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李群;曾永;樊引琴;刘昕宇

关键词:多环芳烃, 分布, 黄河
摘要:目的:探讨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危害.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来源和危害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多环芳烃在底泥中的含量比水中高,水和底泥中含量均低于环境目标值.结论:底泥是多环芳烃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该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其化合物含量尚不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但其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阿力甜

    目的:同时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阿力甜两种甜味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度洗脱.使用Symmetry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43+57)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08 nm处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的低检出量分别为阿斯巴甜4.0 ng、阿力甜3.0 ng,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7,回收率在90.5%~9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5%.结论:该法简洁、快速且灵敏度高.

    作者:陈金东;李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动态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预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动态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VMC诊断标准儿童VMC患者67例,ELISA法对患儿病程各阶段进行血清cTnI动态检测,并观察患儿心功能、检查纪录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LVEDd和LVEF)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VMC患儿病程中血清cTnI水平呈动态变化;血清cTnI水平与心功能损害程度一致,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以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为指标,治疗前后,k值>1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显示预后指标均显著优于k值<1组(P均<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cTnI对儿童VMC病情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血清cTnI浓度1峰与2峰的峰值比k值可作为儿童VMC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余新超;王慧;王立金;李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朝阳市双塔区公用电话机微生物污染调查

    IC卡公用电话是人们接触多的公用物品,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其被细菌污染的机会较多,使用者极易感染致病菌.

    作者:王佳彬;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白酒中甜蜜素

    目的:探讨研究一种适用于白酒样品中的甜蜜素测定方法.方法:用乙醚将甜蜜素从酸化后的样品中提取出来,挥去乙醚,通过测定其与亚硝酸酯化后生成的硫酸根含量间接测定甜蜜素.结果:线性范围0~0.35 g/kg,方法低检出限0.02 g/kg,加标回收率为86.7%~105%,精密度RSD为8.58%(0.060 g/L)、3.75%(0.250 g/L)与3.66%(0.500 g/L).结论:方法成功应用于白酒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黄会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混合基体改进剂测定血铅

    目的:研究基体改进剂(PdCl2,Triton X-100,HNO3)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的影响,找出能稳定、灵敏、准确地测定血铅的基体改进剂.方法:改变基体改进剂的成分,观察测定中样品的反应情况、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检出限、准确度、回收率和标准物质的符合率.结果:基体改进剂各成分及其量的变化对测定影响很大,实验证明0.1%PdCl2,0.2%Triton X-100,0.5%HNO3的组合稀释血样进行测定效果好.结论:0.1%PdCl2,0.2%Triton X-100,0.5%HNO3的混合基体改进剂能有效的提高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消除基体的干扰,重现性好,是一种理想的测定血铅的基体改进剂.用本方法测定某工厂工人的血铅,与该工厂工人的尿铅相比较,发现两者结果基本一致.

    作者:徐淑暖;彭寨玉;郑惠华;莫曦明;杜二青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应用流式细胞仪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方法学探讨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数量<1.5×109/L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减少荧光抗体用量的可行性.方法:25例肝移植受者,淋巴细胞数量<1.5×109/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及NK细胞,按所用荧光抗体量分为3组,3组荧光抗体量分别为20、10、5μl.统计分析3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意义.结果:所测CD3+、CD4+、CD8+及NK细胞的结果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淋巴细胞数<1. 5×109/L的肝移植受者,减少荧光抗体用量至5μl对CD3+、CD4+、CD8+及NK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比常用量可节约试剂成本4倍.对临床肝移植受者应用流式细胞仪监测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王贝晗;刘爱兵;王莉;焦小杰;张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镇海区市售小水产品中弧菌、气单胞菌带菌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市售的外地和本地海涂养殖小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气单胞菌的携带分布情况.以指导市民合理食用小水产品,预防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病原菌分离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结果:156份小水产品检样中检出致病性弧菌11种、气单胞菌6种,平均每份检出1.29株,其中56份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份均检出1.4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46.15%,其中第三季度高达61.29%.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市售小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弧菌,第三季度是引起副溶菌食物中毒的危险季节;气单胞菌也是本地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本地海涂养殖的小水产品中非O1群霍乱弧菌携带率显著高于非本地产品.

    作者:盛冬萍;翁阿宝;方波;蔡曦;谢益君;陈米娜;钟良康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法,减小手工检测中出现的信息、加样等操作错误、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缩短检验周期.方法:采用全自动ELISA方法与手工方式对305件样本进行检验,比较两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工作量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手工方法比较,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验结果与手工检测结果没有差异,检验人员工作时间缩短约40%.结论:全自动乙型肝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公共卫生实验室内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林长缨;刘立荣;林晖;杨洁;吴疆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黔东南州农村人畜饮水水质现状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农村人畜饮水水质现状.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5750-85),对完成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95份水样中感官指标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三级以上的为73.68%,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达到三级以上的为100%,细菌学指标达到三级以上的为35.79%.结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仅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受益人的饮水安全并未得到保障.

    作者:刘静;刘芝凯;张华生;王芳;单竹周;罗江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目的:探讨黄河兰州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危害.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分布、来源和危害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多环芳烃在底泥中的含量比水中高,水和底泥中含量均低于环境目标值.结论:底泥是多环芳烃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该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源于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其化合物含量尚不足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但其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群;曾永;樊引琴;刘昕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的不确定度探讨

    长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评定方面自成体系,致使给国际间进行的量值比对和实验室数据的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7个国际组织于1993年联合发布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作为各国共同遵守的标准.该指南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观点和方法,对涉及测量的技术领域和部门,提出用测量不确定度准则对测量结果和质量进行评定.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同采用了ISO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指南和基本内容,于1999年颁布了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且在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使用要求>中提出了明确要求[2].本文根据JJF1059-1999技术规范要求,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咖啡桑叶粉中锌含量为实例,对其测量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从不确定度来源和量化不确定度分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玮玮;季爱玲;高双斌;史永亮;王枫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饮料中糖精钠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目前,我国在计量测试和疫病控制分析领域,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和评定已较为普遍,但在分析化学领域[1],尤其是在食品分析领域,对分析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还较少见.本文依据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编写的<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运用现代统计学理论对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就食品饮料糖精钠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确定了分析结果的报告值.

    作者:张双凤;黄百芬;虞晓珍;曹芳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均匀设计优化人血白蛋白荧光猝灭法测定水中Cu(Ⅱ)

    目的:建立了HSA荧光猝灭法测定Cu(Ⅱ)的分析新方法.方法:在均匀设计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研究了Cu(Ⅱ)对HSA的荧光猝灭效应.结果:在pH=8.0的K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一定量的Cu(Ⅱ)对HSA荧光的猝灭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9.7 ng/ml;相对标准偏差0.9%~1.3%;样品加标回收率93.0%~102.7%;线性范围0.07~6.00μg/ml.结论:方法与单因素轮换法实验结果比较,实验条件更优化,方法更简便、灵敏.可直接用于环境水样中Cu(Ⅱ)的测定.

    作者:文艳琼;杨光;黄明元;胡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国际间贸易往来不断增加,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为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有效性.为保证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微生物检验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现就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作者:周红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微菌落法评价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研究

    目的:建立评价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微菌落技术.方法:按卫生部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含氯消毒剂杀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试验,用醋酸纤维素膜作为载体,直接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计数,评价杀菌效果.结果:微菌落法与常规平板计数法比较,所得含氯消毒剂杀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有效剂量相同.结论:该法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价.

    作者:乔宏;李凤玲;王劲;肖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宁海县2002~2005年食品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宁海县各类食品的卫生质量现状,为相关部门对产品的卫生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实验室按GB/T4789-200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2002~2005年宁海县食品微生物平均合格率为79.37%,合格率比较高的产品是罐头、酒类和糕点食品,分别为100%、97.54%和96.26%.散装的豆制品和熟肉制品的合格率为低,分别为37.82%、46.29%.结论:豆制品和熟肉制品偏低是导致食品合格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执法力度,以保障食品的安全.

    作者:章根华;洪因之;应可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饮料中的游离氟

    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形成骨骼组织、牙齿釉质以及钙磷的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氟缺乏可出现龋齿、生长发育迟缓、贫血、骨密度降低等问题.但是,摄入过量的氟也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主要造成骨和牙的损害,如所谓的氟骨病.

    作者:夏玲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薯中β-胡萝卜素

    目的:建立甘薯中β-胡萝卜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以丙酮-石油醚(20:80)混合液研磨提取样品中的β-胡萝卜素,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后,旋转真空蒸发除去大部分溶剂,用弱氮气流吹干,然后用丙酮-石油醚(5:95)混合液定容至2 ml,取适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Lichrosorb RP-18(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乙酸乙酯-三乙胺(80:10:10:0.05);检测波长为450 nm.结果:该法线性范围为0.4~2 500 ng,检出限为0.4 ng,相对标准偏差为4.0%,回收率为85.5%~89.5%.所测不同产地的14个不同品种甘薯样品中β-胡萝卜素含量范围为0.59~231.1 mg/kg.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甘薯中微量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吴鑫;杨柳桦;曾果;孙成均;龙慧;赵剑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33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结果:233例肺炎患儿血清(MP-IgM)抗体,阳性率31.7%,少于1岁年龄组感染率稍低,其他各年龄组基本相近,春季感染率达46.4%,病程超过4周者阳性率达58.3%.结论:MP是迁延性或慢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

    作者:金玲飞;黄宾芬;魏金芬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软饮料中的微量苯.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技术提取饮料样品中的微量苯,顶空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 min,DB-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苯与其他干扰物,采用质谱选择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并依据选择离子丰度比进行确证.结果:苯在0.5~50.0μ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在85.2%~11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测定低限为0.1μg/L.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软饮料中微量苯的测定.

    作者:陈志锋;孙利;储晓刚;李军;雍炜;代汉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