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活饮用水中游离余氯测定方法的改进

张家树;张大芬

关键词:游离余氯,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比色法
摘要: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以防通过饮用水传播疾病.目前由于含氯消毒剂经济、可靠、使用方便,所以目前国内使用含氯消毒剂是主流消毒方法.但氯能与水中有机物质反应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如三氯甲烷、氯乙酸等副产物.因而游离余氯的测定是水质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其现场的测定方法为3,3′,5,5′-四甲基联苯胺比色法,但此法对于pH>7的水样现场操作中较麻烦.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改变显色剂中的盐酸浓度,在现场使用方便,结果可靠.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富阳市农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富阳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与杭州相邻.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雨水充足,常年降雨量150 ml,大部分集中在4~9月份,自然灾害频繁,洪水连年不休[1].富阳市农村食用新鲜海产品的人群不断扩增,此菌引发的卫生问题也显得更为重要.根据这一情况于1997~2006年对农村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污染现状、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季节性分布、菌型动态、食物中毒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建荣;何连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效果不佳的原因探讨

    高压蒸汽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常用的灭菌方式,定期监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是微生物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培养皿洗涤晾干后先用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在烘箱中烘干,冷却后即可用于微生物实验.这个过程高压蒸汽灭菌是确保检测质量的关键,而烘烤也可起到辅助灭菌的作用.

    作者:刘胜国;余裕娟;罗艺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环境水样中表面活性剂的光度分析进展

    表面活性剂由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是能够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通常将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和非离子型四种.

    作者:虞精明;谢勤美;吴爱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荞麦不同组成部分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分析

    目的:测定荞麦不同组成部分茎、叶、花中金属元素(铜、铁、锌、钙、锶、硒、锰、铅、砷、汞、镉)的含量.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结果:荞麦茎中铜、铁、锌、锶、硒、锰、砷、镉均高于叶和花;荞麦叶中钙、铅、汞明显高于茎和花.结论:荞麦茎、叶、花中铅含量较高均超过国家标准;砷、镉、汞无超标现象.

    作者:刘清;王敏群;孙丽枫;王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一种聚维酮碘消毒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目的:为了解某含聚维酮碘消毒液反复使用对哺乳动物的毒性,采用动物试验法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分别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LD50)、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多次完整皮肤刺激、眼刺激试验、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微核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该聚维酮碘消毒液对NIH小鼠和SD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5 000 mg/kg·BW,属实际无毒级;对新西兰家兔的多次完整皮肤刺激、一次破损皮肤刺激、眼刺激均属无刺激性;多次阴道粘膜刺激平均积分为2.0,属于极轻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未发现该受试样品对体细胞有诱变作用;亚急性毒性试验,一般生理体征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无异常,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该消毒液属实际无毒,亚急性毒性评价无异常改变,对家兔阴道黏膜有极轻度刺激性.

    作者:杨美玲;张紫虹;胡永成;李志;谢晋卿;杨国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进展

    1 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 铝的神经系统毒性文献提到[1,2]早在1972年Alfrey等报道了与铝有关的透析性脑病.检测发现,脑皮质和血清中铝明显高于正常人,Crapper[3]和King SW [4]认为这是透析液含铝和口服铝剂所致.

    作者:陈建军;杨双喜;杨庆荣;施方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武汉市市政供水系统中总有机碳测定的应用

    目的:总有机碳(TOC)相对于化学耗氧量(COD)能更全面的反应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程度,且TOC测定操作更简单,数据更准确.方法:分别测定水体的TOC和COD,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D的理论值,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测定结果.结果:水体中的总有机碳和化学耗氧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以上,且化学耗氧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为TOC代替COD提供了实践依据,总有机碳的测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作者:胡迅;徐顺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TNF-α、sICAM-1与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TNF-α和黏附分子sICAM-1在嗜肺军团菌(LP)感染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NF-α和sICAM-1与L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LP感染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NF-α、sICAM-1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LP感染者血清中TNF-α、sICAM-1均表现出急性期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急性期>恢复期,P<0.05;TNF-α与sICAM-1的改变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LP感染者血清中TNF-α、sICAM-1含量出现表达异常,对临床病情发展进行预测、判断治疗效果、帮助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任吉莲;王桂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陕西省2002~2006年食品中铅污染监测分析

    目的:为了解陕西省食品中铅污染状况与趋势,明确可能的污染源,对各种食品中铅污染量监测进行分析.方法:依据卫生部《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计划》进行样品采集与处理,采用GB/T5009.12-2003《食品中铅的测定-GAAS法》检验.结果:2002~2006年共监测13类1617份食品中的铅含量,检出率100%;平均超标率7.98%;铅污染严重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类、肉类和水果类,且蔬菜中的铅污染呈回升;其它食品中铅污染呈下降趋势.结论:铅污染普遍存在,不同种类的食品污染程度不同,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作者:王辛;王宇敏;梁晓聪;乔海鸥;王江;徐向荣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检测食(饮)品大肠菌群纸片法与发酵法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用纸片法检测食饮品中大肠菌群,掌握其正确操作方法,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我们于2006年5~10月对纸片法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进行了研究,对所需培养时间、结果判定标准、影响因素、纸片法与发酵法平行检测食品标本中大肠菌群结果的符合率进行试验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作者:阚方琦;马乐好;王方木;薛彦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004~2006年万州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万州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消毒工作,提高消毒效果和质量.方法: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2004~2006年全区医疗机构的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医疗用品、空气等进行监测.结果:2004~2006年样品合格率依次为82.1%、84.1%、87.5%;区级医疗机构合格率为94.7%,乡镇卫生院为86.6%,个体诊所为77.1%.结论:万州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需加强对空气、医护人员手的消毒监测工作,特别是对个体诊所更应该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

    作者:赵娜;张洪琼;丁建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系物和脂肪酮

    目的:探讨CP-Sil 5CB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丙酮、丁酮和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有毒物质.方法:活性炭管吸附采样,用二硫化碳解吸后,解吸液经CP-Sil 5CB毛细管色谱柱分离,FID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丙酮、丁酮、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在CP-Sil 5CB毛细管柱上分离良好,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在0.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1.98%~4.36%,样品加标回收率90.0%~105.8%.结论:CP-Sil 5CB毛细管色谱柱能一次性分离丙酮、丁酮、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该7种物质的测定.

    作者:徐明敏;陈波;陈武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发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目的:报告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在流行病学、临床学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实验室细菌分离和病原学鉴定.结果:从食物中毒患者和有关厨师、服务人员粪便中和吃剩的相关烤鸡、卤鸡爪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其抗原模式为O9∶g∶m,符合该菌血清学特征.结论: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携带者在食品烹调制作和手接触而污染食品引发的典型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据此,今后要十分严格地实施食品卫生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

    作者:王琳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

    目的:检测超市奶类和肉类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初步评价检测食品中沙门菌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增菌后,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ELISA法、国标法对超市的奶类和肉类制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平行检测,并对其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检测320份奶类制品和肉制品,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ELISA法、国标法阳性样品数分别为23份、26份、20份,其阳性率分别为7.2%、8.1%、6.3%.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9%,与国标法的符合率达99.1%.ELISA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8%,与国标法符合率98.1%.ELISA法与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的符合率为99.1%.157份奶类制品,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ELISA法、国标法检测阳性样品数分别为6、6及5份,阳性率分别为3.8%、3.8%和3.2%,有2份检测结果不一致.163份肉类制品,阳性样品分别为17、20、15份,阳性率分别为10.4%、12.3%和9.2%,有5份肉食品检测结果不一致.结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ELISA法和国标法对超市的奶类和肉类制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平行检测,符合率高.利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ELISA法,可以快速、方便地对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进行批量初筛,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别培养特异性好,更适合食品沙门菌的分离与初筛检测.

    作者:田素娟;徐海燕;王战争;黄树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低含量毒鼠强

    目的:探讨特殊样品中低含量毒鼠强的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氯仿提取、浓缩后,以气相色谱仪使用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结果:实验能达到的低检测限为0.1 ng毒鼠强,回收率在92%~100%.结论:该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快速、准确,是测定中毒样品中低含量毒鼠强的一种好的方法.

    作者:汪勇;曾云康;涂小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一种生物实验室环境消毒装置杀菌效果的实验观察

    目的:评价一种自制的甲醛自动喷雾消毒装置用于生物实验室环境消毒时杀菌性能的可靠性.方法:采用物表消毒试验与空气消毒试验,进行模拟现场试验与现场试验研究,检测甲醛自动消毒装置消毒效果.结果:在物表模拟现场消毒试验中,当施药量为1 515 mg/m3甲醛时,甲醛消毒装置消毒作用3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与白色念珠菌(ATCC10231)杀灭指数均大于3.00.在施药量相同条件下,使用市售雾化器喷雾,消毒作用30 min,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杀灭指数不能达到均大于3.00的要求.在现场消毒试验中,当施药量为1 500 mg/m3甲醛时,消毒作用30 min,对实验室内空气自然菌杀灭指数大于1.00;甲醛消毒装置消毒作用60 min,对实验室内物表自然菌杀灭指数大于1.00.结论:自制的甲醛消毒装置消毒性能可靠,可保证消毒效果的有效性.

    作者:江永忠;彭长华;彭明军;郑立国;张险峰;袁方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GC-MS法测定肉中雌激素残留量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GC-MS法测定肉中雌二醇、戊酸雌二醇、炔雌醚、苯甲酸雌二醇残留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超声萃取、离心,提取液经二氯甲烷反萃取、浓缩至干,残留物经交联葡聚糖LH-20柱净化后作TMS化反应,用GC-MS的SIM方法测定.结果:4种组分分离良好,并得到浓度与峰面积成正比的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0.997;其变异系数CV≤1.2%(n=6),低检出限≤20 ng/g,回收率范围为84.6%~92.4%.结论:该法具有灵敏、准确、精密、无杂质干扰等优点.

    作者:林奕芝;司徒潮满;刘奋;梁伟;戴京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黔南州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中残留二氧化硫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2004~2006年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所生产加工的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方法:GB/T5009.34-200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结果:2004年合格率为45.8%;2005年合格率为74.6%;2006年合格率为85.1%.结论:说明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添加亚硫酸盐量过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经整顿后2006年有所提高,但形势仍然不够乐观.

    作者:陈晓;黎进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志贺菌菌型调查及耐药谱R质粒检测

    目的:本文报道了1986~2005年度滕州市志贺菌型、耐菌谱、耐药性R质粒转移检测情况.方法:从6862例腹泻病人中检出志贺菌812株.结果:阳性率11.83%,分属于A、B、C、D 4个群28个血清型,其中以B群为主,481株占59.24%,C群次之156株占19.21%,A群103株占12.68%,D群72株占8.87%.812株志贺菌80%以上呈敏感和中度敏感,其耐药率均在21.67%~95.19%.检测200株志贺菌R质粒接合转移率为52.00%,以B、C群转移率高于A、D群.结论:检测表明,福氏志贺菌仍是我市流行的主要菌群,而细菌耐药性绝大多数为R质粒介导.

    作者:黄长敏;徐文杰;李艳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利用IRS-PCR技术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多态性

    目的:利用IRS-PCR技术分析院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多态性,以期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院内感染监控.方法:收集重症监护病房中引起院内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0株;利用IRS-PCR方法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明显同源性,与质控菌株显著不同;同病房不同来源铜绿假单胞菌则呈现不同型别多态性特征.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短期内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暴发流行;利用IRS-PCR技术进行细菌多态性分析快速、准确、可靠,而且可用于不同菌种,是用于流行病学监测的有效方法.

    作者:叶杨芹;应春妹;杨海慧;汪雅萍;张灏旻;于嘉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