的农业投入品,在保证农作物高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大量地使用农药也给人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已成为环境和食品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作者:卫海燕;邵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麻痹性贝类毒素细胞检测法的建立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的N-2a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并确定可能的检测限值.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毒素标准品结合藜芦定和乌本苷共同作用对数生长期的N-2a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确立细胞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及比较各毒素作用大小,并同步利用小鼠生物法进行验证,通过精确记录小鼠死亡时间,比较各毒素的毒作用大小.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能明显降低藜芦定和乌本苷的细胞毒性,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通过比较得出毒素各成分毒性大小为:neoSTX>STX>dcSTX>GTX1,4>GTX2,3>dcGTX2,3;小鼠生物法的毒作用平均死亡时间为:neoSTX组(6.5 min),GTX1,4组(8.0 min),STX组(9.0 min),dcSTX组(15 min);GTX2,3组和deGTX2,3组未见动物死亡.结论:细胞检测与小鼠生物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细胞检测法可行,且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低检出限值可达到10-9 mol/L剂量水平,其中浓度在10-6~10-8 mol/L间具有较好的线性.

    作者:黄海燕;付英斌;赵昆山;袁建辉;周丽;刘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酸奶中纳他霉素的含量

    目的: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建立酸奶中纳他霉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方法:酸奶样品用乙醇超声波振荡提取,离心后,上清液待测.采用LC-MS/MS测定,色谱柱为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电离,质谱多反应选择离子检测(MRM),检测离子对为m/z 666→504和m/z 666→486,其中m/z 666→504为定量离子对,外标法定量.结果:纳他霉素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4,不同水平的回收率为93.4%~101.7%,检出限为10 μg/kg.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

    作者:李媛媛;王伟;关树文;李刚;董巧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伏马菌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伏马菌素(fumonisin,FB)是一组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1988年Gelderblom等首次从串珠镰刀菌培养物中分离出伏马菌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伏马菌素有FA1、FA2、FB1、FB2、FB3、FB4、FC1、FC2、FC3、FC4、FP1共11种,其中FB1、FB2和FB,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也是污染玉米及其制品的主要成分,而被伏马菌素污染的食品中FB1大约占70%.

    作者:权伍英;谷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环境胁迫因子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属于条件致病菌.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

    作者:罗中捷;周卓晟;郝春慧;刘红艳;黄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指甲中的砷

    砷中毒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和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该病影响因素复杂、毒作用机制不明、无早期敏感特异的诊断和监测指标以及理想的治疗药物等,使其危害难以得到彻底控制.

    作者:陈兴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Leifson细菌鞭毛染色法的改良

    目的:探索对Leifson细菌鞭毛染色方法的改进.方法:对染液、菌液、涂片、固定、染色、冲洗等操作进行改进.结果:菌体呈深红色,鞭毛呈浅红色,镜检涂片视野背景清晰,染色效果好.结论:改进方法简便、操作性好、实用性强.

    作者:万滋衡;梁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双流县面制食品中铝污染的情况调查

    目的:全面了解双流县面制食品中铝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双流县面制食品中铝按改进的铬天青S比色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再依据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面制食品中铝≤100 mg/kg进行判定.结果:抽检的32份面制食品样铝的合格率为68.8%,其中油条的合格率仅为25.0%,白馒头为63.6%,且油条的高检出含量达到991.7 mg/kg,超出标准近10倍.结论:本县面制食品中铝含量超标情况严重,为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

    作者:杨红兵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