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流式细胞仪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方法学探讨

王贝晗;刘爱兵;王莉;焦小杰;张景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荧光抗体, 肝移植
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数量<1.5×109/L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可行性.方法:25例肝移植受者,淋巴细胞数量<1.5×109/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及NK细胞,按所用荧光抗体量分为3组,3组荧光抗体量分别为20、10、5μl.统计分析3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意义.结果:所测CD3+、CD4+、CD8+及NK细胞的结果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淋巴细胞数<1. 5×109/L的肝移植受者,减少荧光抗体用量至5μl对CD3+、CD4+、CD8+及NK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比常用量可节约试剂成本4倍.对临床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具有推广价值.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镇海区市售小水产品中弧菌、气单胞菌带菌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市售的外地和本地海涂养殖小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的携带分布情况.以指导市民合理食用小水产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病原菌分离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结果:156份小水产品检样中检出致病性弧菌11种、气单胞菌6种,平均每份检出1.29株,其中56份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份均检出1.4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46.15%,其中第三季度高达61.29%.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市售小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第三季度是引起副溶菌食物中毒的危险季节;气单胞菌也是本地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率显著高于非本地产品.

    作者:盛冬萍;翁阿宝;方波;蔡曦;谢益君;陈米娜;钟良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卖淫人员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梅毒在高危人群的传播情况,为控制性传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卖淫人员的血清进行梅毒血清凝集试验(TPHA).结果:396人中梅毒血清凝集试验(TPHA)阳性13人,阳性率3.28%.结论:卖淫嫖娼是性传播疾病如梅毒、HIV的重要传播途径,应严厉打击和取缔.

    作者:李素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技术提取饮料样品中的微量苯,顶空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 min,DB-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苯与其他干扰物,采用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并依据选择离子丰度比进行确证.结果:苯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在85.2%~11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测定低限为0.1μg/L.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软饮料中微量苯的测定.

    作者:陈志锋;孙利;储晓刚;李军;雍炜;代汉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如何做好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2003年暴发SARS疫情后,新加坡、台湾及北京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露,造成人员感染事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表明了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公众、环境和国家的安全负责,也是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它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宗旨,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它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张晓曦;曾照丽;王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南阳市餐饮单位凉菜卫生状况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南阳市餐饮单位供应凉菜食品卫生状况.方法:对67家餐饮单位进行卫生学调查并对加工供应的凉菜进行随机无菌采样,按照GB/T4789-2003规定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共抽检6类凉菜食品658份,平均合格率为63.37%.不同品种凉菜合格率高低顺序为油炸类>烧烤类>酱卤类>豆制品类>凉拌素菜>凉拌荤菜;不同季节凉菜合格率高低不同,第1、4季度较高,第2、3季度较低;有凉菜加工专间的凉菜合格率较高,无凉菜加工间的合格率较低,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餐饮单位凉菜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凉拌菜卫生标准,加强对此类食品的监督监测.

    作者:马伟科;梅振华;张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的砷

    目的:建立测定食品中砷的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原子荧光法分析测定.结果:砷标准系列浓度在0~8.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检出限为0.11ng/ml,样品中砷回收率为88.0%~93.2%,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张静;彭新然;何弘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水平.方法:根据GB4789.4-94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用VITEK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卡片测定沙门菌的耐药性.结果:从1 047份生肉、生奶、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中分离到74株沙门菌,总阳性率为7.07%.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圣保罗沙门菌.对其中66株沙门菌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1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的沙门菌占51.52%,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株占7.58%.在15种药敏试剂中,对呋喃妥因、安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达33.33%、16.67%、12.12%、9.09%和9.09%;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存在一定的耐药菌株(约达5%~8%);所有菌株对丁氨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与2001年所测菌株的耐药性相比,被测菌株的耐药性有所增强,耐药谱有所变宽.

    作者:潘雪霞;朱敏;梅玲玲;张严峻;张俊彦;汪炜;潘军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阿力甜

    目的:同时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阿力甜两种甜味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度洗脱.使用Symmetry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43+57)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08 nm处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的低检出量分别为阿斯巴甜4.0 ng、阿力甜3.0 ng,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7,回收率在90.5%~9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5%.结论:该法简洁、快速且灵敏度高.

    作者:陈金东;李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的不确定度探讨

    长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评定方面自成体系,致使给国际间进行的量值比对和实验室数据的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7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联合发布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作为各国共同遵守的标准.该指南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观点和方法,对涉及测量的技术领域和部门,提出用测量不确定度准则对测量结果和质量进行评定.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同采用了ISO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指南和基本内容,于1999年颁布了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且在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使用要求>中提出了明确要求[2].本文根据JJF1059-1999技术规范要求,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为实例,对其测量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不确定度来源和量化不确定度分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玮玮;季爱玲;高双斌;史永亮;王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探讨

    目的:探讨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面制食品中铝含量.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湿法消化或干法消化后,在乙二胺-盐酸缓冲溶液中,三价铝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与铬天青S形成绿色三元体系,其吸光度与铝的含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成正比.结果:吸光度与铝在0~8μg/50 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9,相对标准偏差在2.5%~3.7%之间,回收率在89.5%~104.5%之间.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灵敏,显色反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用不同消化方法处理样品,适用于各实验室开展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作者:陈夏芳;胡浩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环磷酰胺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剂量、取材时间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P(0、30、60、90 mg/kg·BW)后,于不同时间(给药后12、24、36、48、60 h)、不同部位(胸骨与股骨)取材来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0 mg/kg组相比较,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个剂量组之间两两比较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取样时间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48 h这个时间段能够观察到更高的微核率,通过线性回归的曲线拟合分析,以41 h取材佳;胸骨取材与股骨取材之间的微核率差异没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磷酰胺可作为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阳性对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60~90 mg/kg·BW后36~48 h胸骨取材可取得较高微核率,结果满意.

    作者:王文蔚;方芳;李春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为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为保证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现就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作者:周红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数字化卫生检验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探讨

    目的:探讨数字化卫生检验信息系统运用中应注意的管理问题.方法:从管理角度介绍了遵循我国现行质量体系要求,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的数字化卫生检验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该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的管理体会.结果:卫生检验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遵循ISO/IEC17025质量体系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系统管理的思想,质量体系文件修改完善在先的思想,重视系统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结论: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做到监测检验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数字化和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高效性,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陈欣然;弓巧玲;程春荣;赵瑞臻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绿原酸

    目的:研制保健食品中绿原酸的单扫描极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50%的乙醇溶液超声振荡提取,用拟定的极谱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在0.05 mol/L硫酸、3 mol/L亚硝酸钠、2.5 mol/L乙酸钠介质中,绿原酸峰电位为-172 mV(vs.SCE).绿原酸浓度在5.0~50.0 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3,回归方程Y=2.6923X-2.36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0%~6.66%(n=5).加标回收率为94.3%~97.1%(n=9).结论:建立的单扫描极谱法测定绿原酸的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仪器廉价、易于普及.适于实验室检测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

    作者:彭科怀;赵年华;汤晓勤;郑娟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人感染2型猪链球菌快速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用多重PCR从临床标本中同时检测猪链2型特异性及5个毒力相关基因,建立SS2实验室快速诊断及应急检测的核酸鉴定方法.方法:根据已报告的引物序列设计并合成8对引物(含1对内对照引物),经过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组合,采用同一PCR反应条件与循环程序,直接从临床标本或培养物中同时一次性扩增属特异性(tuf)、种特异性(16S rRNA)、荚膜多糖(cps2J)、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蛋白因子(ef)、溶血素(sly)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等基因;并对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可直接从临床疑似猪链感染患者的脑脊液、血液、双相培养液和血培养物中一次性扩增出上述8对引物的目的基因,并经基因序列分析、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进一步证实.其敏感性为78cfu(克隆形成单位).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简便的特点,可应用于SS2感染应急检测、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快速诊断.

    作者:杨婷婷;程苏云;王复甦;张政;徐宝祥;朱水荣;徐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宁海县2002~2005年食品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宁海县各类食品的卫生质量现状,为相关部门对产品的卫生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实验室按GB/T4789-200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2002~2005年宁海县食品微生物平均合格率为79.37%,合格率比较高的产品是罐头、酒类和糕点食品,分别为100%、97.54%和96.26%.散装的豆制品和熟肉制品的合格率为低,分别为37.82%、46.29%.结论:豆制品和熟肉制品偏低是导致食品合格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执法力度,以保障食品的安全.

    作者:章根华;洪因之;应可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薯中β-胡萝卜素

    目的:建立甘薯中β-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以丙酮-石油醚(20:80)混合液研磨提取样品中的β-胡萝卜素,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后,旋转真空蒸发除去大部分溶剂,用弱氮气流吹干,然后用丙酮-石油醚(5:95)混合液定容至2 ml,取适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Lichrosorb RP-18(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乙酸乙酯-三乙胺(80:10:10:0.05);检测波长为450 nm.结果:该法线性范围为0.4~2 500 ng,检出限为0.4 ng,相对标准偏差为4.0%,回收率为85.5%~89.5%.所测不同产地的14个不同品种甘薯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范围为0.59~231.1 mg/kg.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甘薯中微量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吴鑫;杨柳桦;曾果;孙成均;龙慧;赵剑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以DNA加合物为生物标志物研究钱塘江水系致癌物水平

    目的:研究钱塘江水系中致癌物大致污染情况.方法:以淳安千岛湖作为对照点,以钱塘江水系中闻家堰、兰江和衢江段为调查区,对各个采样点野生鲫鱼鳃DNA加合物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兰江、闻家堰和衢江段鱼鳃相对DNA加合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为对照的4、2.2和1.9倍.结论:鱼鳃DNA加合物水平的显著升高,表明水体中致癌物含量升高,可能导致人体致癌危险度增加,这对人体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饮用水标准时,应该将水源水中除氮磷外的其它污染物尤其是致癌物考虑在内.

    作者:蔡德雷;傅剑云;陈玉满;郑云燕;鹿伟;陈江;赵家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阴沟肠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细菌学及防止对策研究

    阴沟肠杆菌属于肠杆菌属,为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无牙胞杆菌.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常见的环境菌群,但不是肠道常居菌群,是条件致病菌[1,2].为探讨阴沟肠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细菌学、防止对策,对滕州市两起食物中毒分离到12株阴沟杆菌进行了细菌学、毒力及防止对策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杰;张娟;戴峰;高祖水;李艳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矿泉水中的锶

    锶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组织成份.锶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1].我国饮用水源水中锶含量甚微,不少矿泉水中都含有丰富的锶,锶含量在0.20~0.40 mg/L和偏硅酸含量在20~30 mg/L为天然饮用矿泉水[2].矿泉水中的锶测定方法GB/T8538-1995技术规范为EDTA、高浓度镧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在实验运用时,前法加入EDTA2Na后标准曲线和样品管均产生大量晶状沉淀物,无法测定,后法因大量的金属离子对锶测定干扰使检测结果回收率偏高.为此,我们对此做了相应的研究改进,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作者:段光顺;曹慧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