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镇海区市售小水产品中弧菌、气单胞菌带菌情况调查分析

盛冬萍;翁阿宝;方波;蔡曦;谢益君;陈米娜;钟良康

关键词:致病性弧菌, 致病性气单胞菌, 非O1群霍乱弧菌, 食物中毒, 检测
摘要:目的:了解市售的外地和本地海涂养殖小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的携带分布情况.以指导市民合理食用小水产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病原菌分离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结果:156份小水产品检样中检出致病性弧菌11种、气单胞菌6种,平均每份检出1.29株,其中56份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份均检出1.4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46.15%,其中第三季度高达61.29%.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市售小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第三季度是引起副溶菌食物中毒的危险季节;气单胞菌也是本地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率显著高于非本地产品.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微菌落法评价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研究

    目的:建立评价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微菌落技术.方法:按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含氯消毒剂杀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试验,用醋酸纤维素膜作为载体,直接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计数,评价杀菌效果.结果:微菌落法与常规平板计数法比较,所得含氯消毒剂杀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有效剂量相同.结论:该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价.

    作者:乔宏;李凤玲;王劲;肖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004~2005年大田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探索预防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措施和方法.方法: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及GB15982-1995、GB15981-1995方法进行卫生检测与判断.结果:检测各种标本527份,合格478份,总合格率为83.57%.结论: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在消毒中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污染事件发生.

    作者:魏少芳;高忠央;陈之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黄芪中的五氯硝基苯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甘草、黄芪中五氯硝基苯的检测技术.方法:使用正己烷提取样品,硅镁吸附预处理柱净化,玻璃填充柱,恒温测定.结果:本方法测定甘草、黄芪中五氯硝基苯,在1~1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回归方程Y=2568.6X-563.8,相关系数r=0.9998,线性回归良好;回收率范围为95.2%~98.7%;相对标准偏差为3.7%;当取样量5.0 g时,低检出浓度为5μg/kg.结论:本方法样品提取简便、快捷,仪器配置要求低,测定结果无干扰,适用于甘草、黄芪中五氯硝基苯的测定.

    作者:张正尧;苗春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阴沟肠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细菌学及防止对策研究

    阴沟肠杆菌属于肠杆菌属,为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无牙胞杆菌.肠杆菌属是肠杆菌科常见的环境菌群,但不是肠道常居菌群,是条件致病菌[1,2].为探讨阴沟肠杆菌所致食物中毒细菌学、防止对策,对滕州市两起食物中毒分离到12株阴沟杆菌进行了细菌学、毒力及防止对策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杰;张娟;戴峰;高祖水;李艳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传染病实验室检验技术档案科学化管理初探

    传染病实验室技术档案是科技档案十分珍贵的科技信息资源,存储了科技工作中的知识和物质的积累过程,它是对实验室所进行的传染病检验和研究活动的记录,是实验室国家认可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传染病实验室技术档案的管理也就成为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制定了档案归档、接收、编目、修改、借阅、统计、保密、销毁等制度.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实践,在实验室检验技术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作者:林晖;林长缨;刘健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中的砷

    砷在工农业生产,如农药、染料、防腐剂以及有色金属合金的生产中有广泛用途.砷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导致了它对环境的污染.砷是一种毒性元素,砷化氢,无机砷酸盐及三氧化二砷等都可对肠胃、皮肤引起急性中毒作用.长期吸入少量砷化物,也会因在人体内积累而引起慢性中毒,发生肝硬变、肝肿大等病症[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定期检测体内有毒有害的元素有助于一般居民的保健和调养.砷的测定方法有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锌-硫酸系统新银盐分光光度法、砷斑法、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2,3].砷斑法重现性差,作为半定量分析方法;银盐法操作繁琐,干扰因素多,且用到氯仿,毒性大,污染环境和影响实验人员身体健康;氢化物-原子荧光法仪器和氢化物-原子吸收法中氢化物发生装置比较昂贵,普及面不广,而且容易损坏.本文采用微波消解后加入基体改进剂硝酸镍的方法[4],用石墨炉进行测定.与以上方法比较,本法具有样品处理简单、快速、准确、选择性高且试样用量少等优点.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目的:探讨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危害.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来源和危害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多环芳烃在底泥中的含量比水中高,水和底泥中含量均低于环境目标值.结论:底泥是多环芳烃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该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其化合物含量尚不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但其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群;曾永;樊引琴;刘昕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了解浙江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耐药水平.方法:根据GB4789.4-94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用VITEK微生物分析系统GNS121药敏卡片测定沙门菌的耐药性.结果:从1 047份生肉、生奶、生水产品和生食蔬菜中分离到74株沙门菌,总阳性率为7.07%.主要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圣保罗沙门菌.对其中66株沙门菌的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1种以上的抗生素敏感的沙门菌占51.52%,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株占7.58%.在15种药敏试剂中,对呋喃妥因、安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妥布霉素的耐药性达33.33%、16.67%、12.12%、9.09%和9.09%;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存在一定的耐药菌株(约达5%~8%);所有菌株对丁氨卡那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与2001年所测菌株的耐药性相比,被测菌株的耐药性有所增强,耐药谱有所变宽.

    作者:潘雪霞;朱敏;梅玲玲;张严峻;张俊彦;汪炜;潘军航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鄞州1999~2004年消毒液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质量,探讨消毒液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措施.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对本区三级医疗机构的消毒液进行连续6年的监督监测.结果:共监测样本5 195份,合格4 365份,合格率84.22%.其中,戊二醛消毒液合格率高,其次是酒精,新洁尔灭合格率低.结论:加强消毒管理制度,使用高效消毒剂,减少霉菌等污染,是控制消毒液污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吴雅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两组食醋样品中7种阳离子含量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酿造醋与配制醋中部分阳离子含量,为研究鉴别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样品经稀释后,用ICPOES法测定Li、Sr、K、Na、Ca、Mg、Mo含量.结果:检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酿造醋与配制醋的Li、Sr、K、Na、Ca、Mg、Mo阳离子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检测食醋中部分无机阳离子可辅助鉴别酿造醋和配制醋,并可为研究鉴别检验方法提供参考.

    作者:张向明;刘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化妆品不同剂量增菌液比较效果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SCDLP增菌液对检验结果的差异.方法: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5个不同菌浓度比较.结果:2 ml菌液加入18 ml SCDLP增菌液和10 ml 菌液加入90 ml SCDLP增菌液结果相同.结论:SCDLP增菌液用量可减少.

    作者:符晓梅;乔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绿原酸

    目的:研制保健食品中绿原酸的单扫描极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50%的乙醇溶液超声振荡提取,用拟定的极谱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在0.05 mol/L硫酸、3 mol/L亚硝酸钠、2.5 mol/L乙酸钠介质中,绿原酸峰电位为-172 mV(vs.SCE).绿原酸浓度在5.0~50.0 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3,回归方程Y=2.6923X-2.36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0%~6.66%(n=5).加标回收率为94.3%~97.1%(n=9).结论:建立的单扫描极谱法测定绿原酸的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灵敏度高、仪器廉价、易于普及.适于实验室检测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

    作者:彭科怀;赵年华;汤晓勤;郑娟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法,减小手工检测中出现的信息、加样等操作错误、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缩短检验周期.方法:采用全自动ELISA方法与手工方式对305件样本进行检验,比较两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工作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手工方法比较,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验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没有差异,检验人员工作时间缩短约40%.结论: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公共卫生实验室内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林长缨;刘立荣;林晖;杨洁;吴疆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7家宾馆饭店的一次性卫生湿巾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为了解目前常熟市一次性卫生湿巾卫生状况.方法: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中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检测17份样品中,合格率为41.18%.结论:调查结果显示,一次性卫生湿巾污染严重,卫生监督监测部门应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卫生湿巾生产企业及对市售卫生湿巾的监督监测力度,切实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作者:吴建中;张缪伟;顾庆华;邵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凝血酶原片段PF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目的:自制凝血酶原片段F1+2单克隆抗体,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制备F1+2单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血浆F1+2片段.结果:血栓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塞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1+2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F1+2片段是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指标,自制的F1+2片段单抗可以用于检测F1+2片段水平.

    作者:高欣;吴伟;鲍利;陈仁涉;高芳堃;张楠;盛爱珍;齐若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技术提取饮料样品中的微量苯,顶空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 min,DB-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苯与其他干扰物,采用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并依据选择离子丰度比进行确证.结果:苯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在85.2%~11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测定低限为0.1μg/L.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软饮料中微量苯的测定.

    作者:陈志锋;孙利;储晓刚;李军;雍炜;代汉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椒江区非铅作业工人血液锌原卟啉水平调查

    目的:了解椒江区非铅作业工人血液锌原卟啉(ZPP)水平.方法:对本区9家企业287名非铅作业工人采集静脉血(EDTA-2K抗凝),采用表面荧光法测定ZP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名工人ZPP均值为(0.346±0.135)μmol/L,男性209人,均值为(0.336±0.130)μmol/L,女性78人,均值为(0.371±0.147)μmoL/L,不同性别间ZP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ZP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铅暴露者与非铅作业工人总体ZPP水平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椒江区非铅作业工人ZPP均值处于较低水平.铅作业工人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ZPP升高,排除缺铁性贫血因素,较易判断铅暴露的危害程度.

    作者:管敏娅;庄月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流动采血车上ABO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

    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是采血前重要的工作环节,鉴定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输血安全.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开展,流动采血车街头采血成为各地血站保证血源、保障血液供应的主要方式.由于采血车受条件限制,ABO血型鉴定一般是用纸板法做正定型试验,难以同时进行反定型试验,势必造成一些血型鉴定的错误.笔者对近三年来流动采血车上出现的初定血型错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及经验教训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振普;张国平;王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动态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VMC诊断标准儿童VMC患者67例,ELISA法对患儿病程各阶段进行血清cTnI动态检测,并观察患儿心功能、检查纪录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LVEDd和LVEF)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VMC患儿病程中血清cTnI水平呈动态变化;血清cTnI水平与心功能损害程度一致,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以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为指标,治疗前后,k值>1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预后指标均显著优于k值<1组(P均<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cTnI对儿童VMC病情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可作为儿童VMC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余新超;王慧;王立金;李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肾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ELISA法检测35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及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的关系.结果:肾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8.6%.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肾细胞癌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肾细胞癌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康郑军;张亚光;李宇辉;赵明义;杨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